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鮑之交1(1 / 3)

第一章 管鮑之交1

武丁求聖賢

武丁是商代的第二十三位君主。商朝在盤庚遷殷後盛極一時,繼而又衰落下來,到武丁即位時,國勢已經衰敗得不成樣子。黃河流域經常水患成災,沿岸百姓流離失所,王室內部糾紛也時常發生,鬧得天下不得安寧。

看到商室天下日漸衰落,武丁不禁回想起先王湯當年金戈鐵馬、創下商室天下的情景?他覺得先王創業艱辛而後人卻坐享其成、生活腐化墮落,未免有負先王的期望,於是他立誌扭轉王室頹敗的局麵,要把商發展成強盛之邦。

徒有雄心大誌與滿腔熱血並不會成就什麼功業,於是武丁身體力行,付諸實踐。一段時間後,國勢並不見有顯著起色,武丁頓覺心灰意懶,便倒頭大睡,睡夢中他見到一位聖人,說他能夠幫助武丁恢複盛世,並說自己的名字叫說。武丁夢醒後便四處求賢,尋找名為說的人!為了尋到聖人輔佐,武丁甚至放下朝中事務,讓朝中的親信大臣代他攝政三年,自己親自到各地察訪!

武丁四處探尋,都不見夢中人的蹤影,尋找了三年還沒有什麼好消息。他始終沒有放棄求賢的誠心,最後他與隨從來到了傅險許多被罰勞役的人都在這個地方修建道路,武丁仔細打量每一個囚徒,最終找到了賢士說。

見到說後,武丁非常高興。因為說曾在傅險地區服勞役,就叫他傅說。武丁命手下人將傅說帶回宮中,把他從頭到腳打點一新,然後武丁親自到傅說的住所與他促膝長談。交談之中,武丁發現傅說確實是位有真知灼見的聖賢之人,於是任用他為國相。

在賢相傅說的幫助和良臣的勸導下,武丁革新陳規舊律,順應勢態的發展,對賢德之人,不分高低貧富,一慨舉用!商朝的國勢很快又強盛起來,四方小國紛紛臣服於他。商的統治範圍以河南為中心,向外擴展,已經發展到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使商朝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和東方文明的中心;

紂王暴政

武丁勵精圖治,使商朝國勢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武丁以後的曆代君王卻漸漸喪失鬥誌,貪圖享樂,商朝於是日漸衰落,一代不如一代!王位傳到紂王手中後,他更是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虐待人民,商朝天下最終便斷送在這個暴君手中!

紂王是商代最荒淫的君王,他隻知花天酒地,把朝政放在一邊,不予理睬。紂王本名辛,由於他暴虐、殘忍、荒淫無比,於是得了“紂”這個諡號。

紂王生性聰穎,才智過人,但是他卻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想方設法尋歡作樂上。他有著無窮的力量,可以與野獸赤手相搏,而他卻把這一身力氣用於殘害百姓上。紂王是個詭辯能手,臣下見他荒淫至極,有的冒死以誠相諫,他卻總能想出各種理由拒絕臣下的勸諫,他的口才可以為他所做的任何荒誕不經的事情進行辯護。

紂王喜好酒色,為了能夠縱情地歡樂,他讓人在沙丘一帶修建了亭閣苑囿,與貴族男女們不分晝夜地在其中狂歡盡飲,並讓樂師不停地演奏靡靡之音。

大臣們見紂王如此荒淫無道,便覺得商的統治就要終結了。一些商朝的老臣忠心耿耿,不顧生命危險勸紂王改邪歸正,紂王則狂笑著回答說:“我生為天子,這是上天的安排;我行我素,這是上天的意誌!”勸諫的人頓時啞口無言。有的勸諫者惹惱了紂王,甚至會命喪黃泉。

眾多的諫臣被紂王殺害,天下民怨積深,大家多麼希望紂王會聽進一些忠言。但是專橫獨斷的紂王隻肯聽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他的寵妃妲己,而妲己卻是個禍國殃民、隻知乘機享樂的妖豔女子。

一次王叔比幹實在看不過紂王的胡作非為,指責紂王隻聽信婦人之言,遲早會亡國,紂王聽後大怒,妲己懷恨在心,便嬌嗔地對紂王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不知比幹的心會有幾竅?”紂王就命令手下人削開比幹的胸膛,取出心來觀看。比幹為商的江山社稷著想,卻落得這般下場,真是令人痛心疾首,紂王的另一位親戚看到如此場景,嚇得趕快逃避,假裝瘋子混在奴仆中,紂王覺察後又把他投入監獄。

