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袁崇煥蒙冤2
胡惟庸案
明太祖在懲治貪官汙吏的同時,又在誅殺大臣。當時的兩個特大案件就是“胡、藍”兩次大獄。“胡、藍”是兩個人,一個文臣,一個武將。文的就是左丞相胡惟庸,武的是大將軍藍玉。他們都以“謀反”罪被殺,且夷滅三族,還牽連了一大批功臣。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傳說胡惟庸要謀反,是真是假,已無定論。胡惟庸在這一年被捕後,立即被酷刑處死,全家被抄斬。這個案子在當時牽涉的人並不多,隻有禦史大夫陳寧和禦史中丞塗節等數人,他們的罪狀都是因想篡奪皇位,但犯罪的具體事實卻都不明確。胡惟庸的罪狀在於他驕橫專權。在右丞相汪廣洋和楊憲被殺之後,胡惟庸獨占相位數年,其間獨斷專行,把生殺予奪的大權抓在自己手中,不向皇帝請示就擅自處理政務。他還私自拆看各地呈給皇帝的奏章,不利於自己的就扣壓下來。因為這些遭到明太祖斥責後,他心中產生怨恨,就趁機圖謀不軌。這顯然是皇帝和宰相之間的權力鬥爭,明太祖不願大權旁落,才借口殺掉了胡惟庸。
從此,明太祖廢除了丞相製,由皇帝直接管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個部的尚書;又把掌握軍權的大都督府廢了,改設左、右、中、前、後五個都督府,分別訓練兵士,要打仗的時候,由皇帝直接發布命令。這樣一來,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
事隔十年之後,這個案子突然又有了新的發展。有人揭發胡惟庸曾經私下裏與日本和元朝的殘餘勢力相勾結,以成功後向他們臣服、納貢作為條件,請他們出兵協助發動政變,說得像真的一樣。明太祖這時已到了晚年,猜忌之心就更大了,這樣就有人混水摸魚,“揭發”的事情越來越多,受牽連的人也越來越多。明太祖普遍追究,一時之間錦衣衛四處抓人,屈打成招,於是很多功臣大將都被誣陷。其中包括一個王公,十四個侯和三個將軍,他們被硬說成和胡惟庸串通一氣,陰謀叛亂,謀害皇上。於是他們全部被抄家誅族,一共死了三萬多人。
事隔兩年以後,又發生了藍玉案。這次又殺了一公二伯十三侯,還有數十名能征善戰的將領和高級文官。
“胡、藍”兩次大案,使那些跟隨明太祖出生入死,為他打江山的文武大臣都被殺得差不多了。這種誅殺功臣的行為,在曆史上也是少見的。明太祖為什麼要大加殺戮功臣呢?原來當時皇太子已經死了,皇太孫是皇位的繼承人,年紀小而又文弱,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年幼的皇帝製服不了權高位重的功臣,而對朱家天下造成威脅。這樣,明太祖就需要尋找口實殺戮功臣,從而消除隱患。
在這兩個大案之外,剩下的沒有牽連進去的幾個功臣,最後也沒有幸免。在藍玉案結束的第二年,明太祖又殺了定遠侯王弼和永平侯謝成,同樣也沒有說出他們的大罪狀。又過了一年,潁國公傅友德和宋國公馮勝不明不白地自殺了。為了實現專製獨裁,確保朱家的統治,朱元璋六親不認,幾乎殺盡了功臣,而他們都是跟他出生入死過的。
在明太祖大殺功臣的恐怖中,隻有開國元勳信國公湯和幸免於難。湯和自小與明太祖一起長大,非常了解朱元璋好猜忌的性情,所以他大功告成便急流勇退,及早回鄉養老去了,才得以保全性命。
袁崇煥蒙冤
自從薩爾滸之戰以後,努爾哈赤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先後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東北大部落入後金手中,明朝廷一片慌亂。就在這樣的形勢下,袁崇煥挺身而出,上疏皇帝,請求帶兵與後金作戰。朝廷正愁無人可用,便越級提升他,命他監軍關外。
經過仔細考察,袁崇煥認為隻有堅守關外,才能保衛關內,因此,他力排眾議,決定把寧遠(今遼寧興城縣)當做一個堅固據點來牽製後金。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大軍渡過遼河,直抵寧遠城下。他先向袁崇煥勸降,被嚴辭拒絕後,努爾哈赤決定攻城。
