第一章 戰國、秦1
田氏代齊
齊國原本姓薑,春秋末期卻逐漸被田氏所取代,國號雖然依舊,但主人卻換了。在春秋中期以前,齊國執政的卿大夫主要出自國氏和高氏等大族,到了中期以後,異姓貴族田氏崛起逐漸執掌國政,最終取得齊國政權。田氏是陳國公子完的後代。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投奔齊國,齊桓公很為器重,任用其作為工正(官職),他就改陳氏為田氏,並在齊國居住了下來。
曆史上,有關陳完的記載頗有意思。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據說,陳完剛剛出生的時候,周太史正好路過陳國,陳厲公請他給陳完卜卦,卜得的卦是“觀卦”變為“否卦”,太史看後很為驚奇地說:“卦辭的意思充滿變數,看似是說他將取代陳國君位擁有國家,但也許不在陳國,而是在其他國家吧!或者,不是他本人能夠成為一國之君,而是他的子孫有可能成為一國之君。如果是在其他國家,而這個國家必定是薑姓的國家。薑姓是帝堯時四嶽的後代。陳國是先祖帝舜的後代,薑齊衰落後,陳氏這一支將要昌盛起來!”後來,陳完果真來到齊國,並得到了齊桓公的重用,逐漸將自己宗族的勢力發展起來。
陳完去世後,他的子孫繼承了他的事業,不斷擴充田氏在齊國的勢力,到了他五世孫田桓子,即田無宇的時候,田氏已經成為與齊國鮑氏、高氏、欒氏實力不相上下的貴族了。田桓子孔武有力,侍奉齊莊公,很受寵信。他在世時已經開始注意通過用“實惠”的經濟策略收買齊國民眾的心了。他死後,他的兒子武子田開和釐子田乞也都秉承了父親收買人心的辦法,在借糧食給百姓時用大鬥借出,到了百姓歸還糧食時則采用小鬥收取,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使得齊國百姓“愛之如父母,歸之如流水”。眼見田氏越來越得到齊國的民心,他們家族也越來越強大,齊國一些舊貴族多次向當時齊國的景公進諫,讓景公多加注意田氏的舉動,但是景公卻根本聽不進去。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舊貴族國氏和高氏擁立太子荼為國君,田乞起初假裝順從國氏和高氏的決定,但他暗地裏卻在齊國其他大臣之間進行離間,為自己發動政變做了充分準備。當年,田乞聯合了鮑氏驅逐了國氏和高氏,擁立陽生為國君,這就是悼公。悼公即位後,田乞任相國,獨攬齊國政權。就這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田乞終於成為齊國的執政卿。
田乞死後。他的兒子田常繼立,繼續收買民心。同時更加注重在政治上孤立公族。這時,正是齊簡公在位時期。筒公當時十分寵信另一個貴族監止,讓他和田常一起為相國。監止和田常開始是麵和而心不和,到了後來都恨不得滅掉對方才好。當時,齊國大夫禦鞅曾提醒簡公說:“大王,現在田常與監止兩家誓不兩立,形同水火,對您並不是什麼好事,不如您選擇一個人做相國吧!”簡公則認為禦鞅太過慮了,並不聽他所講。公元前481年,田氏與監氏果真兵戎相見,引起簡公不滿,要懲罰田常,田常先下手為強,全力追殺了監氏,還把齊簡公弑殺於徐州。就在簡公被田常抓住以後,他才翻然悔悟道:“我真是早沒有聽從禦鞅的話啊,才會有今天的大難啊!”。
田常殺死簡公以後,擁立其弟平公即位,自己繼續為相。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田常通過對外割讓土地來結交諸侯,他把齊國曾經侵占魯國、衛國的土地全部歸還,又同西方的晉國韓氏、魏氏、趙氏訂約立盟,同南方的吳國、越國互通使臣,對內則施行賞賜,親近百姓,從內外各個方麵穩定了齊國政治。田常對齊平公說:“施行恩德是人們所希望的,由您來施行;懲罰是人們所厭惡的,請讓臣去執行。”這樣又做了五年,齊國的政權都歸田常把持了。於是,田常把鮑氏、晏氏,以及公族中較強盛的全部誅殺了,並分割齊國從安平以東到琅邪的土地作為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比齊平公享有的領地還要大。到了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孫田和廢掉了薑齊最後一位國君康公,並把他放逐到一個海島之上,自己取而代之做了齊國的國君。
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承認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原來薑齊的康公在孤苦無助中去世,斷絕了後代,薑齊最後的封地也都歸田齊所有了。
“田氏代齊”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曆史上發生的一件大事情,它標誌著齊國新興封建勢力已經正式掌握了政權。所以,後世許多曆史學家將“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相提並論,認為這兩件具有時代“裏程碑”性質的大事標誌著中國曆史由春秋時代進入了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
進入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內部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卿大夫與公室的政治鬥爭變得日趨激烈,以至於發生了許多以下犯上的事情,有的卿大夫竟然滅亡了公室,而自己擅權成為一方諸侯。就連一向被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在那個時候,國君的權力也開始逐漸衰落,其實權也由六家大夫所把持了。這六家大夫是:韓家、趙家、魏家、範家、中行家和智家。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殺伐不已。後來有兩家被消滅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公元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晉國的政局進入一個新時期。
這個時期,晉國的國政由智伯一人專擅。智伯名瑤,是智宣子的兒子,他繼位後很有作為。在內政方麵先後消滅了範氏、中行氏,驅逐晉出公,擁立晉哀公,獨擅國政;在外交方麵曾興兵伐齊、討鄭,威震諸侯。然而智伯自身卻也有著剛愎自用、貪婪無厭的弱點。尤其在其大權獨攬之後,他更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智伯憑借自己的權力妄圖消滅其他三家勢力,以圖獨霸晉國。但是,他也明白要達到目的,對那三家大夫應該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於是,智伯就從結怨最早、最深的趙氏下手。當時,趙氏的主君是趙襄子、他曾多次被智伯侮辱。而智伯還曾要幹預趙氏的家政,引起襄子的極大憤恨,兩家的矛盾越積越深。
後來,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和—萬家戶口來歸給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也把土地、戶口讓了。但當智伯向趙襄子要土地時,趙襄子一想起新仇舊恨,心中頓時火起,大聲斥責道:“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聽了,頓時氣得火冒三丈,馬上翻了臉,他立即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氏。
