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鮑之交1(3 / 3)

周武王的祖先是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古老部族,和羌族中的薑姓部落有過婚姻關係。傳說周的始祖姓姬,叫棄,曾在夏朝大禹王時作過農官。因為相傳棄是開始會種稷和麥的人,死後被人們尊稱為“農神”,叫他後稷。他的子孫中一個叫公劉的才遷居到豳(賓,今陝西旬邑縣)。公劉的後代叫古公亶父,因為在豳居住時經常受到戎狄部族的侵擾就遷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開始改變了戎狄的習俗、修建城郭房屋定居下來,初步形成一個小小的方國,並臣服於商朝,算是商朝的一個小侯國,從此才叫周。到了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曆時;周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與商王朝發生矛盾,於是商王文丁便把季曆殺死。由季曆的兒子昌繼位,仍稱西伯,昌在晚年自稱文王。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作了許多滅商的準備,他與許多商朝的部落、方國結為同盟,調解了虞(今山西平陸縣)、芮(今陝西大荔縣)兩個小國的矛盾,征服了犬戎、密須(今甘肅靈台縣)、黎(今山西省長治縣),其勢力達到了商朝中心地區的邘(河南沁陽縣),將都城新建於豐(今陝西長安西北)。於是商朝的許多部落、方國都紛紛投奔周文王。這就是史書上稱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

文王死後,武王繼位。第二年,便在孟津大會諸侯,舉行軍事演習,同時派間諜入商觀察情況。去的人回來說紂王生活腐化;壞人當權,人民怨恨。但武王認為雖然如此,時機還不夠成熟,不可討伐。又過二年,見到商王朝中的一些貴族、大臣都叛商奔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率領兵車三百輛、虎賁(近衛軍)三千人,士卒四萬五千人,聯合了許多部落、方國東進伐商。

周武王在進軍到距朝歌七十裏的牧野地方舉行誓師大會,列數了商紂王的許多罪狀,鼓動了軍隊要和商紂王決戰。這時候商紂王才停止了歌舞宴樂,和那些貴族幸臣們商議對策。但是紂王的軍隊主力還在其他地區,一時也調不回來,隻好將大批的奴隸和俘虜來的東南夷武裝起來,湊了十七萬人(一說七十萬)開向牧野。可是這些紂王的軍隊剛與周軍相遇時,就掉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向紂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的故事)。紂王大敗後連夜逃回朝歌。周武王率軍追進朝歌的那天夜裏,商紂王見大勢已去,隻好登上鹿台放火自己燒死。周武王完全占領商都以後,便宣告商朝的滅亡。這一年大約是公元前1027年。

周公輔成王

武王伐紂成功,從此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周武王實行了封侯製,即把自己的親戚朋友、有功之臣封為諸侯來分管各部地區,封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候天子的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相襲,天子對封侯有賞罰予奪之權。

當時,武王把在東征滅殷之戰中,戰功顯赫的軍師薑太公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市),稱齊國,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今山東曲阜),稱魯國;封弟弟召公於燕國(今北京市一帶)。為了製服和籠絡商朝的奴隸主貴族們,周武王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舊地,也成立一個諸侯國,讓武庚去統治他們。武王想用這種辦法,消除商朝舊奴隸主貴族的敵對情緒。可是把一塊地方交給武庚去統治,也讓人不放心,於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舊地劃分出兩塊來,讓自己的兩個弟弟鮮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監視武夷,防止他叛亂。鮮的封地被定名為管國,所以曆史上就把鮮叫做管叔鮮;度的封地被定名為蔡國,曆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

分封完畢,一些諸侯就陸續前往封地了。周公正準備行裝,前往魯地就封,突然發現武王表情沮喪,悶悶不樂。經過詢問,才知道武王不願讓幾個心腹重臣離開。他想了一下,也覺得周朝初建,百事草創,確實需要留在武王身邊輔佐,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往魯國就封了。

封侯後,各諸侯國如數納貢,定期朝拜。西周王朝蒸蒸日上,奴隸製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周武王由於積勞成疾,病倒了。臨終前他把年幼的兒子誦和軍國大事托付了周公。

周公為武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把他安葬了,然後又把誦扶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為成王年少,一切軍國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資聰明,才華出眾,從小又是在王室中長大,受過先王不少教誨;另外,武王生前與他關係融洽,感情極深,所以如今周公理起國政來,不僅得心應手,而且非常賣力。為了治理好國家,他想盡一切辦法網羅人才,幫助他辦事。為了接待賢能的人,他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頭發(古人不剪發,把頭發留得很長,洗的時候很費事),剛把頭發浸濕,外麵來人有急事要報告。周公連忙握著濕淋淋的頭發,出去接待,辦完事再回來接著洗;洗到半截兒,又有人來報告,他還是握住濕頭發出去。一連出去幾次,才把頭發洗幹淨。

還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飯,剛把一塊肉放進嘴裏,外邊有客人來訪。他馬上把肉吐出來起身去接客人。一頓飯的工夫,來了三次客人,周公就連吐了三次飯菜(嚼著的食物叫做“哺”,古代就把這個故事叫“一飯三吐哺”)。家人在一旁見了忍不住說:“您不能吃完飯再去會客嗎?”周公搖搖頭說:“這些貴客來訪,都有好主意要說。我恨不能馬上聽聽,怎麼能怠慢了人家呢?”就這樣,周公為了周朝的大業,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誰料他這麼盡心地辦事,可還有人說他的壞話。

有一天,手下人來向周公報告;

“公啊,現在外麵流言很多,說您獨掌大權,要把您的侄子趕走,自己做天子。”

“誰說的?”周公聽了,十分生氣。

“就是您的三哥管叔和五弟蔡叔他們!連薑太公和召公這些老臣也半信半疑了。”

周公遭到了誹謗,一麵更加勤懇地處理國家大事,一麵懇切地對人解釋。他對薑太公、召公等人說:“先王早就盼望有朝一日天下太平安定。現在剛剛立國,武王死得早,成王又太小,如果出了什麼差錯,我怎麼對得起祖宗呢?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周朝江山,沒有一點私心呀!”

薑太公、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誠心所感動,不再懷疑他了。很多人聽了周公的解釋,又見他確實盡心盡力地為國家辦事,也就不很相信管叔鮮和蔡叔度的謠言了。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卻認為找到了機會,便來拉攏管叔鮮和蔡叔度,叫他們和自己一起發動叛亂,奪取天下。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也乘機起兵反周。周公果斷地下令東征,平定叛亂。經過3年艱苦的戰爭,東征終於取得勝利,叛亂被平息了。武庚在戰鬥中被打死,管叔鮮兵敗自殺,蔡叔度做了俘虜,被流放到遠方去了。周公又平定了其他地方的判亂,使周朝的疆土大大擴展了。這場戰爭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

東征勝利後,周公認為發生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太偏於西部,離從商殷那裏得來的土地太遠,所以決定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經過占卜,周公認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是個好地方,於是決定把東都建在洛邑。

周公嚴格遵守文王、武王的遺訓,辦事節儉,不搞鋪張浪費,所以東都沒有夏桀、商紂那種傾宮鹿台一類的豪華建築,但是規模還是很宏偉的。它的內城是9裏見方,外城是27裏見方,光是內城的麵積就有8l平方裏,一共花了9年多時間才建成。周朝從此有了東西兩個都城,原來的都城鎬京稱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祖宗營建的地方。新建成的東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後修建的。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東都由周公坐鎮。從此,周朝開始了長期穩定的局麵。

周公為了周朝的事業,用盡了畢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製定了許多法令。周朝實行了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穩定了。周公死後,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沒能完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