這年正月二十四日,後金開始進攻寧遠城。經過幾天血戰,後金兵終於鑿破了幾處城牆,幸虧天寒,牆土凍住了,城牆才沒有塌,但也已十分危急了。袁崇煥非常冷靜,命人拉出十一門紅夷大炮,對後金兵就近射擊,後金兵被炮彈打得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被打傷,隻得铩(shā)羽而歸。這是明與後金戰爭中最大的一場勝利,曆史上稱為“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從未打過這樣的敗仗,氣憤難平,加上傷勢惡化,於這年八月去世了。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上汗位,他又發動了進攻錦州與寧遠的戰役。這次敗得更慘,後金兵死傷無數,曆史上稱之為“寧錦大捷”。
不久,明熹宗死了,崇禎即位。他很想有所作為,但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疑心太重。針對這點,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可以除掉袁崇煥的毒計。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兵避開寧錦防線,揮師直奔北京,袁崇煥忙率軍追趕,兩軍在北京城下打了好幾仗,不分勝負。不料這時候,京城裏卻流傳著袁崇煥引後金兵入關的謠言。崇禎聽了,雖不全信,卻也有些懷疑了。袁崇煥率軍在城外經過血戰,打退了後金兵,但崇禎疑神疑鬼,不許他率軍隊入城休息,
在此之前,當後金兵臨北京城下時,曾抓到兩個太監,皇太極假裝和部將在靠近關押太監的牢房附近大聲議事,說:“今天撤兵是計謀,和袁督師早就商量好了,這回大事可成了。”太監把這一切都聽在耳裏,然後,後金守兵又假裝大意,讓兩個太監跑了。他們一回到北京,立即向崇禎彙報,崇禎本來便對立有大功的袁崇煥不放心,這回又聽了謠言和太監的彙報,便認定袁崇煥勾結後金。於是在第二天,借口議事,把袁崇煥騙入京城,然後宣布“罪狀”,將他關押起來。
袁崇煥被捕以後,他的將士們十分焦急。大家決心以殺敵立功這一形式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元帥是忠於大明的。但崇禎帝認定袁崇煥通敵賣國,在第二年八月,他命令把“叛徒”袁崇煥處以淩遲之刑。這位愛國將領一心保衛大明,卻蒙受投敵叛國的奇恥大辱,身遭酷刑,含冤地下,兄弟妻子被流放到三千裏之外的窮荒之地。
崇禎因剛愎自用、疑心太重而自毀長城,不久便受到了懲罰。袁崇煥被處死後,他的將士有的不辭而別,有的走投無路降了後金,結果這支極有戰鬥力的隊伍就這樣解散了。袁崇煥一死,明朝再沒有可用將才,皇太極不久便掃平了東北,他死後,他的弟弟多爾袞率後金兵攻入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
一場春雨灑落大地,殘留在空中的烏雲還遮蔽著偏西的太陽。羅貫中來到老師施耐庵的家門口,一眼便看見老師站在庭院裏,正對著那叢竹子出神。他躡手躡腳地走過來道:“老師如此聚精會神地觀賞竹子,其中必有深意在!”施耐庵轉過頭來一看,弟子羅貫中已站在他的跟前。他笑著對羅貫中說:“還是那樣頑皮,快進屋裏!”羅貫中道:“弟子就在外麵陪著老師觀竹,豈不別有一番情趣?”施耐庵捋了捋飄在胸前的胡須說:“我非常喜歡這叢竹子,它們美化了我的庭院。在教書、寫作之餘,我總要觀賞它們一番。”他又用手指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竹子道:“貫中,你看,竹芽伸出頭,筍殼垂著手,嫩葉張開嘴,柔枝抬起腿,竹竿伸直腰,短促的竹節,挺拔有力。”羅貫中道:“這叢竹子在老師心目中美極了,他一定能啟發您的創作靈感!”他剛說完,一陣微風吹來,水珠從竹樹上滾落下來,滴滴嗒嗒地響成一片。施耐庵道:“聽到這種聲音,我就象聽到梁山好漢向敵營衝去的腳步聲!”他的話音未落,天空的雲彩飄散,夕陽照射下來,竹樹在地麵投下花花點點的影子。他接著說:“看到這竹影,我就象看到了梁山泊那深邃幽遠的樣態一般!”羅貫中道:“這叢竹子難得生長在老師的庭院裏,它們也好象不願夾在池邊岸旁的雜樹中間!”施耐庵仰天大笑道:“貫中的話總帶幾分幽默的色彩!”他止住笑聲,又非常認真地說:“我想,貫中無事不登門,此番來這裏,必有話要對老夫講!”羅貫中道:“今日來老師這裏,一來打聽一下老師創作《水滸傳》的情況,二來要告訴老師,我已開始動筆寫作長篇曆史小說《三國誌通俗演義》。”施耐庵聽了,高興地說:“我們到外邊去,邊走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