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國曆史名人趣事3(1 / 3)

第二章中國曆史名人趣事3

木匠的祖師爺

中國是一個盛行造神運動的國度,隻要認準了一個“英雄”,就會不遺餘力地盲目追捧,直至將一切功績皆歸於其名下。魯班之神,便同此理。

魯班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民間工藝家,是木工、石工、泥瓦工及許許多多工匠的共同祖師爺。《墨子》、《孟子》、《呂氏春秋》等先秦時期的著作就已經提到這個人物。他大約是春秋末期人。曆代統治者對“工匠”這樣的勞動者是采取鄙視態度,象魯班這樣偉大的工藝家,竟缺乏史書的記載。關於魯班的傳說,一部分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一部分是漢唐時代記載的,直到宋、明,才作了完整的補充。

一般書刊上,都以魯班和公輸般是一個人,姓公輸氏,也稱公輸子,名般。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也叫魯班或魯公輸般。古時盤、般、班三字通用,在古書上有的寫作般,有的寫作班或盤。

《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可能就是後來民間所製做的風箏。《墨子·公輸》記載:“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墨子知道了以後,就到楚國去,在楚王麵前與公輸般較量了一下攻宋的打算,公輸般對付不了墨子,楚國就停止了攻宋。

山東濟南千佛山(原稱曆山)有魯班廟,傳說魯班晚年隱於曆山,後經異人傳授秘訣,雲遊天下,成了仙人。這些傳說,不足為信。其實,人們為他修廟,把他當作神人供奉,完全是紀念他為人類所作出的貢獻。

東漢趙岐注《孟子》時說:“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或以為魯昭公之子。”這就是說,魯班可能是魯國國王昭公的兒子。桓寬《鹽鐵論·貧富篇》說:“公輸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構宮室台榭,而不能自為專屋狹廬,材不足也。”有的人舉出這個例子,說明公輸般不是魯昭公的兒子,而是一個貧窮的勞動者。他隻能為富貴者建築宮室台榭,自己卻沒有蓋房子的原料,連簡陋的草房也蓋不起來。

《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了。這時的公輸若還很年幼,就提出改革斂屍下葬的辦法。守舊的公肩假極力反對改革,因而公輸若的改革方案不能實行。有人說這個公輸若就是公輸般或魯班,般是名,若是字,也有人說公輸若不是公輸般,是另一個人。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魯般者,肅州敦煌人,莫詳年代,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這是說魯班是敦煌人,不知道是什麼年代人。段成式的這個記載,是根據《朝野僉載》的記載轉敘的。這個魯班,或者就是古代的魯班傳說,也或者是後人之學魯班者,同時又是一個巫師,是敦煌人。他的所作所為,在當地傳說開來,被記錄了下來。

盧南喬教授主張魯班、公輸般是一個人,他根據有關記載魯班、公輸般、公輸若的13個傳說故事所涉及的人物季康子、魯公、楚王、宋公、墨子,認為魯公是魯哀公,楚王是楚惠王,宋公是宋景公。根據這些人物的年代推定魯班的生平——春秋戰國之交即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40年左右的人。

也有人說魯班、公輸般是兩個人。晉人葛洪《抱樸子·辨問篇》說:“班(魯班)、輸(公輸般)、(黃帝時巧人)、狄(墨翟)機械之聖也。”葛洪把這四個人稱作機械製造的聖人,也是把魯班、公輸般當作兩人。唐人顏師古注《漢書》時說:“班,魯班也,與公輸般為兩人,皆有巧藝也。”《古樂府》詩:“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也是把魯班和公輸般當作兩人。他們主張公輸般的發明創造不能記到魯班的帳上。

《世本·作篇》記載:“公輸作石。”石就是磨。這是說公輸般發明了磨。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一書中,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還是吃糧食粒或搗碎的少量的麵,還沒有磨,不能大量地吃麵食。

明代羅頎《物源·器原篇》說,魯班作磨、碾子,飾門窗以鋪首。公輸般作鎧、鑽、隱括。礱是磨穀的器物。鎧是古代兵將護身的鐵甲。隱括是矯柔彎曲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器具。鋪首是銜門環的底座,為銅製品。一二千年來,生產、生活和作戰所用的器具,都傳說是魯班發明的,魯班所發明的東西越來越多,隻能視為傳說,不能作為信史。

有的民間傳說趙州橋、盧溝橋也是魯班建造的。傳說魯班與妹妹比賽,在一夜之內(以雞鳴為限)要修三座橋。他修好了趙州橋、盧溝橋以後,正在修第三座橋,妹妹怕他過於勞累,便自己學著雞叫了。魯班以為真的雞叫,就停了工。這座未完工的橋,就是雞鳴驛的石橋(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北京文聯合編《北京傳說故事資料》第3集)。

全國各地的著名建築,都傳說是魯班修的或魯班指點修的,如五台山的懸空寺、紹興的北海橋、桂林的花橋、北京天壇祈年殿等。有些地方的自然山水奇勝,也說是魯班的遺跡,如長江上的翟塘峽岩穴間露出一塊匣子樣子的石頭,傳說是魯班的風箱。四川廣元縣的魯班峽,傳說是魯班開鑿的。

魯班本來是一個曆史傳說人物,古書記載把很多發明創造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有些傳說不論什麼年代,什麼地區,凡是有很高建築技巧的,都說是魯班建造的。這些,隻能算是民間傳說而已。

魯班、公輸般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還有待專家們去繼續探討。

粱山好漢晁蓋

本是梁山龍頭老大的晃天王,在某些人筆下卻淪為小嘍。嗚呼,路見不平一聲吼,敬請知根知底者一辨真偽。

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裏所寫的晁蓋,在劫取生辰綱後上梁山,林衝火拚王倫後,他被推舉為首領。自從他當上首領,梁山泊的革命事業,才蓬勃地發展起來。攻打曾頭市時,晁蓋被史文恭射了一藥箭,回山後毒發身亡。晁蓋死後,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

《水滸傳》所寫的晁蓋,也可以見於其他作品中,但與《水滸傳》中所寫的不大一樣。這個晁蓋,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個作品寫得符合曆史上晁蓋的真實事跡呢?

