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快樂康泰的心情1
記住,快樂不在於你是誰,或者你有什麼,它隻在於你想的是什麼。因此每天開始時, 便想著一切你必須感激的事。(卡耐基語錄)
快樂存在於各人的喜好當中,而不在於事情的本身。擁有我們自己所喜歡的,我們便快樂,而不是擁有別人所喜愛的。(卡耐基語錄)
希望和樂觀,是生命的力量。它使我們的生活圓滿而甜蜜,脫離苦況而減輕重負,它是促進生機的油,能揩拭一切可憂可悲可恨可厭的汙跡。(卡耐基語錄)
青春並不是生命中一段時光,它是心靈上一種狀況。它是一種沉靜的意誌,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輪。(卡耐基語錄)
施恩不求回報
我痛恨人們的忘恩,比之痛恨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陷入的惡德還要厲害。(卡耐基語錄)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卡耐基語錄)
卡耐基語錄:我們總是責怪別人不知感恩,這能怪誰呢?人性就是如此,也許是我們忽視了它。我們從此後不要再期望別人感恩。
最近,我遇到一位一直為知恩不報而感到十分懊惱、憤懣不平的人。他非常氣憤地告訴我,那事發生在11個月以前,他為34位員工共發出了一萬美元聖誕節 獎金,每人大約分得300元,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至今沒有一人為此感謝他。於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總是抱怨說:“我真懊悔,唉,我真不該發給他們獎金!”
我很同情這位先生,為所感到惋惜。他已有60歲了,按保險公司統計的人均80歲的壽命來算,假如他運氣好,還可活十四五年的時間。但是,不幸的是,他卻將他那所剩不多年歲裏的一整年時間浪費在憤恨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實在令人可悲、可歎!
他實在不必總是悔恨和自憐,他應該反省:為何別人不感謝他,是否因為給他們的待遇太低、工時太長或是他們以為這節 日獎金是自己應,的一部分。或許他本人就是一個苛責、計較而不知感激的人,所以別人不用也不想感謝他哩……
反過來,再看員工們,或許真的是無情,又不懂禮貌。或許是這樣,或是那樣。總之,不管是怎樣,但我知道約翰生博士說過:“感恩是有教養的體現,你很難從一般人那兒得到”。
在此,我要指明的是:他期望別人感恩,這是一種一般性的過錯,他很不了解人性。
假如你救了一個人的命,你會希望他感恩嗎?你也許會。但有一位名叫列勃維治的刑事律師,他曾把78名罪犯從電椅上挽救下來。你能猜得出會有多少人上門致謝或寄張聖誕賀卡?想必你猜中了:沒有一人。
即使那麼偉大的耶穌在一天下午讓10個癱瘓病人站幄行走,但你知道有幾位回來感激他呢?僅有一位。於是,耶穌基督環顧信徒而問:“還有九位呢?”他們連一聲感謝的話都沒有,早跑得沒了蹤影!試問,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給了別人一點小恩小惠,憑什麼就奢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呢?
