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代文化之謎(3 / 3)

至此,河圖洛書仍有一些讓我們不解的東西,比如,中國曆史上是否真有能預知人間諸事、預示社會發展規律的河圖洛書?如果真的存在的話,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是圖畫還是文字?其內容是什麼?其用途是什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河圖洛書與上古乃至秦漢時期的有什麼不同?(圖中的小圓圈排列有序,有誰能解開其中的奧秘呢?)

在千仞之高、人獸莫至的懸崖

陡壁上的懸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懸棺之謎

如果乘船走長江三峽,從白帝城下行2千米,就可看見江北岸褐色石壁的岩縫裏,有一些類似風箱的東西,相傳是魯班使用過的風箱,人們便給這段峽穀取名為風箱峽。後經實地考察,所謂的風箱,原來是古人葬在上麵的棺材。這種懸棺,在瞿塘峽兩岸就有多處。在大寧河小三峽中的巴霧峽的絕壁上,也有許多懸棺。除三峽之外,在南方的許多地方也都發現了懸棺。

四川南部的珙縣,是懸棺集中的地方,棺木的形狀和現在的相類似,隻是其葬法比較奇特:在筆直的絕壁上水平嵌入兩根木棍,然後把棺廓放在木榻上,壁頂呈簷狀,起著遮擋雨雪的作用。

在江西省貴溪縣錢塘鄉瀘溪河兩岸的懸崖上,也有上百具春秋時期的懸棺,它們高高地擺放在筆直而又陡峭的懸崖上。

麵對懸在高高峭壁上的棺木,人們感到不解的是,在那生產技術十分落後的古代,人們是怎樣把沉重的棺材弄上去的呢?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有提升說、垂降說、棧道說、腳手架說、搬運說、地貌變遷說,等等。

據1999年7月初中央電視台報道,在山西也發現了懸棺墓葬群。這並不使人感到奇怪,在懸崖上搞建築,山西早已有之,恒山懸空寺可謂名震中外的名刹古寺。為了揭開懸棺之謎,1988年以來,上海同濟大學、江西省文物局和美國加州大學等專家曾聯手進行了一次現場演示。他們選定江西貴溪一處葬懸棺的地方,用仿製的古代絞車進行懸棺模擬吊裝。先是兩個人登上山頂,固定住繩索,然後兩人從山頂將繩索垂下蕩入懸崖上的岩洞裏,另一個人則在河對岸指揮操作。將一根粗實的繩子從山頂下垂到距岩洞口30米的地方,上麵有定向滑輪;另一根繩子穿過滑輪,一頭捆住棺木,一頭連著絞車。隨著絞車的轉動,棺木慢慢升向高處。當棺木升向20多米高的岩洞前時,守在岩洞裏的兩個人便拉緊拴在粗繩子上的細麻繩,慢慢將棺木引進洞裏,將棺木穩穩當當地安放在岩洞裏。

這次試驗雖然成功了,但很多人仍對此提出疑義,他們認為,古代人很難有如此先進的絞車;即使是有絞車,但在那水深流急的江麵上,如何安置絞車?這和在陸地上安置是截然不同的。再說對於一些陷凹進懸崖裏數丈深的岩洞,如何克服重力,靠一根細繩把棺木引進洞裏?這些問題,還沒有人能夠給與圓滿解答。巨石群之謎

英國索爾茲伯裏的巨石群據說已有4000年左右的曆史,在直徑140米的圓形窪地上豎起的柱狀巨石排列成四個圓圈,圓心是一塊平坦的石塊。

人們對巨石群做過種種猜測,有人說是個祭祀天神的場所,也有人說是古代墓地,還有人說是太陽鍾,至今尚無定論。

夕陽下,巨大的石柱群靜靜地佇立在原野上。

最近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假設,認為巨石群可能是一種季節鍾:用石柱來測量太陽的移動位置,從而了解四季的變化。日出的位置,在一年中慢慢移動,人們發現了這個現象,就在能夠觀測日出的平原上豎起了石柱,從日出方位和在石柱之間的位置移動來了解季節的變化。此說正確與否,還有待科學論證。

這種巨石壘就的紀念碑式的遺跡,在世界各地都可見到,但石頭的大小和排列形式不同。這些建築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建造的,今天仍然不得而知,但大部分人猜測它跟古代的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說到巨石,還有幾個令人不可思議的謎。在黎巴嫩東部,有個叫巴爾班克的小村,原名叫海裏波裏斯,它是連結羅馬與巴比倫的通商要地,那裏保存著繁華的羅馬時期的丘比特神殿和酒神殿的遺跡。奇怪的是,在去巴爾班克的半路上,有一塊巨大無比的建築用的巨石被拋棄在路邊,1700多年來無人間津。這塊巨石長21米,寬、高各42米,重20000噸。僅這一塊石頭,就可以造3幢高5層,正麵寬6米,深12米,牆厚達30厘米的公寓大樓。這究竟是誰,出於什麼目的,從哪裏,怎樣把這塊碩大無比的巨石鑿成、運來,並且拋棄在這種偏僻的地方的呢?

