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次世界戰爭懸案破譯1(1 / 3)

第二章第二次世界戰爭懸案破譯1

希特勒停下坦克用飛機之謎

1940年5月10日,法西斯德國開始閃擊西歐。在德軍大舉突然進攻之下,盧森堡不戰即亡,荷蘭、比利時先後宣布投降,約40萬英、法、比聯軍被包圍在比利時、法國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退守在該地區的聯軍三麵受敵,一麵瀕海,處境極為不利。正當被圍聯軍危在旦夕之際,希特勒卻於5月24日突然下令坦克部隊停止追擊,讓德國空軍的飛機殲滅被困之敵。後來雖又重新下令坦克部隊緊縮包圍圈,但卻給盟軍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喘息機會。於是,英國海軍開始執行從敦刻爾克撤退被圍聯軍的“發電機計劃”。聯軍在其戰鬥機的掩護下,再加上幾天的陰雨連綿,使德國的空中攻擊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聯軍得以從敦刻爾地區迅速向英國撤退出338萬餘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8萬餘人,其餘為比利時軍人,僅4萬多人為德軍所俘。

這次被西方稱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希特勒一項重大戰略性錯誤。是什麼原因使希特勒下了停下坦克使用飛機的決心呢?對此,一些評論家認為,希特勒企圖保存其坦克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兵力南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攻勢。而敦刻爾克沿海一帶大水淹沒了低地,不便於坦克向前推進。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曾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完全能夠消滅擁擠在敦刻爾克地區的聯軍。因此,希特勒把殲滅被圍聯軍的任務交給了空軍。

當時的德國空軍第二航空隊司令官凱塞林元帥則認為是情報上的失誤。德軍以為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的聯軍不到10萬人,而沒有想到竟是約40萬人的大軍。如果德國統帥部掌握數十萬大軍已陷入包圍圈的事實,其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希特勒的副官還有這樣的記載,當希特勒解釋他這一決定時說,他估計英國人會作長期而頑強的抵抗,甚至擔心英國人會調進新的師團,開辟新的戰線。他不願意把自己的坦克部隊拖在那裏而不能抽出來投入南方的新戰役中去。

到底是什麼理由促使希特勒在關鍵時刻停下坦克用飛機呢?軍事家們總是可以得出結論的。

希特勒的副手赫斯駕機飛往英國之謎

1941年5月10日夜間11時許,德國的一架me—110戰鬥機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城南的8公裏的地方墜毀。隨降落傘飄落下來的卻不是一般的飛行員,而是“第三帝國”的副元首、德國納粹黨魁之一的魯道夫·赫斯。

當年47歲的赫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作為少尉飛行員曾參加了最後一個星期的空戰,戰爭結束後被遣返回家。後來參加了納粹黨,很快成為希特勒的忠實信徒和知己,並逐步升任納粹黨的副領袖、德國的不管部長、德國國會議員、德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德國秘密內閣成員、黨衛軍將軍、衝鋒隊將軍等職務。1939年被希特勒指定為繼戈林之後的希特勒的“第二繼承人”。

赫斯剛剛踏上英國的土地,就成為一名階下囚,被嚴密監管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赫斯在紐倫堡同其他戰犯一起受到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判處其無期徒刑。從此,赫斯一直被監禁在西柏林的施潘道監獄,由美、英、法、蘇四國軍隊輪留看守,直到1987年死於西柏林獄中,終年93歲。

赫斯隻身駕機秘密飛往正與德國交戰的英國,成為轟動世界的奇特事件,引起人們的種種揣測。由於有關國家嚴格保密和為此而出版的大量著作眾說紛紜,使本來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赫斯事件,更加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它留給人們的疑問包括:是赫斯自作主張,還是奉希特勒之命行事;是德國的一廂情願,還是英德兩國事先有過某種默契;是英國情報部門的誘騙,還是德國塞給英國一個赫斯的替身;若是赫斯自作主張,其動機又是什麼?等等。

一些人認為,赫斯飛往英國的念頭產生於希特勒對他的疏遠,他幻想單槍匹馬地安排英德兩國間媾和的顯赫政治成就,恢複他的地位。因此,赫斯的行動極其秘密,連他的老婆也不知道,希特勒更是蒙在鼓裏。也有人認為,赫斯飛往英國的動機是真誠希望同英國媾和,他確信德國會在戰爭中獲勝並毀滅英國。還有一些人認為,赫斯對德國空軍在1940年大舉空襲倫敦極為反感,因此想飛到英國,以便與他認為存在於英國的人數眾多的反戰派講和。然而,蘇聯方麵以及赫斯的兒子沃爾夫·赫斯則認為,赫斯飛往英國是英國方麵誘騙的結果,是英國情報部門假意答應一項和平解決方案,以便把赫斯騙到英國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總不能莫衷一是吧!

真假赫斯之謎

正當人們對魯道夫·赫斯飛往英國之謎尚未達到共識之時,近年來關於“赫斯是被謀殺的”和真假赫斯之說,又成為另外一個謎。有人說,赫斯在飛往英國之後,就被希特勒派人刺殺身亡。也有人認為赫斯在英國關押期間被英方謀害。為掩人耳目,另找一個“替身”代赫斯到國際軍事法庭受審並在監獄服役。據給赫斯看過病的英國軍醫休·托馬斯披露,他給赫斯看病時,發現赫斯胸前沒有傷疤。而真的赫斯胸前有一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留下的傷疤。由此,這位軍醫判斷關在獄中的是一個“假赫斯”,真的赫斯早在1941年就被英方謀害了。赫斯之子沃爾夫·赫斯和律師賽德爾力主赫斯被謀害之說,並曾於赫斯死後向美、英、法、蘇4個監管國提出由慕尼黑大學法醫院重新解剖屍體的要求。

