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僅有的幾個皇帝, 實行的都是薄葬之禮。上行下效, 全國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不封不樹”的葬禮習俗。
不封不樹:不立碑, 不栽樹, 不在地麵上設置任何明顯的標示。
在司馬懿的遺言裏, 甚至還著重強調了不設名器(冥器)。
對比魏晉生者的奢靡作風, 他們死後的墳墓真的是簡樸到不可思議。但也因此, 換來了逝者的死後安寧。後世無論是考古還是盜墓,對於魏晉的帝陵一般都處於無從下手的狀態,因為根本找不到陵墓在哪兒。雖然也有明確標注出位置的, 可是……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墓裏除了屍體以外,真心就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了,連當古董都賣不出好價錢的那種。
說來有點諷刺, 生前統一全國、做出無數霸業的秦始皇, 死後的陵寢不知道被後人大不敬的進進出出光顧了多少回,連兵馬俑都公開展覽了;但是魏晉一些昏庸無能的皇帝, 他們的陵寢卻反而能保持完整, 維護了身為一個皇帝生前的最後一絲體麵。
隻能說一啄一飲, 皆是天定。
晉武帝的祖父司馬懿, 和晉武帝的父親(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 這兩位在曆史上都沒留下什麼光輝燦爛的形象,但他們也確實是少數能真心在相信死後世界的古代,做出下旨薄葬自己的這種事情的掌權者。
人類就是這麼矛盾, 總能做出些超乎想象的事情。
盛世之君有可能好大喜功, 奸佞小人卻也有可能勤儉持家。當然,這些說的隻是個例,盛世之君大多還是盛世之君,奸佞小人也還隻是奸佞小人。隻不過前者不可能是個一點錯事都沒有做過的聖人,後者也不可能是個什麼壞事都是他幹的大反派。
衛玠以前說話,很喜歡絕對化、極端化,這是他那個年紀的人總愛有的毛病。
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發現了自己那樣想到底有多不合適。
咳,說了這麼多,衛玠隻是想解釋,他對“八王之亂”的其中一些王轉變了一二想法。好比如今位列四大輔政之臣的汝南王司馬亮。
前麵介紹過了,這位汝南王是晉武帝的叔叔,晉惠帝的叔祖,司馬家的宗師(魏晉特有的官職名,屬九卿之一,管理皇親宗族的機構的總長官,類似於清明宗人府的宗令),也是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縱觀曆史,沒有哪個皇室內亂,是祖孫三代人齊上陣搶一把椅子的。也就西晉這麼亂來過。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不經曆一下,你都不知道曆史到底能有點多荒唐。】這是當年拓跋六修在給衛玠科普“八王之亂”時說過的一段話。
拓跋六修緊隨其後說的是:
【不過,在這之前,我要申明兩點:
一,八王之亂,其實參與的不止八個王爺,具體人數一雙手都算不過來,隻不過是他們八個權力最大、鬧的最慘烈,所以才叫八王之亂。但不是說捏死這八個,就沒有八王之亂了。
二,參與了這次動亂的王爺們,也不都是亂臣賊子,非要當皇帝不可的那種。有無奈被迫站隊的,也有身不由己卷入其中的,更有……倒黴催的。】
汝南王就是這個倒黴催的。
衛玠當年不以為意,覺得參與了八王之亂的,都沒什麼好鳥。被逼無奈?你不想造反,別人還能拿把刀架到你脖子上逼著你造反不成?
後來衛玠才慢慢醒過味來,還真有王爺是被刀架著脖子才參與的。
當然,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好比靶子一樣的汝南王。不管是曆史上,還是這個平行世界,他都是晉武帝托孤的輔政大臣,別的王爺想掌權,最先要搞死的就是他。如果他不反擊,就是秦王司馬柬的下場——腦子不錯,卻死的不能在死。汝南王不想死,所以選擇了奮起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