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羅馬失落之謎 1(1 / 3)

第三章古羅馬失落之謎 1

羅馬城之謎

“狼心狗肺”、“狼狽為奸”……在中國,狼這種動物似乎是凶狼、貪婪的代名詞。然而,同樣以千年文明而備受世人關注的意大利,卻把狼的圖案印在了城市的徽章上,還把狼當做母親、當做聖物來崇拜。這是怎麼回事呢?狼和意大利人之間有著什麼特殊的關係嗎?

意大利首都和最大城市羅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距今已有兩千七百五十多年的曆史。它是一座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古城,不但是一座文藝複興時代的藝術寶庫,同時也素以悠久曆史和絢麗風光名揚天下。

羅馬城位於亞平寧半島西部的台伯河畔,建在風景秀麗的七個山丘上,又稱“七丘之城”。它出現於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蘇州一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如此古老而又繁榮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數。

誰能想到,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帝國時代,羅馬城就住有一百多萬人,這裏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文化昌盛,人們生活相當富足,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所以才有了“世界帝國首都”的稱號。這是出土於羅馬附近的浮雕,上麵講述了古羅馬人的建城故事。有人說,羅馬就是一座巨型的露天曆史博物館。的確,凱旋門、萬神殿、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向我們展示了古羅馬文明的輝煌。

羅馬不僅是古代最大的都會,它還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名城,正如書上記載:“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曆史博物館”。在羅馬古都遺址上,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這裏還有文藝複興時期許多精美的建築和藝術精品。此外,市政府前台階旁邊自古以來就安放在那裏的獸籠,羅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這座城市名稱的由來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謎。羅馬城的建成背後有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慕路斯是母狼養大的。

這座巴魯米尼石造城堡是迄前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建築,約建造於公元前2000年。也許,從這一塊塊疊錯的巨石中,學者們可以探究到羅馬人的祖先之謎。

傳說,拉丁姆地區亞兒巴·龍加城的國王本來是努米托,但他的弟弟阿穆略使用陰謀,篡奪了王位,還殺了努米托的兒子們,隻留下國王的女兒西爾維亞。阿穆略強迫西爾維亞充任貞女塔的女祭司,要求她終身保持童貞,不得婚配;後來又將她囚於孤塔之中,不許外人接近。阿穆略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害怕以後被西爾維亞的子嗣報複。

然而,上天並不遂阿穆略的意願,孤塔並沒有能夠阻止西爾維亞的愛情。戰神馬爾斯來到塔中,和西爾維亞相愛,使她生下雙胞胎羅慕路斯與勒摩。

阿穆略得知後,非常氣憤。他除了加倍迫害西爾維亞外,還命人將剛剛出生的孿生兄弟投入台伯河中。

戰神馬爾斯設法救走了西爾維亞,投入水中的雙嬰被衝到河岸邊,所幸一隻母狼喂乳汁養活了他們。後來,雙嬰又被一位善良的牧人收養。他們長大成人後,便殺死阿穆略,使努米托重登王位。

但他們不願在亞爾巴·龍加繼續生活下去,後來到他們在台伯河畔母狼喂養他們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新城建起來得有個名稱,他們便以哥哥的名字羅慕路斯來命名,簡稱為羅馬。這就是羅馬城的由來。

羅馬城池的具體地點,自然是羅馬七山中最靠近台伯河岸、也最靠近母狼哺乳處的巴拉丁山。羅馬城的創立與母狼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正因如此,羅馬人將母狼視為“母親之狼”。

為了表達特別的感念之情,羅馬人精製了一個飼養著一隻母狼的永久性獸籠,置放在市政廳前麵最顯眼的地方,他們還將母狼的形象鐫刻在羅馬的城徽上。

卡彼托林博物館珍藏的“母狼”青銅雕像,更是被羅馬人民視為聖物,因為這隻母狼並非一般獸類,而是羅馬人民的恩祖;經曆也非同一般,它因羅馬人為感恩而造,一直供奉在卡被托林大神廟中。羅馬帝國滅亡後,這座大神廟及其各類神像都已蕩然無存,這尊母狼像卻因其哺乳之恩,在中世紀仍被羅馬市民敬慕而幸存下來。