最早記載晁蓋其人的是南宋龔聖予《宋江三十人讚》。鐵天王晁蓋在宋江36人中排34位。他的讚詞是:“毗沙天人,證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洪爐。”這4句讚詞活畫出一個天人般的鐵鑄大漢,但在36人中的地位卻是很低的。這可能是接近曆史上晁蓋的真實敘述。

宋、元間作品《宣和遺事》中,記載了晁蓋、吳加亮等8人智劫生辰綱的故事。說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國安一行,送10萬金銀珠寶為蔡太師上壽。行至南洛縣五花營田地裏,撞著8個大漢: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二、燕青等,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的鐵天王晁蓋。8人用藥酒麻倒馬國安等,劫去生辰綱。事發後,官府追捕,鄆城縣押司宋江暗中向晁蓋報信,8條好漢共同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為“寇”。晁蓋死去,吳加亮、李進義成為首領。宋江上山後,吳加亮等又推舉宋江為梁山泊的首領。因為晁蓋早死,所以排在36人中的最後一名。

《宣和遺事》裏的晁蓋,雖然當過梁山泊的首領,但為時極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36人橫行魏齊的時候,晁蓋也不在其內了。

《黑旋風雙獻功》、《同樂院燕青博魚》等6種傳世的水滸故事元雜劇,有5種敘說著晁蓋事跡。說的是宋江殺了閻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經過,遇著晁蓋哥哥領嘍羅下山,打死解差人,打開枷鎖,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打祝家莊時晁蓋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蓋主持梁山泊的時間雖然比《水滸傳》小說所寫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遺事》所寫卻又長些。

《水滸傳》小說寫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把8個好漢中減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孫勝、白勝,吳加亮、阮進、阮通改為吳用、阮小五、阮小七,地點由五花營移至黃泥岡,押運生辰綱的縣尉馬國安改為提轄楊誌,梁師寶也改為蔡太師女婿梁世傑,晁蓋的村莊由石碣村改為東溪村,造反的去向也由太行山梁山泊改為山東梁山泊。《水滸傳》把晁蓋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外。

羅貫中、施耐庵寫的這個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把楊誌押送生辰綱和晁蓋等智取生辰綱的矛盾,楊誌與老都管及眾軍卒的矛盾,幾條線有機地結合,交叉發展,使故事情節更生動,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成了《水滸傳》中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

民間故事中的晁蓋,卻又有不同的情節。魯西南民間傳說晁蓋、吳用等原在棘梁山占山為王。棘梁山又名司裏山,位於梁山北約50裏。因為東平府派大軍進剿,晁蓋等乘機轉移陣地,與梁山泊宋江的隊伍合並成一處起義大軍。晁蓋的義軍轉移後,官軍一把大火,燒毀了起義軍的聚義廳和糧倉。至今棘梁山東南角糧倉舊址,仍可扒出燒焦的糧粒。糧倉北麵的聚義廳舊址,尚有一塊巨石,巨石之上有幾個石窩,是當年起義軍插大旗的旗杆座。棘梁山北40裏處的石廟村,相傳為當年的石碣村。

鄆城縣的群眾,都說曆史上確實真有晁蓋其人。清代初年,梁山泊所在地的壽張知縣曹玉珂寫的《過梁山記》中說:“晁、宋皆有後於鄆(城)。”至今山東鄆城縣西北晁莊村的晁姓人,自稱是晁蓋後裔,說鄆城縣的黃堆集就是當年的黃泥岡,鄆城縣白垓村就是白勝的家鄉,白勝井至今尚存。黃堆集酒廠釀造的白勝酒,就是用傳說中的白勝釀酒的古井水釀造而成的。

晁莊屬丁裏長鄉,有103戶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譜》記載的九世祖晁盍,·他們說就是晁蓋。《晁氏宗譜》還記載五世祖晁補之(《宋史》有傳)為元豐進士,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等職,係鄆城縣晁姓的始祖。按晁補之生於宋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死於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貞柘年間澹州都統,遭讒被害。晁彰子晁望死於大德三年(1299年),年83歲。那麼他是生於公元1217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間已90多年。這個晁盍不可能是與宋江同時代的人。《晁氏宗譜》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和民國23年3種版本,關於晁盍的記載是相同的。

話本、雜劇、小說、民間傳說中的晁蓋各不相同。《宣和遺事》是話本記事,據餘嘉錫考證是真假相半,至於雜劇、小說、民間傳說愈演愈生動,離真人真事的距離也就愈遠矣。究竟曆史上是否真有晁蓋其人,曆史上的晁蓋真實情況怎樣,還有待於繼續探索。

駱賓王生死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