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毒蛇被帶進來,放在無花果中”,克婁巴特拉事先是知道的。當她拿走無花果並且看見毒蛇時,她說:“就在這兒!”伸出她的手臂讓毒蛇咬了一口,又把另一條放在她的胸前。雖然也有人懷疑克婁巴特拉不是被毒蛇咬死的,但據她的醫生說:“在她的手臂上確實有兩個不太明顯的傷疤。”對於這一點;屋大維對她的死雖然很失望,但不能不欽佩她的偉大,下令將她的屍體葬在安東尼旁邊。克婁巴特拉活了39歲,做了22年國王,莎士比亞為女王和安東尼寫了五幕戲劇,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巴女王的領地之謎
《聖經·舊約》列王紀上第十章曾提到有一示巴女王因仰慕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名望,親去耶路撒冷覲見他。為表示對所羅門的敬意,示巴女王特意送給所羅門大量黃金、寶石和香料,所羅門也照例還了禮。所羅門王大約是公元前960年至前930年在位,據此推算示巴女王當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即距今3000年前。
關於示巴女王訪問所羅門,在《聖經·舊約》曆代誌下第9章又做了類似的重複記述。《古蘭經》第27章也提到示巴女王訪問所羅門一事。但是《舊約》也好,《古蘭經》也好,關於示巴女王的記載,都是寥寥數筆,語焉不詳,既沒有說明這位女王姓甚名誰,也沒有指明她是何方人士,因此示巴女王究竟是何許人,其事跡如何,3000年來一直是一個難解的疑團。僥幸的是,除去片斷的記載之外,也還有些關於示巴女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
某些曆史學家根據有關資料,推測示巴女王是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薩巴這個國家的女王。他們認為薩巴也許就是《舊約》中提到的示巴,它大約存在於公元前950年至前115年。這裏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產乳香、沒藥等香料,並有豐富的黃金與寶石的礦藏,海陸交通都比較發達,商業興旺,財源充足。《聖經·舊約》以西結書第27章提到,示巴王國是以從事香料、寶石和黃金貿易出名的。薩巴最初版圖限於現今也門和哈達拉毛一帶,極盛時期控製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同與紅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亞、蘇丹結成了密切的貿易關係。
有的學者認為,倘若《舊約》中關於示巴女王贈送重禮給所羅門的記載是史實,那麼示巴女王的大本營不在也門,也不在埃塞俄比亞,而是在薩巴人設於北方商路上的一個屯兵所或要塞裏。
有些學者另有看法,他們說現今也門的地方是古代文明發祥地,米奈人和薩巴人交替統治過這裏。繼米奈人和薩巴人之後,同一種族中的一支希木葉人統治了這個地區,建都於紮法爾(今薩那)。希木葉人的王國延續了幾百年,它與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有密切的關係。《舊約》中提到的示巴女王是屬於這個支係的國王。現今薩那附近有一座宮殿遺址,它究竟是何人的宮殿,說法不一,一說是示巴女王彼基耳斯的。有的學者認為示巴王國的首都就是現今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東部城市馬裏卜。在馬裏卜郊外沙丘上曾發現了一處設計奇巧的建築物遺址,考古學家們證實它是公元前4世紀修建的“月神廟”。當地人把它稱為“彼基耳斯後宮”。
