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北魏的建立
開篇語
北魏政權是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淝水之戰後,前秦政權土崩瓦解,拓跋部首領拓跋珪於公元386年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稱帝,即道武帝他在位期間,令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作,還任用漢族地主為官,加速了鮮卑社會的發展,但他晚年為政苛暴,公元409年為次子拓跋紹所殺。不久,拓跋紹又為其兄拓跋嗣所殺。公元423年,魏太武帝拓跋熹即位,他任用以崔浩為代表的漢族門閥士族地主,依靠鮮卑騎兵,攻敗柔然,攻滅北燕、北涼等國,於公元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
鮮卑拓跋族的興起
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一帶。曹魏時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遊牧於雲中一帶(內蒙托克托縣東北)。因為鮮卑族的其他部落都把頭發剃去一部,而拓跋部還紮著辮子,故當時人稱他們為“索頭鮮卑”。公元258年,拓跋部遷居到定襄之盛東(內蒙和林格爾),舉行祭天大禮,拓跋部取得了聯盟大酋長的位置,但這時候鮮卑還沒有形成正式的國家。西晉末年,力微孫猗盧有控弦騎士40餘萬,成為塞上的一支強大力量。
公元376年 代國滅亡
當時西晉並州刺史劉琨為借助拓跋部的力量與劉淵、石勒對抗,於永嘉四年(310年)請西晉政府封猗盧為代公。建興二年(314年),晉又封他為代王,劉琨割晉北的馬邑、陰館、樓煩、繁畤等地與猗盧。猗盧數傳至什翼犍,什翼犍曾為質子於石趙達10年之久,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鹹康四年(338年),他即代王位後,建築都城,使代國開始有了定居的政治中心。他又設置百官,分掌眾職,建立年號,代粗具國家規模。同時,不斷向周圍各族進行掠奪牲畜、奴隸等財富的戰爭。公元376年,前泰苻堅派大軍攻代,什翼犍所統率的幾支軍隊都被擊敗。不久,什翼鍵死,代為前秦所滅。
公元386年 拓跋珪建北魏
拓跋珪為什翼犍之孫,北魏王朝尊之為太祖道武皇帝。前秦苻堅征服拓跋部建的代國以後,分其眾為東西二部,分別由劉庫仁和衛辰統之。拓跋矽先後流寓於獨孤部和賀蘭部。淝水水之戰後,前秦瓦解,代國舊部外朝大人賀悅舉所部以奉珪,南部大人長孫嵩亦率所部700餘家歸之,拓跋珪勢力日漸強大,遂於太元十一年(386年)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會諸部,即代王位,改元登國,重建代國。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分治其眾。又任用張變、許謙、王建等人掌管宿衛和參議軍國大政。同年二月,遷都盛樂,四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離散諸部
在拓跋珪時,北魏境內尚存在大量血緣關係的部落。為了加強王權,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不久,下令離散諸部,重新劃分土地,在塞上定居,不允許隨意遷徒;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這樣,原來的部落組織被解散,成了定居農民,由八部帥統轄,為政府納貢服役。一部分保持原來部落組織的,由領民酋長統治,部民有為托跋國家交稅和服軍役的義務。離散諸部的推行,有利於拓跋族的封建化和由遊牧生活向農耕定居生活轉變。登國九年(394年),拓跋珪令東平公元儀在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及烏拉特前旗東)到稒陽塞(今內蒙古包頭市東)外一帶屯田。這時的屯田采用軍事部落組織形式,屯田上的勞動者是身份自由的部落民,采取“分農稼”的分配方式,大約是一種實物分成製。
公元390年 北魏滅劉衛辰之戰
