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棲霞境內艾山八百十四米,與青島嶗山、威海昆崳山呈鼎足之勢,構成膠東半島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仙風道骨。"登郡九邑之山,皆發脈於此"。因"上產靈艾,蒼紫莖光,異凡種世傳;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的艾山<棲霞縣誌>。偉岸秀拔,氣勢雄偉,方圓60平方公裏的山脈中,青峰嶙峋而又穀幽林深的一派蒼翠的旖旎秀麗的自然奇麗景象。
攀陡來天上,逢僧意更幽。層峰環翠壁,曲水漾珠流。鳥韻鍾聲合,嵐光樹色浮。望中諸品淨,似向鏡台遊。明末清初的棲霞人郝晉也不免為自己鍾愛的家鄉感慨地詠歎了幾句。
山:書 舜典,“望於山川,徧於群神。”
山:書 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
山:唐 杜甫,\"隻疑淳樸處,自有一山川。\"
山:唐 劉禹錫,\"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脊。\"
山:淮南子 天文,\"遠山則山氣藏。\"
山:晉左太沖,\"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
山:南朝梁陶弘景,\"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側在鼻下,小入穀中也。\"
在先秦時期的地理書記《禹貢》中對膠東人稱\"萊夷\"或\"嵎夷\",夷是當時中原王朝對周邊小國或部落的泛稱,萊夷就是以\"萊\"為名號的夷人,嵎夷是指膠東濱海地區。
遠古時期,半島主要人種是來自貝加爾湖附近一個古老民族通古斯人(有白種基因),後其首領蚩尤被黃炎打敗,炎帝和皇帝等華夏族人先後來此定居,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東夷人,商代的皇家就是東夷人。
六千年前膠東有個強盛的古國----東萊國(現膠東龍口市附近),人種主要是一群具有歐洲血統掌握小麥種植技術的雅麗安人,他們身材較大,皮膚淺白,麵長多毛,鼻骨高,瞳孔顏色淺,發色多變,與當地黃種土著結合形成與炎黃並列的東夷部族。鳥為圖騰,稱萊國(萊州、萊陽、萊西、蓬萊的由來)。
萊是通假字意思是小麥,然而,山東自古稱齊魯,齊國在營丘(今臨淄),魯國在曲阜。齊文化吸取東夷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東夷文化卻是齊魯文化的源泉。
再說那個棲霞艾山的東北邊山腳下有幾個連續不斷終年不竭地噴出溫泉水的泉眼,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就連那些足以聞名一方的爺們輩的也說不清個所以然。
溫泉水攝氏52度,含有各類元素,據說可以淨身紮裹不少的病。這裏也是柳樹成蔭,常現春秋之景。雖說不是什麼集市地,但也不能算太冷僻,人來人往的有時也熙熙攘攘的不失為一番鬧熱景象,故得名為艾山湯。
那三九天寒冬臘月裏的老娘、小媳婦們洗衣裳根本不用犯愁,她們也沒有什麼病毒之類會傳染的感覺,如此長年累月的始終如一也習以為常了。
當然,時不時也會有淘氣的孩子抓個雞蛋往溫泉水裏一扔,竟然熟了。瞧,把他們樂得前仰後合又互不相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