以南美秘魯為中心的古代印加帝國的領土,北起哥倫比亞,南至智利,跨度約4000千米。首都建在距烏魯班巴河600米高處的懸崖之上。城中寺院裏的祭壇是用一塊重達百餘噸的花崗石築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不用一點灰泥,卻拚合得十分精細,幾乎看不到縫隙。而在1000年後的今天,仍然一如往昔。更令人驚詫的是,削鑿大量石塊的采石場位於600米下的山穀底部。古人如何把這些沉重的石塊運到斷崖之巔,至今仍是個謎。巨型石柱之謎

黎巴嫩像一條飄帶,蜿蜒在地中海東岸北部的窄長地帶。黎巴嫩東部的巴爾班克,至今仍殘存著許多巨大的石柱,一些石柱的重量超過1000噸,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名叫“南石”,長21米,寬42米,重量估計有2000噸。這些大石柱究是何人何時為何目的而建?對此史學界說法不一。

今天的黎巴嫩地區,在古代曾被稱為“腓尼基”(希臘語,意為“紫紅之國)”。古代腓尼基的疆域比今天的黎巴嫩略大,它位於地中海東岸北部的狹長沿海地帶,東起黎巴嫩山,南連巴勒斯坦,北接小亞細亞。由於腓尼基位於海上和陸上貿易路線的交叉點上,因而很有利於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這裏最初的居民是胡裏特人,公元前3000年時,使用塞姆語的伽南人進入此地並逐漸同當地居民混合、同化。後來,在腓尼基先後出現了一些小的奴隸製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畢布勒、烏伽裏特、西頓、推羅等。腓尼基各城邦長期分立,始終沒有形成統—的國家。這些石柱群當為某個塞姆部族所為,但究竟是哪個部族的傑作,尚無滿意的答案。據一些曆史學家考證,大約公元3世紀時,塞姆部族在這裏建造了許多神殿,這些神殿通常為長方形,周圍環以用巨石雕成的圓柱柱廊,柱式的建築仿效維多利亞式,柱身粗壯,形態厚重樸實,石柱無柱基,柱頭亦無裝飾。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神殿都早已成了廢墟,至今隻殘留著一些大石柱。

黎巴嫩巴爾班克在古羅馬時代曾經相當繁榮,那裏殘留著許多曆史遺跡。圖中的這塊長石長21米,寬和高為42米,不知是誰雕製的,也不知為什麼遺棄在這裏。這些大石柱離采石場有800米之遠。令學者們迷惑不解的是:當時沒有火車、汽車、拖拉機或其他先進的運輸工具,塞姆部族人隻靠人力或畜力,運用極簡單的工具,是通過什麼方法將上千噸重的巨石搬運了800米之遠的?盡管全世界很多學者絞盡了腦汁進行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同黎巴嫩石柱群相比,馬裏亞納群島大石柱群的曆史就要模糊得多,難測得多。

馬裏亞納群島是一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荒涼群島,位於波濤滾滾的西太平洋上,15個小島呈弧狀分布。大石柱群以3~7對為一組的形式在島上矗立著。這些石柱都是用石灰岩和火山岩精心雕刻而成,一般高度為幾米,其形狀呈方柱形,有的柱頭還有珊瑚礁雕刻成的半球形。石柱的柱腳埋入地下的深度隻有20~3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石柱不是用原地自然生成的整塊巨石雕成的。在石柱腳下周圍的泥土中,還挖掘出不少形狀類似斧頭的石器和貝殼器。有些學者估計,這些極原始的石器工具和貝殼器,可能就是古人雕刻石柱的主要工具。

一些學者在當地還發掘出一批古文物,發現其中的陶器與古代菲律賓陶器極為相似。經測定,這些陶器距今已有1200~3000年的曆史,與用原始石器雕刻石柱的年代相仿佛。於是他們認為,大石柱群可能是古代菲律賓人遠渡重洋來此雕築的。

另外一些學者猜測,這些大石柱群的雕築者可能是古代波利尼西亞人。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可能是從東南亞經印度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遷徙到廣闊的太平洋上去的。大約在公元1世紀~3世紀期間,波利尼西亞人就在湯加群島和薩摩亞群島定居,並以塔希提島為中心形成了波利尼西亞人古代文化的搖籃。波利尼西亞人來到馬裏亞納群島定居,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他們建造的這些大石柱,可能是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的標誌或紀念碑,也可能是為酋長樹碑立傳的地基石。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大石柱有可能是古代美洲的瑪雅人雕築的。考古工作者發現古代瑪雅人有一種奇特的風俗習慣,每隔一定年限(通常為20年)就要立一塊石碑以作紀念。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瑪雅人已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公元元年之後,瑪雅人在尤卡坦半島南部的貝登·伊查湖東北(現今危地馬拉北方)建立了一些奴隸製的城邦國家,此後在烏蘇馬辛塔河流域以及尤卡坦半島南部興起了大小瑪雅城邦不下百餘個。這些學者猜測,大約在公元1~6世紀期間,一批瑪雅人乘坐木筏或獨木舟漂流到馬裏亞納群島,並且把他們在美洲本土建造石柱碑的風俗習慣也帶到了馬裏亞納群島,於是在馬裏亞納群島上出現了大石柱群。

然而,所有的這些假說都回避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同黎巴嫩石柱麵臨的難題一樣,原始人類是怎樣運輸巨石、雕刻巨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