北魏登國五年(390年)元年,拓跋珪聚集舊部,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稱魏王,史稱北魏。登國五年七月,劉衛辰遣其子直力鞋率軍攻賀蘭部,賀納困急,請降於魏。魏王拓跋珪率兵赴救,直力堤引兵退走。珪徙賀部於東境。次年十月,直力鞋再率軍八九萬人,攻魏南部。十一月,拓跋珪率兵五六千設伏於鐵岐山(今內蒙古陰山之北)南,大破之,直力堤棄軍單騎遁逃。魏軍乘勝追擊,自五原郡金津(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強渡黃河,插入劉衛辰境,直逼其都城代來城(今內蒙古東勝縣西)。匈奴部眾駭亂,劉衛辰、直力堤父子棄城逃走。拓跋珪遣大將伊謂率輕騎窮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內蒙古五原西),俘直力堤,劉衛辰被部下所殺,衛辰少子劉勃勃亡奔幹部。魏軍於鹽池(今陝西定邊北)誅劉衛辰宗黨5000餘人,皆投屍於黃河。於是,河套以南胡族諸部皆降,魏繳獲戰馬30餘萬匹,牛羊400餘萬頭,實力大增。
公元398年 遷都平城
拓跋魏穆帝時,以盛樂加北都,修故平城為南都。又於故平城南百裏、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晉人稱之為小平城),使長子六修鎮之,統領南部。拓跋矽複國後,於天興元年(398年)七月,遷都平城,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十二月,即位稱帝。又遷6州22郡守宰、豪傑2000家於平城,並把東至代郡、西至善無、南極陰館、北至參合劃為畿內。北魏自遷都平城至孝文帝遷都洛陽,在平城立都凡96年。
公元395年—439年 統一北方
拓跋珪重建代國後,大敗窟咄,攻下南邊的獨孤部和北麵的賀蘭部,東破庫莫奚和解如部,西破高車回紇部和柔然,又滅匈奴別部劉衛辰,統一了大漠諸部。後燕見拓跋氏勢力日強,便於東晉太元二十年(395年)發兵攻打北魏,參合陂一戰,後燕遭到重創。次年三月,慕容垂軍大軍攻入平城,因未發現拓跋部主力而撤兵,垂病死於歸途。隆安元年(397年),托跋珪攻取燕之信都、晉陽、真定等地,同年十月又攻取其都城中山(今河北定縣),後又奪取鄴城,占有黃河以北今山西、河北等地,隔河與東晉對峙。公元409年拓跋矽死,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繼位後,大力勸課農桑,多方拉攏漢族地主到平城做官,進一步加強了封建統治。公元422年,拓跋嗣派大軍進攻南方的宋朝,占領了育州、兗州和豫州的一些地區,勢力伸張到黃河以南。公元423年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燾(魏太武帝)繼位後,用漢族大地主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等數百人擔任宮職,形成了拓跋貴族與漢族地主聯合的封建政權。這時北魏的軍事力量也更加強大,先後向北方的其他政權進攻,於公元431年滅夏,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北方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麵於是結束,複歸於統一。
拓跋燾南伐
拓跋燾,一名佛狸,北魏太宗拓跋嗣之子,於泰常八年(423年)即位後,重用以崔浩為代表的漢族士族地主,依靠鮮卑騎兵,擊敗柔然,攻滅夏、北燕、北涼,取宋虎牢、滑台等河南之地,統一中國北方。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二月,拓跋燾征兵60萬南下,並親率10萬大軍攻宋懸瓠城(今河南汝南)42無,死傷萬計,不克而退。七月,劉宋令中兵參軍柳元景率眾直指潼關,寧朔將軍王玄謨西攻滑台。九月,拓跋燾引兵南救滑台。玄謨雖士眾甚盛、器械精良,但貪愎好殺,眾心失望,攻城數日不下,見拓跋燾渡河,驚懼退走,部下逃散。十月,魏軍分道南下: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拓跋燾自東平趨鄒山。十一月,永昌王攻拔懸瓠,殺劉康祖,進逼壽陽,焚掠馬頭、鍾離。十二月,拓跋燾越彭城,過淮河,直趨瓜步(今江蘇六合)。在此毀民房屋,伐葦為筏,揚言渡江攻取建康(今江蘇南京)。建康震懼,內外戒嚴。宋文帝令領軍將軍劉遵考等將兵分守要津。在自采石(今安徽當塗西北)至暨陽(今江蘇江陰)六七百裏長江防線上,陣艦列營,加強巡邏。拓跋燾見宋朝江防堅固,加之糧運不繼,被迫於次年正月撤軍,撤退時,燒殺搶掠,所過郡縣赤地無餘。南朝經過這次浩劫,國力大大削弱,防線步步南撤,由洛陽、滑台而淮北,後來又由淮北退到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