公元前455年,智伯親率中軍,由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家人馬殺奔趙家領地。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而智伯率領的三家人馬隨後趕來,一起合圍了晉陽城,把城池圍了個風雨不透,水泄不通。趙襄子見狀,便趕忙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晉陽是趙氏經營多年的根據地,趙氏對晉陽地區有特殊的優惠政策。當年,趙簡子曾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為了鞏固趙氏的根據地,從而減少了晉陽地區百姓上交賦稅的戶數,大大減少了實際上的征收稅額,使得民眾得到了實惠。趙簡子生前也曾經特別囑咐過趙襄子:“如果趙氏有難,晉陽地區的百姓是可以依靠的。”晉陽正是為了防備不測而經營的,名義上收取的財賦雖少,卻是最為可靠的固守壁壘。所以,趙襄子認為晉陽的民心可用,於是就撤退到了這裏。一天,襄子巡視晉陽一周,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心中很是滿意,不過發現城中缺乏禦敵所用的箭矢。手下人告訴他,早年董安於修建晉陽時,深謀遠慮,建築宮室牆垣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造箭杆,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襄子聽聞大喜,於是命人拆房鑄造箭矢,嚴陣以待三家的隨時來攻。
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韓、魏兩家大舉圍攻晉陽,雙方鏖戰三個月仍無法分出勝負。於是,智伯改用長期圍困的辦法,決晉水灌向晉陽。在被圍困一年多後,晉陽城中變為汪洋澤國,城內人們隻好吊起鍋子來做飯。到了最艱苦的時候,人們的糧食已經吃完,不得已易子而食。眼看晉陽城被水所困,智伯以為趙氏指日可滅,便躊躇滿誌起來,他帶著魏桓子、韓康子巡視水情,忘乎所以地說:“哈哈!你們看,我現在知道用水就能滅掉趙氏啊!”魏、韓二人聽了這話,都不寒而栗起來。原來魏桓子想到自己的根據地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附近)緊鄰汾水,韓康子也想到自己的封邑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也靠近絳水,都可能受到水淹之災。因而聽了智伯的話,他們也不得不為了自己將來的安危而加以考慮了。他們開始悄悄地在暗地裏謀劃起防範智伯的對策來。
正在這時,危城之中的趙襄子派人來策反韓、魏二君,來使見二君,劈首便說:“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他說趙氏一旦滅亡,緊接著就會輪到韓、魏兩家了。來使說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直指韓、魏二君的隱憂之處。共同的危機感使三家聯合了起來,他們約好日期,準備共謀智氏。不久,趙、韓、魏三氏聯絡,約好裏應外合殺滅智氏。
一天夜裏,趙氏派出軍卒殺死智伯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晉水衝向智伯軍中。然後,趙軍從城中殺出,正麵衝擊智氏之軍。智軍為水所淹,已亂作一團,沒想到韓、魏兩家又從兩邊夾擊,更是潰不成軍。不久,智軍大敗,智伯也被殺死,趙、韓、魏三家盡滅智氏之族。智氏合族僅有一門因改為輔氏而得以保全。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大夫再次瓜分了智氏的領地,而使晉國出現了三家大夫鼎立的局麵。
到公元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即位。幽公之時,晉公室已毫無權威,幽公非但不能號令韓、趙、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見三家之君。公室隻保留了絳(今山西省侯馬市)與曲沃(今山西省聞喜市東北)二邑,其餘的晉國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後來,趙氏的趙浣即位,是趙獻子。再後來,獻子之子趙籍繼位,便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是為魏文侯。韓康子之後由其子韓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韓景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遣使者到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眼見情勢如此,隻得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從此,韓(都城在今河南省禹縣,後遷至今河南省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省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省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省開封)都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中原大國。
公元前349年,韓、趙兩國殺晉君,晉國至此滅亡。
魯班的故事
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發明家。相傳,他在古代中國的機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領域曾多有貢獻,發明頗多。同時,關於魯班的發明傳說和故事,也久久被後世人們津津樂道。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被土木工匠們視為“祖師爺”,受到人們的崇敬。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班輸等。魯班出生在魯國一個世代以工匠為生的家庭。他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奴隸製瓦解,新的生產關係出現的時期。那時候,大量從事各種手工業的“百工”以及奴隸通過逃跑、暴動等手段、獲得了新生,不少世代為奴的手工業者獲得解放,社會上出現了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
據說,魯班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十分喜歡琢磨手工工藝、土木建築。小時候,他跟隨家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在勞動中,他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家人請教,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悉心觀察他們在各項勞動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長期的生產實踐和他本人不斷的努力,使魯班逐漸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麵技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當時有名的能工巧匠。相傳,我們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和器物,從木工用的鋸、刨子、墨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鑰匙、鎖頭、鐵鍁,甚至是戰爭中軍隊攻城使用的雲梯都是他的發明。而在每一項發明的背後也都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