紂王不僅獨斷專行,而且設置各種刑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炮格(又作炮烙)之刑”。他命人在炭火上麵架上一個塗滿油的銅格,待銅格烤熱之後,迫使犯人赤足到上麵行走:由於銅格被烤得滾燙,又非常滑,犯人沒走幾步就站不起來了,隻能爬著前行,人身終究耐不住炙熱的銅格,最終會掉到炭火裏麵,活活地被燒死,看著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被活活燒死,紂王不但無動於衷,而且與妲己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紂王還經常施行脯醢(hǎi)之刑。所謂醢刑就是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三公之一的九侯為了討好紂王,將自己最漂亮的女兒獻給了紂王。 由於該女子家教良好,不喜歡紂王那樣的行為作風,觸怒了紂王,於是紂王就把她給殺掉了,九侯也因此受到了連累,被施以醢刑。鄂侯是與九侯關係不錯的朋友。同為三公,他極力勸諫紂王,為九侯求情。結果九侯非但沒有被赦免,就連鄂侯本人也被施以脯刑,被曬成肉幹了。

由於紂王的淫亂殘暴,草菅人命,諸侯覺得伴這樣的君王比伴老虎還危險,於是紛紛疏遠他,有的甚至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天下百姓也因暴君的肆虐而怨聲載道,常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紂王的暴行使他眾叛親離,他的統治馬上就要完結了。

伯昌治岐

正當紂王大施淫威,商朝國勢江河日下的時候,在它的西部渭水流域的周族部落卻日益強大起來。

周部落的始祖為棄。棄的生母為薑螈。薑螈是帝嚳的元妃。帝嚳的次妃簡狄生子契,契是商的始祖。看來周祖與商祖乃是同胞兄弟,都是黃帝的子孫。

相傳薑螈在野外遊玩時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薑螈看到如此之大的腳印非常好奇,就將自己的腳踩到上麵。說也奇怪,薑螈自踐踏巨人腳印,回來便懷了身孕。懷胎十月,生下了一個男嬰。薑螈覺得此事非常不可思議,認為這個嬰兒肯定是個不祥之兆,於是多次想把孩子扔掉,但都沒成功。由於最初曾多次打算丟棄這個孩子。於是就給他取名為“棄”。棄少年時便胸懷大誌,遊戲時喜歡種五穀,後被舜帝任命為專門掌管農業的“農師”,受封於邰,(今陝西武功),號“後稷”,姓姬氏。從此,周族部落形成了。

自棄以來,周族首領各個都懷有淩雲壯誌,到伯昌(即後來的周文王)的時候,周族勢力日益強盛,伯昌繼承王位後,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做事勤懇,敬老憐幼,禮賢下士,深受百姓愛戴。

文王看到紂王暴政,人心盡失,商朝日漸衰落,而周族卻日漸昌盛,深得人心,於是他立誌滅商立周,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付出了努力。

文王加緊修煉德行,四方小邦紛紛歸順他。他還重視發展生產,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紂王的一個親信向紂王告狀說:“伯昌到處收買人心,許多諸侯都臣服於他,恐怕他會威脅到您的統治。”紂王聽罷便以有事相商為由,把文王召進宮來,將他關進監獄裏。

文王在獄中思念家鄉和親人,但當時由於周的力量還不足以對付商,於是他對紂王惟命是從!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當時在殷都做人質,伯邑考為取悅紂王,向紂王獻上了黃帝時的指南車。紂王以指南車不好使為由,說但邑考欺君罔上,將他殺掉了!他命人將伯邑考身上的肉割下來做成餡餅給文王吃。他想聖人是不會吃親生兒子的肉的,如果他吃了,他就不是什麼聖人,也就無所畏懼了。

文王在獄中經常研究易經,占卜之術尤為靈驗。這一天占卜的結果是凶兆,文王知道伯邑考定有血光之災:他見紂王親自給他送吃的來,便知道大事不好了。但是為了不讓紂王看出破綻,他一口氣把餡餅吃了下去;文王吃在胃裏,痛在心上,他下定決心要滅掉商紂。

為了使文王盡早逃脫紂王的魔爪,文王的謀臣們四方奔走,從遠方求來美女,從邊疆地區買來幾匹駿馬,又從各地搜集奇珍異寶,花重金買通紂王的寵臣費仲,托他將禮物獻給紂王。紂王見到寶物後,欣喜若狂,立即釋放了文王,高興至極還把象征權力的簇斧鉞賜給他,從此文王有了征伐大權。曆經艱難困苦之後,文王終於得以回歸故裏。

文王返回西岐後,積極準備討伐商紂。他繼續網羅天下賢才,拉攏紂王的諸侯,勢力一天比一天壯大。他還任用謀士為其出謀劃策,製定伐紂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