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人做事有方法1(1 / 3)

第四章、做人做事有方法1

做人須要謹慎,說話務必小心

古人在談及人生和曆史的經驗教訓時,多次談到這樣一句話,即:“君子慎言,禍從口出。”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對事妄加評說,有些事自己肚裏明白就行,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說,實在沒辦法,閑扯幾句,也就過去了。話說多了,往往會有失誤,或者攻擊別人,會成為別人攻擊的口實。

因此,傳世奇書《菜根譚》中道:“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勿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謹慎行事。即使十句話你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立刻遭人的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賞,可是其中隻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為人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不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佛說:“不落言筌”,也有一種語言文字無法達意,容易被人誤解的無奈,當初,釋迦牟尼在蓮花台上,麵對諸位得道弟子,做拈花微笑貌,而隻有一位尊者領悟了佛的意思,遂有禪宗的起源。這個故事總是令人感動不已。

人際關係是那樣難以處理,有時你以好心規勸別人,豈料會惹惱別人,輕則傷和氣,重則引火燒身。

孔子觀於後稷之廟,有三座金鑄的人像,幾次閉口不說話,就在它的背上銘刻了“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有一首詩雲:“緘口金人訓,兢兢恐懼身。出言刀劍利,積怨鬼神嗔。簡默應多福,吹噓總是蠢。”

如果說一句話而壞風俗,損名節,而發人陰私,而招人仇怨,那麼這樣的話,害處就太大了,離災禍臨頭也不遠了。這樣的話,你萬萬不可說,或者,一個人有缺點,有錯誤,你不妨指出來,讓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須深深了解他,他能接受你的批評。不然,你說了也是白說,還會結下仇怨。如果你還多言,可真是白操心。“譽我則喜,毀我則怒”本是人常情。聰明的人知道,別人可以以毀譽加於我,我不可以毀譽加於人。

古人雲:“唇齒之傷,甚於猛獸;刀筆之烈,慘於酷吏之刑。”隻是一句話罷了,卻可以侮辱一個人並辱其子孫,並辱其祖父,那種被傷害的感情,會積攢數世,不但一般人會尋機報複,就是天理也不容。

學會保持沉默

對人過於忠厚,不存戒心,把心裏話都掏出來,逢人便認作知己,終會被人小利用。

俗語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言辭上也是如此。

一個非常忠厚老實的朋友曾向我訴說他剛分到一個單位時,對於很多事情看不慣。他不是過於挑剔的人,一些事太明顯了。他對幾個平常關係還不錯的同事講,可別人總是附和,或想方設法把談話引向深入,結果是他的一肚子牢騷一字不差地傳到單位領導的耳裏。慢慢地,別人都不再與他交往了。他呢,也就把自己封閉起來。禍已從口出,水潑出去了,還能收回來嗎?

當人人都存有戒心時,會對別人說的話仔細品味,誤解的時候很多。同樣一句話,在不同場合,不同的人,會發生不同的效果。

明代的魏大中在四十二歲才通過科考進士及第並被授予官職。當時是萬曆四十四年,朝廷一片烏煙瘴氣。他官居八品,在朝廷中尚無發言地位,卻對人對事都看不慣,看不慣還愛說,結果到處遭人白眼。他在哪裏,哪裏的官員便失卻撈好處的機會,而他自己一點好處也不要,甚至不與人交往,這在官官相護的時代真是致命的錯誤。他結交的幾個人都是東林黨人,與當時權勢顯赫的魏忠賢為敵。結果他上疏彈劾溫體仁、魏忠賢奸黨,反遭誣陷時,天啟皇帝因為知道他廉潔而放過他,但他終於還是被抓到獄中折磨而死。

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到當說處,一句便有千鈞之力,卻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雖十緘也不妨。”這是說,保持沉默比許多廢話更有益處和涵養。

李廣是漢初的名將,他有勇有謀,多次參加抵抗匈奴的作戰。匈奴兵都畏懼李廣的膽識謀略,而士卒都願意跟隨李廣作戰。雖然李廣口才笨拙,不愛說話,但卻在士兵和老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在他60多歲最後一次和匈奴作戰中,因出師不利而被迫自殺了。當時全軍將士,個個痛苦失聲,老百姓聞訊,涕淚交流。

桃李等樹,不會說話,但是到桃李樹下來的人卻經常不斷,樹下的野地自然地被踏出一條路來,這是因為桃李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朵,結出了甜美的果實。

很多人也許聽說過啞巴賣刀的故事啞巴由於無法叫賣,隻得坐在地上用刀一截截地切鐵絲,人們看到他的菜刀如此鋒利,便紛紛購買,一搶而光。

可見,學會沉默,也是做人做事的一大藝術。

管好自己的舌頭,不說不該說的話

你會說話嗎?相信隻要不是啞巴,誰都會說話。俗話說:“會說話的令人笑,不會說話的令人跳。”人與人相處,會說話是一門藝術。當你要向人表達意思時,除了文字、肢體動作外,說話也是一種傳達工具。但說話不當、不得體,也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造成人我相處的不和諧。因此,如何說話才能得體,說話的場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視的。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假如能在責備的話裏帶撫慰,批評的話裏帶讚揚,訓誡的話裏帶推崇,命令的話裏含扶掖,讓別人聽你的話如沐春風,抱著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而人緣好可以讓你笑傲江湖。