“母狼的傳說”是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是對古羅馬城如何建造的神秘詮釋。在這個故事中,母狼被刻畫成沉著、堅定與頑強的化身,這也與羅馬人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相吻合。圖中這尊母狼用狼奶哺育人嬰的青銅雕像,被羅馬人視為聖物。

人們今天所見到的這尊青銅像,在肚腹下還有兩個吸吮乳汁的嬰兒,原來母狼和嬰兒本來是分開的,但文藝複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家波那尤奧略把母與子合在了一起,他這樣做顯然是為了使母狼哺育羅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現得更為完整。

關於這尊母狼雕像的製作,從青銅冶煉技術和形象的裝飾風格看,它和伊達拉裏亞文化仍有密切關係,可能製作它的仍是一位伊達拉裏臣亞的匠師。它的製作年代,一般相信大約公元前500年,或者說是公元前六世紀,距卡彼托林大神廟修建時間不遠。

母狼的軀幹四股精瘦有力,僅兩串乳房略顯鼓脹,暗示著它與哺乳傳說的關係;前後肢筋骨突露,腳爪緊扣地麵的姿態,像是在聚精會神準備應付某種可能突襲的危險。初看之下這種姿態的富於氣韻與全身鬃毛的卷紋圖案似乎還欠協調,但卻無形中加強了整個形象的緊張感。母狼兩耳豎起,嘴唇微張,半露牙尖,眼睛圓睜,眼神靈活而深邃,似乎帶有人的靈性。

母狼的沉著、堅定、警惕、頑強,實際上成了羅馬共和國初年在危機四伏、強鄰壓境的情境中奮力自強的民族精神寫照。母狼和它腹下的嬰兒這兩件相隔千年的藝術品,竟能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叫人歎為觀止!

其實,據專家考證,羅馬人屬於拉丁族,他們遷入意大利後,開始時並不在台伯河岸居住,而是住在東南麵的拉丁姆平原上。比較靠近河岸居住的還有薩賓人,周圍居住著其他幾種語族的人口,他們之間早就有貿易聯係。

在幾條南來北往的商道中,有一條最重要的穿越羅馬諸山,其渡口便位於巴拉丁山腳下。拉丁人為了控製這個渡口,常年派人駐紮在這個地方,由此形成了一個貨物交換和做馬匹生意的市場,以後薩賓人慢慢加入進來,組成聯盟,在河邊設卡收費,在山坡築堡防衛,人口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市鎮——這大概就是羅馬城的真正由來。

古羅馬道路之謎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諺語我們都知道,是用來比喻事物具備多種可能性的。為什麼條條大路是通羅馬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這個諺語最初是怎樣形成的呢?

這件雕塑表現了在激戰中負傷的羅馬士兵被抬上“運輸車”,從這輛造形優美的“運輸車”上,不難想像當時的羅馬道路,一定非常平坦。

古羅馬保持最長久的紀念建築之一就是它巨大的道路網,它們將羅馬各行省編織在一起,為羅馬帝國的強盛和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古羅馬人崇尚法製,追求有序和規則,因此古羅馬時代的交通運輸網都有著宏偉的規模。各交通大道一般都以羅馬城為中心,呈輻射狀向周圍地區延伸。

公元前312年,為適應版圖擴展和勢力延伸的需要,在監察官阿庇烏斯的主持下,羅馬人修築了第一條高水準的羅馬式道路——阿庇烏斯路。這條大道從羅馬南下直達意大利工業中心卡普亞,之後不久,羅馬又修了一條北上的弗拉米烏斯路,直達亞得裏亞海濱的北方重鎮阿裏米昂。再從這條北上大道延伸至波河流域,就可與法、德、瑞士、奧地利等地相聯,通達之途更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