假如跟錢相關,那就更別奢望了!施瓦伯有次對我說,他曾幫助一位挪用銀行基金去炒股而致虧損的銀行出納員,施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使他免遭牢獄之災。最後,這個出納員感謝他了嗎?是的,先感謝了一段時間,後來就與施瓦伯對著幹,把這位曾搭救過他的人視為仇人。
假如你有錢送給你親戚一百萬美元,我想他定會很感謝你。是不是這樣呢?安德魯·卡耐基曾送給他親戚一百萬美元,不過假若他重活過來,他定會吃驚地發現,他的這個親戚正在狠毒地咒罵他哩!這是為什麼?因為卡耐基為慈善基金遺留了三億多美元,而隻留給他一百萬美元。 世事就是如此,人性難以改變。你何不坦然麵對呢?我們何不像那位睿智的羅馬皇帝馬科斯·奧芮列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我今天會遇到多話的、自私自利的、忘恩負義的、心胸狹窄的卑鄙小人。我也不必大驚小怪或為之煩擾,因為我目前還找不到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說得極是。我們總是責怪別人不知感恩,這能怪誰呢?人性就是如此,也許是我們忽視了它。我們從此後不要再期望別人感恩。假若我們有時得到別人的感謝,也不必大喜過望,假若沒有,也不必懊悔、憂傷。
在此,我著重強調一點:不會感恩是人的本性,假如我們總是指望別人感恩,那完全是在自尋煩惱。
在紐約,我認識一個婦人,整天都在抱怨自己太寂寞了,抱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經常來看望她。如果你去看望她,她反會嘮嘮叨叨地跟你談上幾個小時,說她的侄兒們在小的時候是如何蒙她照顧的;當他們得百日咳、麻疹、腮腺炎時,她又是怎麼照看的;他們在她那住了好多年,她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職業學校,他們都住在她家裏,直到她將要結婚時。
後來,這些侄兒都回來看過她嗎?是的,有時!全是為了盡義務似的。他們都害怕去看她,因為一想到要坐好幾個小時聽她喋喋不休地老調重彈,就感到害怕。當她覺得再無法使她的侄兒們回來看她後,她便使出最後一損招——得了心髒病。
這病是裝出來的嗎?不是,醫生說她的心髒波動很大,經常是心律不齊或心動過速。這搞得醫生也無從著手,因為她的病症是由情緒引起的。
她或許要的是關注,但我認為她要的則是“感恩”。這位婦人也許永遠得不到她侄兒們的感恩了,因為她認為這是她應該得到的,她要向別人索要這些東西。
可惜,這世上不少人都和她一樣,因為別人的知恩不報,或是寂寞,或是由於被人忽視而生病。他們渴求被人關愛,然而,在這世間真正能得到關愛的惟一方法就是:施恩不求回報。
◇◇◇◇◇
這聽起來好像不切實際,過於理想化了!事實上,這是追求快樂人生的一種最佳方法。就拿我家來說吧,我家雖然很窮,總是欠別人的債,可我父母每年總要擠出一點錢寄給孤兒院。他們一直沒到那家孤兒院去看看,也許收到過回信,也從未有人感謝過他們,但他們已得到報償,因為他們享受了幫助那些可憐的孤兒們的快樂,從不奢求回報。
我離家到外麵工作後,每到聖誕節 ,總會給父母寄張支票,請他們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買了些東西。當我回家過節 時,我父母告訴我,他們買了一些煤和日用品送給了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窮苦寡婦。施恩而不求回報的快樂是他們得到的最大快樂。
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理想之人會享受施恩的快樂!”而我的父母正是這樣快樂的理想之人。
在這一節 中我要強調的另一重點是:你隻有拋開別人是否會感恩的想法,才能追求到這種真正的快樂,才能享受這種奉獻的快樂。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兒子們不知感恩。就像莎士比亞劇中的李爾王所喊的:“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噬咬更令人痛心。”
但是,假若我們不能很好地教育他們,那麼,那些為子女者怎麼會知道“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呢?忘恩本是天性,就像到處生長的雜草,報恩則像精心栽培的玫瑰。
因此,假如子女們不知感恩,那隻能怪我們自己沒能教育好他們,使他們沒有養成那種遇恩要向別人表示感謝的良好品德。那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會來感謝我們呢?
