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處世要擺脫他人的障礙1(1 / 3)

第一章 處世要擺脫他人的障礙1

“捧”不僅是為官厚黑之道,還是與人交往之中聯絡感情的一大法寶。你捧人,並不表示欺世媚俗,隻是在使大眾注意他的長處,絕非卑上無格的行為。所謂“捧”,並不是瞎捧,也不是亂捧,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形來捧,當你覺得“欲捧而已無可捧”之感時,不妨“貶低自己”。

“捧”是有效聯絡感情的法寶

1、與人交往之中活用“捧”

厚黑學大師李宗吾的《求官六字真言》(空、貢、衝、捧、恐、送)中有一“捧”字。“捧”不僅是為官之道,還是與人交往之中聯絡感情的一大法寶。

在與人套近乎時,常常要誇他幾句或是“捧”他幾下,捧人是為拉近人與人的心理距離,為求人辦事提供便利。人們剛看到“捧”這個字時好像很不順眼,其實這隻是心理作用,捧也就是宣傳,宣傳是政治家所謂的“捧”;捧是廣告,廣告就是商人所謂的“捧”。不過商人的廣告是“自己捧自己”,政治家的宣傳,是“雇別人來捧自己”。所謂“捧”,並不是瞎捧,也不是亂捧,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捧,因為每個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長。普通人對於別人,隻見其短處,不見其長處;且把短處看得很重大,把長處看得很平凡,所以往往覺得“欲捧而已無可捧”之感,其實隻要你先存有“人無完人” 的思想,原諒他的短處,看重他的長處,可捧的地方多著呢!而且你捧某甲,並不表示欺世媚俗,隻是在使大眾注意甲的長處。也讓甲自己的長處因為大家的注意而格外愛惜,格外努力,做得比目前更好,所以你捧人家是“成物”,人家捧你,那麼成物正是“成己”,可見捧是“成已成物”的工具,絕非卑上無格的行為。

從前有人以不隨意捧人為正直的表示,這樣的人到底正直與否尚待討論,不過這種人眼界高,心胸窄,這倒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眼界高,心胸窄的人必不十分得意,因為自己不得意,對於一般人多少也有仇視妒嫉的成分,所以越發不肯隨意去捧人。另外年輕人的不肯隨意捧人,一是認為捧人便是阿諛諂媚,有損自己人格;二是自視太高,總覺得一般人都不在眼裏;三是擔心別人勝過了自己,弄得相形見絀。不過我要對年輕人說,年輕人必須根本鏟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而用心研究如何捧人的方法,自然能從中體會出其中的奧妙。

捧人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不得要領的是,對著某甲一個人捧某甲,因為這樣做,大多數人不會領受這一套。應該當著大家的麵來捧某甲,把他的長處作一次義務宣傳,這樣某甲一定很高興,而且隻要捧得不過火,大家也不會覺得你在“拍馬屁”。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在某甲的背後,大力宣揚他的長處,使聽到的人對某甲產生好印象,這樣事後間接傳口某甲的耳中,效果自然比當麵捧他更有力,將來一遇上機會,某甲一定也會回敬你,把你大捧一番,正所謂“我捧人一分,人捧我十分”。常言到:有錢難買背後好,可見一般人更重視背後捧,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會寫文章,寫文章更是捧人的絕招,一有機會就把某甲的長處作為你文章的例子,並附上他的真實姓名。因此,你的文章有多少人讀,便有多少人捧他;你捧的某甲會是多麼高興。多麼得意,對你的感激之情那還用說嗎?聯絡感情,原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捧來聯絡感情,是最簡便有效的方法。而且就道德而論,還正是與古人揚善之旨不謀而合。

中國有何俗語,曰: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一般人對自己,惟恐身價不高,對別人,則是吹毛求疵。人與人之間互相“求疵”結果隻能打消了自抬身價的成績。如果大家都肯長他人誌氣,就等於大家在長自己的誌氣,絕不會滅你自己的威風,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2、有理也讓人

“有理也讓人”是厚黑者“捧”人的一種高明手段。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發生:有的人一聽到別人對他的批評和勸告,就大發雷霆,他們不是去虛心聽取,反省其身,卻反唇相譏:“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麼德性,卻來教訓我。”言外之意是對方也有缺點,不配來批評他。需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隻允許沒有過失的人批評自己,那麼你終生都不會聽到對你過失的批評意見了,一輩子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久而久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既害了自己又損害了事業。所以,當別人批評時,應該本著感謝他的批評,才就於自己改正過失,哪還有心思去計較他人是有過還是無過呢?