在埃塞俄比亞的傳說中,則把示巴女王確認為公元前10世紀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城的女王。有關傳說講示巴女王名叫馬克達,她不但姿容嬌豔,而且還聰慧過人。她的宮殿宏偉壯觀,氣勢莊嚴,裝飾精美,金碧輝煌。馬克達作為這一富有國家的女王,卻一直沒有找到如意的郎君。她聽聞以色列國王所羅門聰慧睿智,決定去訪問所羅門,並組織了一次到耶路撒冷的遊獵旅行。隨她前去的隊伍中有大批的駱駝、騾子、驢子,它們都馱滿了禮物。到耶路撒冷之後,所羅門熱情地接待了示巴女王。示巴女王此行的目的本是要試一試所羅門的智慧,所以會晤時就用各種難題來考問所羅門,結果她都得到完滿的答複。因此示巴女王對所羅門的智慧大加讚賞,並把她帶來的禮物全部贈給所羅門。示巴女王住了6個月之後,決定動身回國。所羅門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在宴會上所羅門向她發誓保證,因為她出身高貴,如果她允許在回去的時候不帶走他的任何東西,他就不會奪去她的貞操。在宴會上所羅門故意讓她吃了許多放有大量香料的食物,宴會完畢,所羅門就睡在近旁的一個帳篷中,示巴女王睡在另一個帳篷中,她才睡了片刻,因為口渴得很,就醒了。所羅門事先在帳篷中放了一個水瓶,女王醒後偷偷地喝了水瓶裏的水。因此所羅門說她食言,於是便解除了誓言對自己的約束,遂占有了示巴女王。翌晨起床後,所羅門給示巴女王一個指環。並對她說:“如果你生下一個兒子,就把指環給他,讓他拿著來見我。”示巴女王回到埃塞俄比亞10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埃布納·哈基姆(意為“智者之子”,後來他繼承王位之後得到另一稱號“孟尼裏克”)。當他長大成人時,希望去朝覲父王。示巴女王就把指環給他,並派出大隊隨從。她吩咐隨從,向所羅門請求,封他為王,還要訂一約法:自今以後,隻有他的子嗣才能統治埃塞俄比亞。埃布納·哈基姆一行來到耶路撒冷之後,隨從立即把示巴女王的口信轉給以色列王。然而所羅門卻另有打算,因為埃布納·哈基姆是他的長子,他想讓埃布納·哈基姆留下來統治以色列。可是埃布納·哈基姆不願意,所羅門隻好給他塗上王權的聖油。並且立下約法:自今而後隻有埃布納·哈基姆的子嗣,才可以統治埃塞俄比亞。回國後,埃布納·哈基姆便成了國王,他的後代在繼承王位時,都要聲明他們的王統來自所羅門。自從孟尼裏克即位後,示巴女王就銷聲匿跡了,傳說並未交待她的後半生。
某些曆史文獻把上述傳說的基本事實確認為信史。埃塞俄比亞的《國王豐功編年史》明顯地把示巴女王和埃塞俄比亞的馬克達女王當成一個人。有的人聲稱關於示巴女王的傳說譯自公元325年以前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教堂藏書中找到的一個文件,到14世紀中寫成目前的形式。
現在曆史學家還不能準確、詳盡地寫出示巴女王的曆史。但是可以預料,隨著考古學的進展,大量有關文物的發掘,可能對示巴女王之謎做出明確的解答。
居魯士死因之謎
居魯士是古代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創立者。他曾率領波斯人反抗米底貴族的統治,推翻米底王國,並征服了西亞和中亞廣大地區,為世界上第一個地垮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在位29年(約公元前558—前529年),但最後究竟是怎樣死去的,卻始終是個曆史之謎。
據古代希臘曆史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居魯土在占領巴比倫之後,轉而向西北進軍,以圖降服中亞的遊牧民族。他率軍渡過阿拉克斯水(今藥殺水),同馬薩革泰部落交戰。波斯人最初取得重大勝利,馬薩革泰女王托米麗斯的兒子被俘後自殺身亡。但馬薩革泰人“是一個勇武善戰的民族”,托米麗斯集合自己所有的軍隊,誘敵深入,使波斯軍遭到慘敗。希羅多德說,這是“蠻人”(非希臘人)所進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戰爭”,波斯軍隊大部分戰死,居魯土本人也戰死在疆場。戰鬥結束後,托米麗斯為報子仇,用革囊盛滿人血,然後在波斯陣亡者的屍體中間到找居魯士的屍體,將其首級割下放在她那隻盛血的革囊裏,憤然地說:“把你的頭用血泡起來,讓你飲個痛快吧!”希羅多德認為,關於居魯士之死的種種說法中,此說“最為可信”。後來的多數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阿裏安等,大抵都持此說。
