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禮最初其實並不叫寧禮, 他有個身邊的老嬤嬤給他取的小名兒。
因為剛出生時母妃就難產而死, 又被趕到偏僻的宮中, 寧禮自幼身子便不大好, 還沒什麼人管著。唯一心善肯真心待他的老嬤嬤便依著家鄉的習俗, 給他取了個普通的小名, 根據序齒叫他“七童”。
彼時的七童是個真正單純懵懂的孩童, 他還不知道什麼是冷遇,什麼叫歧視,什麼又是爹娘。
大約兩年多的時光, 寧禮的生命中仿佛隻有這個溫柔的老嬤嬤存在。嬤嬤會在他饑餓時給他尋來吃食,害怕時溫柔地將他抱在懷裏,寒冷時將被褥全蓋在他身上——就連最初會說的那幾句話, 也都是這個不通文墨的老嬤嬤一字一句教導的。
寧禮會的第一個詞是“阿嬤”, 老嬤嬤聽後含著淚將他打了一頓,後來寧禮就懵懵懂懂地學會了第二個詞“謝謝”。
老嬤嬤說, 無論對著誰, 隻要多笑笑多感謝, 都不會特意為難他這麼個孩子。
所以, 對著將飯菜倒在地上讓他撿起來吃的小太監他要說謝謝, 對著惡意揉掐了他一頓的宮女們要說謝謝, 甚至對著那群將老嬤嬤的屍體毫不客氣地踢回來的人,也要說“謝謝”。
寧禮就這樣謝到了嬤嬤死去,謝到了自己斷腿, 謝到了少年時期, 也謝到了與那個小姑娘的相遇。
他第一次見到阿綿其實是在那場宮宴上,當時寧禮遠遠地坐在角落,冷眼看著眾人舉杯歡笑,看著元寧帝酒興上來開始發瘋。還看到了那個胖嘟嘟的小姑娘跑上台階抱住元寧帝,哭著求他不要殺自己的爹爹。
寧禮以為元寧帝會直接將小姑娘扔開或刺成對半,沒想到他竟成功被安撫住了,還難得得心情大好。
自此他便知道了,這個小姑娘有點特殊。
後來阿綿出入皇宮漸漸頻繁,在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寧禮便抓住機會,和小姑娘來了幾次偶遇。
不出所料,阿綿對他好奇得很,即便他態度永遠是不鹹不淡也會主動湊上來,在知道了他的身世後更是心生同情,小心翼翼待他。
當時的寧禮作何想法?他得意的同時也在冷笑,同情的資格不是誰都能擁有的,這個小姑娘此時站在高處,自然能夠輕易地同情他。甚至她隻需要微微皺眉,說幾句話,就能大大改善他的境地。
而他該感謝她嗎?也許是該——可是他並不想。
微妙的心情使他時而對阿綿充滿好感,時而又厭惡至極。他覺得阿綿心軟善良得可笑,更可笑的是,他就是靠這種心軟而在皇宮安然地生存了下去,無需再擔心那些陰謀算計,或者是宮人們的欺淩侮辱。
阿綿嗜甜,十分愛吃糖。其實原本他也是愛這種味道的,那是以前老嬤嬤不知從哪兒弄來的一小塊酥糖,他抿了那麼幾口,覺得簡直是人間美味。
可自從老嬤嬤死後,他就再也不愛吃這種東西了。那種甜膩的味道會讓他想到老嬤嬤被雨水泡得腫脹的屍體,會想到那些宮人們醜惡的笑臉。
饒是如此,每次阿綿笑意盈盈地喂他時,他還是會勉強張開嘴,然後皺著眉頭吞下。
真正改變的地方是在哪呢?大概……是那次差點讓阿綿重傷的墜石一事吧。
太子和元寧帝不滿他的存在,寧禮對這點心知肚明。尤其在他日漸長成後,這種不滿就愈發明顯了,即使他是個不良於行的廢人,他們也不會完全放心。
在酒樓中他看到了太子眼中的殺意,頓時將計就計,甚至帶著一種莫名隱約的快意,將這個一直傻乎乎待自己的小姑娘也算計了進去。
他想知道,如果太子發現用來算計他的計謀傷了他的同時還傷了最重視的小姑娘會是什麼樣的神情。
可是他終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阿綿。
他沒想到阿綿第一反應會是把自己推開——
也許當時在身邊無論是誰阿綿都會這樣做,寧禮極力這樣告訴自己,並且小姑娘也是這樣對他解釋的。可是他卻知道,自己的眼神已經變了,不再是勉強裝出來的柔和,而是真真正正,因著小姑娘的舉動而染上了暖意。
自小,他便嚐盡了人生中的酸、苦、辣,唯一的那一絲絲甜,也早湮滅在了記憶中被塵封起來。
他以為自己合該是隻能擁有這些的人,一直也隻配行走在無光的夜色中。
這時他陡然發現,原來陽光還是可以照在自己身上的,原來……真的會有這種讓人暖至心間的笑臉。
寧禮心中雀躍著,從未發覺每個下一日會讓人如此期待。
他開始知道為何元寧帝和太子都如此寵愛阿綿了,因為阿綿太傻了,傻到讓人忍不住笑,也忍不住去護著她。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小姑娘呢?時而機靈,時而傻氣,對著他這樣明顯不簡單在算計他的人,她還是能一如既往地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