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近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 2
愛默生熱愛自然之謎
1838年7月15日,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向哈佛神學院的高年級學生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這篇演說中提出了“一個明確而且富於生命力的最高法則——人類的一體性”。他宣講了個人解放和普遍寬容的學說——自由人之間相互合作的新世界原則,這個原則是與被奴役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相互猜疑的舊世界準則針鋒相對的。他把人道主義的道德標準作為講究實際的美國人的基礎——去生活、允許生活、幫助生活。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1882),美國19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詩人。1803年5月25日生於波士頓一個拓荒者的家族——貧窮但自信、自由。“我的美國祖先,辛勤地勞動,吃粗茶淡飯,住木屋,但他們有和平與自由……”。愛默生的一家並不是富裕的,但卻有良好的教育傳統。
1811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母親開了一家小客店以維持全家的生活。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愛默生學會了去了解和熱愛別人,同時也學會了在貧困中保持樂觀態度。
愛默生的童年沒有遊戲玩耍的快樂,然而在童年的每一個夜晚他都很快樂。他傾聽寄宿客人們的交談,在母親的書房裏貪婪地讀書,跟隨柏拉圖在《對話》中無聲地進行探險。星期天他去教堂聽布道,同時瀏覽法國哲學家巴斯加爾的《思想錄》。這本書他總是隨身攜帶著。
就這樣,他的心靈在美國人的常識和抽象的哲學哺育下成熟起來。1817年,母親將他送進了哈佛大學,在那裏,他讀了莎士比亞、斯賓諾莎和蒙田。由於母親的期望,1826年他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準講道。1828年他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於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勢的惟一神教派。後因不讚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於1833年赴歐遊曆,先後拜訪了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蘭道爾、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與卡萊爾結為知己,並深受康德先驗論哲學的影響。自1836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裏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840~1844),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麵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回國後於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
愛默生一生都熱愛自然,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有一種精神上的對應關係,精神存在於自然之中。在《論自然》裏,他把商品、美、語言、紀律、唯心主義、精神都和自然聯係在一起。比如他認為商品不僅是自然對人類提供的物質,也是它對人服務的過程和結果。自然界的每個部分的相互協作,撫育了人類,反過來人類又利用自然的恩惠創造了文明和藝術。大自然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具有首位的重要性。在所有的人中,學者受自然的吸引最大,他把古代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與現代的格言“研究大自然”合並為一,憑借心靈的良知去發現真理,表述真理,發揮獨創性。真正的學者是“思想的人”和“行動的人”。生活是我們的詞典,行動對學者來說是最基本的。通過行動,經驗轉化為思想,思想又從下意識上升到意識,最終成為真理。學者擁有自信的美德,他珍視保全自己的人格,自由而勇敢,他是自己時代的創造者。學者的職責是鼓舞、提高和指引眾人,使他們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實。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知識分子,是需要我們極大地完善自己的。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
1838年7月15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