關於“赫斯是被謀殺的”和“真假赫斯”之說究竟如何,人們要等到美、英、法、蘇4個監管國肯將“關於赫斯的絕密檔案”公布於世才能知曉。然而封存的赫斯檔案要到2017年才能解密。

轟炸日本東京之謎

1942年4月18日9時許,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參謀詹姆斯·杜立特中校率16架B—29轟炸機,從東京以東1000餘公裏的航空母艦上順序起飛,飛向日本。空中編隊的每架飛機乘員5人,載227公斤炸彈4枚。於當日12時30分對東京、橫濱、名古屋、神戶、大阪等城市成功地實施了轟炸。整個轟炸過程持續約30秒鍾時間,故人們稱之為“東京上空30秒”。

杜立特轟炸東京,完全出乎日本人的意料,空中編隊未遭抵抗就順利完成了任務。爾後按計劃飛往中國的浙江衢州機場。由於空中編隊比預定起飛點遠了300餘公裏,再加上天氣惡劣,油量不足,雖經過13小時飛行,卻未能到達目的地。其中飛往中國的15架飛機,11架飛機上的飛行員被迫棄機跳傘,4架迫降墜毀。另一架飛往蘇聯的海參威,安全迫降,被蘇軍扣留。

杜立特首次轟炸東京,被人們稱為“曆史上最勇敢的行動”,杜立特本人也從此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對於這樣一次影響深遠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動,卻也留下了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懸案。其中生還飛行員的人數問題,甚至仍是各說其是。

一則說,在中國迫降和棄機跳傘的15架飛機上的飛行員,5名犧牲,8名被日軍俘虜後送往東京(其中3名被處決,1名死於獄中),其餘包括杜立特在內的70名經中國軍民救援,最後都返回了美國。

另則說,飛往中國的15架飛機,在油料耗盡之後,75名機上人員全部棄機跳傘。除8人落入日軍手中外,其餘人均被中國軍民救起。

也有人說,在杜立特率領的80人中,包括由戰俘營返回的,生還的隻有14人。

還有人說,在飛往中國的15架飛機75人中,3人在迫降中死去,8人被日軍俘虜(其中兩名飛行員和一名機槍手被處死,後來有4人返回美國),其餘都被安全護送到國民黨戰線後方。

對於這些本來不難弄清的懸案,不一定會再繼續困擾後人了。

人鳥戰爭之謎

1942年夏天,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破太平洋日本海軍奪占中途島的企圖,曾派遣了一艘戰艦去占領一個無名荒島。當美艦駛到距無名荒島一海裏時,夜幕已經降臨了,即派偵察參謀尤利斯帶領10名偵察兵,上島偵察。當他們利用夜幕靠近無名荒島時,發現島上有一條足有半米多高的灰白色“圍牆”。於是尤利斯指揮偵察兵分成兩組,接近目標投入戰鬥,當靠近“圍牆”時才發現是一大群熟睡的海鳥——信天翁。

偵察兵們企圖從熟睡的海鳥群中通過,盡快登上海島。但他們的行動驚醒了島上數以萬計的信天翁騰空而起,這些海鳥在烏王的率領下,對這些不速之客就是一陣風狂俯衝,用尖嘴啄、利爪抓、翅膀打,弄得這些偵察兵們手足無措,一個個痛得抱頭鼠竄。在危急中,為了行動的隱蔽,隻能用匕首與海鳥展開生死搏鬥,刀光閃處,信天翁一隻隻慘叫著跌落到地上。當擊退第一群後,坐下來正要喘口氣時,誰知第二群又有組織地發動了新的進攻。偵察兵們隻得再次奮力自衛,經過兩小時的激戰,打退了信天翁的第二次進攻。疲倦使他們隨地就寢。天亮醒來偵察兵們才驚奇地發現,他們夜裏睡在了約1米厚,40米見方的信天翁的屍堆上。

第二天,他們以為危險已過,繼續搜索全島。突然發現空中一朵朵烏雲從四麵八方向小島飄來,直到臨近才看清是信天翁戰敗後,搬來救兵的第三次進攻。這次,它們采取了新戰術,低空盤旋,像轟炸機一樣把又臭又粘的鳥糞拉在偵察兵頭上。霎時間,島上鳥糞已厚得驚人。偵察兵企圖退到棕櫚樹林裏隱蔽,卻被信天翁截住了去路,它們用尖嘴啄和爪子抓,把士兵哈森圍攻啄得滿地亂滾,把湯姆眼睛啄瞎,衝鋒槍和匕首叨走。尤利斯等人竭盡全力逃進棕櫚林,用步話機向艦上呼救,當允許他們開槍還擊,並得到附近海域快艇和十幾架飛機的增援後,從陸上、海上和空中用火力夾擊信天翁。戰鬥持續近兩小時,島上信天翁屍橫遍野,但其它島上飛來的信天翁越來越多,不甘失敗,在空中盤旋,有機會就會俯衝下來啄人抓人。被圍困的偵察兵撤收不回來,對此,美軍隻得又動用了轟炸機轟炸,施放毒氣,並用推土機開路,推開島屍島糞,坦克緊跟其後以火力掩護才慢慢進入棕櫚林解救被圍困的偵察兵。

激烈的人鳥之戰持續了一整天,當夜幕再次降臨時,信天翁才停止進攻。美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連夜在該島搶修了一條簡易飛機跑道和公路,但是天剛剛亮即被信天翁占領,甚至它們舍身撞壞旋漿或發動機使飛機墜毀。盡管美軍采取了各種措施,信天翁卻誓死如歸保衛家園,美軍總部無奈隻得命令撤離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