與此相反,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批評人,氣勢洶洶,似乎“得理不讓人”,這實在是於事無補。要想迅速而有效地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必須持尊重別人的審慎方式。為此,厚黑者強調:

(1)要善於保住別人的麵子。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偉大的人,都善於保住失敗者的麵子,決不浪費時間去撈取個人的勝利。

1922年,經過幾個世紀的敵對之後,土耳其下決心把希臘人逐出土耳其領土,最終獲勝。當希臘的迪利科皮斯和迪歐尼斯兩位將領前往土耳其總部投降時,士兵們對他們大聲辱罵。而總指揮凱墨爾卻絲毫沒顯現出勝利的驕傲。他以軍人對待軍人的口氣說:“請坐,兩位先生,你們一定走累了。戰爭中有許多偶然情況,有時,最優秀的軍人也會打敗仗。”

同樣,批評一個人時,無情地剝掉了別人的麵子,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那樣就容易抹殺你與別人之間原有很深的感情,你將得不償失。

(2)要懂得從正麵稱讚人手。

當聽到別人對我們某些長處表示讚賞之後,再聽到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感覺好受些,也容易接受批評。

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一次批評女秘書,他是這樣說的:“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很漂亮,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不過,希望你以後能對標點符號稍加注意;那麼,你打的文件會跟你的衣服一樣漂亮。”

(3)要懂得間接地提醒別人的錯誤。

查爾斯·史考勃有一次中午經過他的鋼鐵廠,看見幾個職工在“嚴禁吸煙”的大招牌下吸煙。史考勃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難道你們都是文盲嗎?”那樣隻會招致工人對他的憎恨,而是使用了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他走向前,友好地遞給他們幾根雪茄,

然後說:“諸位,如果能到外邊抽煙,那我真是感激不盡了。”吸煙人都不好意思,知道自己違犯了規則,自覺地掐滅煙頭。同時對史考勃產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這樣的人,誰不樂於和他共事呢?

可見,“有理也讓人”確是一種很成功的厚黑處世方法。

該拒絕時就說“不”,切忌“死要麵子活受罪”

1、許多受罪的事都是“麵子”帶來的

英國作家毛姆在小說《啼笑皆非》中講過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舉成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紛紛向他道賀,成名前的門可羅雀同成名後的門庭若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毛姆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麵:一位早已疏遠的老朋友找上門來,向你道賀,怎麼辦呢?是接待他還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實在無心見他,因為一無共同語言,二來浪費時間;可是人家好心好意來看你,閉門不見似乎說不過去。於是隻好見他了。見麵後,對方又非得邀請你改日到他家去吃飯。盡管你內心一百個不樂意,但盛情難卻,你不得不佯裝愉悅地應允了。在飯桌上,盡管你沒有敘舊之情,可是又怕冷場,於是又得強迫自己無話找話。這種窘迫相可想而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你不再願意同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還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請朋友一頓。為了“麵子”,你還得苦心盤算:究竟請這位朋友到哪家飯店合適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你擔心你的朋友會疑心你是要在他麵前擺闊;找個二流的吧,你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你過於吝嗇……

前幾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也曾演出過這樣一個小品:一個人為了避免別人瞧不起自己,假裝自己手眼通天,別人求他辦事,不管有多大困難一概來者不拒。為了幫別人買兩張臥鋪票,不惜自己通宵排隊,結果鬧出了笑話……

也許藝術有所誇張,但生活中的確不乏與故事和小品中類似的人物,他們不善於“厚”起臉來拒絕別人,於是經常違心地答應別人的要求,結果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自己也經常覺得不自在。

許多人希望“左右逢源”,所以在生活中左右迎合,這類人做任何事總想取悅所有的人。當他具體處理某一件事時,首先考慮的就是:我怎麼做才能贏得大家的好感呢?於是他就時時刻刻揣測別人對他的要求。結果,他竟不知道自己怎麼去做,自己需要什麼。結果,使自己陷於無所適從、進退維穀的泥沼。他總是失望,因為他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

一般來說,會這麼做的人有以下心理:不想得罪任何人,甚至想討好每一個人,至於是非對錯,不管啦!

人本身就是沒有主見的人,無法分辨是非對錯,所以誰說得有理,就聽誰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心理,這裏要告訴你的是:想麵麵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討好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做人方麵你不可能顧到每一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這麼認為,甚至根本不領情都有可能;在做事方麵,你也不可能顧到每一個人的立場,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要讓每個人滿意,事實上,就會有人不滿意。

結果呢?有兩個:

首先,為了麵麵俱到,反而把自己累死,而因為怕對方不滿意,還得小心察顏觀色,揣摩他的心思,這多辛苦,恐怕非神經衰弱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