給嘴巴安裝一個開關

俗話說,一張口可以榮升,同樣也可以奪身家性命。鳥兒會被自己的雙腳絆住,人會被自己的舌頭拖累。人往往會因為說錯話而自找麻煩。其實,愛說話、喜歡饒舌並不是什麼大毛病,隻不過古語說“禍從口出”卻一直屢試不爽。雖然不少人即使職業前程栽在了舌頭上,還滿腹委屈地說:“我也沒做什麼啊?”甚至還有人為此丟了性命,這不得不讓我們警醒。

總而言之,說話要分場合、要有分寸,最關鍵的是要得體。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藝術。當然,擁有一份自信更為重要,懂得語言的藝術,恰恰能夠幫助你更加自信。能夠嫻熟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相信你的職場生涯一定會更成功的!

“張大嘴,你在辦公室嗎?”那天的天氣真的很熱,小張正因為工作的事心裏煩躁著,跟他挺鐵的一位朋友在電話裏怒氣衝衝地大聲向他問道。小張一驚,心想,平時兄弟間一向客客氣氣的,從不亂給人起外號,從不發火,今天到底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使他發這麼大的火?“你什麼意思,別天熱人也火氣跟著大啊!”小張努力使自己平靜。“我到你辦公室去問你兩件事,等著我。”這位朋友惡狠狠地掛掉了電話。

“我老表替人打官司掙了100萬是不是你跟人說的?”朋友一進小張辦公室就問開了。小張一聽頓時明白了,說:“是呀,這有錯嗎?這說明你老表有本事啊,這種錢不是任何人都能掙來的!”說句實話,當初朋友跟小張說起他老表這件事時,小張隻有羨慕的份。“好,好,這件事也就算了。那他生活作風有問題是不是你說的?”當時,小張一聽頓時懵了,又遭人陷害了。“如果是我所說,我願負法律責任。”小張也生氣了。可是因為他平常嘴上缺少把門的,這件事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不是兄弟說你,吸取教訓吧!”他的朋友長長地歎了口氣,這件事過去也就過去了。今天來不為別的,隻是提醒你管好自己的舌頭。順便跟你說個故事,好好領悟領悟。”就這樣,朋友點燃一支煙,慢慢地說起故事來。

話說,在深山老林裏有一個寺廟,隻有兩個和尚,一個長者,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這裏很偏僻,幾乎就沒有人來燒香拜佛。那天,小和尚不知從何處得知了山外另一寺廟的一點小事,急匆匆地跑到長者的練功房,“師傅,我今天聽到一個好消息想告訴你。”

“什麼好消息讓你這麼激動?來,先坐下,慢慢說。”長者微微地睜開眼睛,用手捋了捋胡須說,“不過在你告訴我這個消息前,我想問問你,這個消息過濾了嗎?”

過濾?長者的話讓小和尚摸不著頭腦。“師傅,話能過濾嗎?怎麼過濾啊?”

“首先要用‘真實’過濾。”長者輕輕地撫摸著小和尚的頭說,“你能告訴我你這個消息確實真實可靠嗎?”

小和尚抓了抓腦袋,“不知道,這個消息是我剛才下山聽來的。”

“哦,這種消息?!那你用‘善意’過濾了嗎?”

“沒有,師傅,但這個消息對我們有利……”小和尚滿臉委屈。

“你先別說,”長者製止了小和尚,然後說,“既然上麵兩層都沒有過濾,那我問你,這個消息對我們很重要嗎?”

“嗯……”小和尚猶豫了半天才回答,“其實跟我們寺廟也沒多大關係。”

“既然這種消息既不真實,也非善意,對我們自己來說更不重要,那還有說的必要嗎?”長者拉著小和尚的手,懇切地說,“好好修煉,你還年輕啊!”

“故事完了,你好好領悟吧!”那位朋友掐滅煙頭,站起了身,意味深長地說道:“兄弟,為人處世,請管好自己的舌頭!成也舌頭,敗也舌頭啊!”

事後,小張心想,那天自己何必多那個嘴,招來如此麻煩,對己對人均無益,相反還傷害了某些人。其實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又說了多少廢話?如果我們及時拿“真實”、“善意”、“對自己重要(包括別人)”這三準則來過濾我們說的話,就會發現很多話壓根就沒必要說,也不用說。這樣自己、別人都少了許多煩惱和傷害!“靜坐當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朋友,好好管好自己的舌頭吧,那樣,你的人際關係會更融洽,人與人之間會多一分真情,少一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