在芝加哥,我有位朋友。他在一家木箱製造廠工作,每星期賺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並被她說服向別人借了許多錢去供她前夫的兩個孩子上大學。每天的食物、房租、水電費、服裝等生活開支使他像苦役一樣苦幹了4年,但他毫無怨言。
最後,有人感謝他嗎?從來沒有,他妻子認為這是他該做的,那兩個兒子也同樣認為這位繼父是該養他們的,因此,他們全都連一聲感謝的話也沒有。
這能怪誰呢?是繼子嗎?或許是!然而,更應該怪的則是這位母親。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兒子不應有這種感恩的義務,她更不想要她的兒子自己去借債上學。所以她也從來不對兩個兒子說:“你們的繼父是多麼好的人啊!他用借債來資助你們上大學!”她一貫的想法則是:“哦!這是他應該做的事。”
她以為這是在為兒子著想,使他們沒有任何負擔,但事實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錯覺,感到別人有義務使他們生活下去。後來,果然不錯。她有一個兒子因向老板“借錢”而鋃鐺入獄。
◇◇◇◇◇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教育好孩子是多麼重要。就拿我姨媽來說,她對子女們不知感恩的行為從不抱怨。
在我孩提時,姨媽把她母親接到自家裏供養,同時也供養她丈夫的母親。這兩位老人坐在壁爐前烤火的情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她一人要照顧兩位老人。這不是很麻煩和疲憊嗎?當然是的。可是你從她的表情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很耐心地不斷向她們噓寒問暖,她真心地敬愛她們,讓她們感覺到家庭的親切和溫暖。而她本身還有六個孩子需要照看,然而她從未感到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這對她來說,隻不過是她心甘情願做的本分事情。
我姨媽已守寡二十多年,她的5個已成年的孩子都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 她的孩子們非常愛她,從不覺得厭煩、這是出於“感激”嗎?不是的,這是出於愛,一種真正的愛!他們的兒童時代生活在充滿慈愛、溫暖的家庭中。如今需要照顧的是他們那慈祥的媽媽,他們要以真心的愛來回報她。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讓我們記住,若想有會感恩的孩子,自己必先是會感恩的人。我們的言行在孩子麵前極為重要,切勿當麵指責別人的善意。比如:“你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肯定是她自己做的,連一角錢也不願花!”等等這一類的話可千萬別說。我們應該這麼說:“你看表妹花了好多精力為你做了一件多麼精美的聖誕禮物!她多好!我們得感謝她。”於是,我們的子女就會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感恩的習慣。
因此,消除別人不知感恩的憤懣,遵循如下原則:
1.與其憤恨別人不知感恩.還不如不指望他。你想想連耶穌基督救治好十個癱瘓病人,卻隻有一人對他表示感謝。我們又怎能奢望比他得到更多的感恩呢?
2.切記,隻有施恩不求回報,才能享受施恩的快樂。
3.切記,感恩是一種精心培養的良好品德,若想使子女成為會感恩的人,那我們就要精心教他們養成感恩的習慣。
將歡樂送給別人
善的極端就是美,一個人的真正財富,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對其同伴及朋友們所作的好事。(卡耐基語錄)
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裏,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卡耐基語錄)
當我們給別人帶來快樂時,我們就不會有時間老想到自己,而產生憂鬱、苦悶和恐懼的主要原因就是光想自己。(卡耐基語錄)
當我著手寫這本書時,我曾為征集真實感人的故事而特設兩百美元獎金。
這項活動的評委有三位:東方航空公司董事長雷肯貝克,林肯大學校長麥克倫和廣播新聞評論家卡騰博。但在我們收到的所有故事中,有兩篇佳作難分高低。於是,我們決定將獎金一分為二。在此將其中一個C·D·波頓的故事摘錄如下:
在我9歲時,母親離家出走,12歲時,喪失父親。我父親是意外喪命,但母親在離家後,再也沒回來。從此,我與兩個小妹妹再也沒見過麵。在母親離家7年後才給我寄來第一封信。我父親在我母親出走三年後,死於一次意外事故。在密蘇裏州的一個小鎮上,我父親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家咖啡廳。一天,那位合夥人趁我父親出差時,將咖啡廳賣掉攜款而逃。我父親的一位朋友急忙拍電報通知他,叫他立刻趕回,慌忙中,他在堪薩斯州的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我有兩位病弱、窮困的姑媽,她們隻能收留下我們家三個小孩,僅剩下小弟和我沒人要,好在有位可憐我們的鎮上人將我們收留。我們心懷恐懼,特別害怕別人把我們當孤兒看待。我在那位好心的窮人家住了一段時間,那家主人失業了,再也無力多養一個。多虧洛夫丁夫婦收留了我,把我接到離鎮11英裏的農莊上。洛夫丁先生長年臥病在床,已有70歲高齡。他對我約法三章 :一不準說謊,二不能偷竊,三要聽話。隻有做到這些,才能長期和他們住在一起。對這三條紀律我絕對遵守。後來。我開始上學了,但第一個星期情況太糟了。別的小孩子都譏笑我的大鼻子,罵我是小笨蛋,叫我是沒有人要的小孤兒。我傷心極了,真想和他們打一架。然而,洛夫丁先生對我說道:“你要永遠記住!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隨便跟人打架的。”從此,我總不和他們打架,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壞蛋抓起一把雞屎扔到我的臉上,於是,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旁邊的小孩們說他活該,該揍,這樣我還交了幾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