除希羅多德所最信的這一說法之外,古代還有其他一些有關居魯土之死的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也認為居魯土是在戰鬥中陣亡的,但與其作戰的對方不是馬薩革泰人,更談不上居魯土的頭顱被馬薩革泰女王浸在血中一事。根據巴比倫僧侶貝洛蘇斯關於巴比倫的曆史著作,居魯土是在同斯基芬人達赫(意為“掠奪者”)部落作戰中陣亡的。希臘作家克捷西的《波斯誌》則認為,居魯土最後的一次戰鬥是反對印度邊境上的德比克人的。克捷西說,德比克人的國王阿摩拉歐斯同印度人結盟,其軍中有大象;印度人站在他們的一邊。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居魯士的肝髒,三天之後,居魯士便因此致命的創傷而死於波斯軍營中。當時,斯基芬人阿謬爾吉部落則站在波斯人的一邊,其國王阿摩爾格聞訊曾率領2萬騎兵趕來援助。經過頑強的戰鬥,波斯方麵最後戰勝了德比克人。
另一種說法更根本否認居魯士是戰死的。色諾芬在其所著《居魯士的教育》中,就曾說居魯士在首都自己的家裏“和平地終其天年”。
此外,據一些古典作家記載,阿黑門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薩爾加德有居魯士的陵墓。克捷西也說過,居魯士的屍體曾由其子岡比西斯派大臣巴卡帕特護送回波斯埋葬。這也與希羅多德的說法產生了矛盾。
壁畫
鑒於以上種種互相矛盾的說法,近代以來學者對希羅多德關於居魯士的最後出征及死亡情況的描述,大多持程度不同的懷疑態度。有的雖然全部引用希羅多德的敘述,但又指出“其真實性有些可疑”。有的隻提到居魯士是在同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死去的,對於馬薩革泰女王將居魯士的首級浸在血中一事,或者矢口不提,或者說它僅是希羅多德著作中保存下來的“中亞細亞的一個傳說”。
前蘇聯學者丹達瑪耶夫在《阿黑門尼德王朝初期的伊朗》一書中,則傾向於確認希羅多德的記述。
丹達瑪耶夫首先對貝洛蘇斯和克捷西的說法提出質疑。他認為,貝洛蘇斯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前半葉的人,而在其之前很久,達赫人已經取代了馬薩革泰人在曆史舞台上的地位,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把居魯士的敵人稱作達赫人。克捷西為什麼確信波斯人最後戰勝的是德比克人呢?丹達瑪耶夫說,這是“源於波斯的官方傳說,它總是力圖把波斯人的失敗冒充為勝利”。丹達瑪耶夫又說,克捷西之所以作出錯誤的判斷,還因為他相信德比克人居住在印度的邊境,而實際上他們卻是與基爾卡利伊人為鄰的。一些古典作家之間的分歧,主要在於究竟是怎樣的部落使居魯士招至失敗的問題,因此也可以作出這樣的解釋:德比克人常常是馬薩革泰部落的強大的同盟者,在克捷西的時代,他們的聲譽遠勝於馬薩革泰人,故克捷西相信居魯士是和德比克人作戰的。
對於色諾芬的說法,丹達瑪耶夫也提出了質疑,他說:“不應忘記,色諾芬力圖把居魯士樹為一種理想化的代表人物,為此目的,他不惜直接曲解曆史事實,盡管這些事實對他來說是一目了然的。”
我國有的學者兼采希羅多德和克捷西的說法,認為居魯士可能是在同馬薩革泰人的激戰中,“身負重傷,三日後死於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