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國文化之謎 2
包羅萬象的千古亞書
距今兩千多年,中國有一部集天下山川、民俗風物及神話傳說於一爐的奇書,叫《山海經》。這部書共18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以五方山川為綱,記敘了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資料,包羅萬象。《海經》記敘地理方位,外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怪誕離奇。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有專家學者在考證它;如今,在全世界,日、美、俄、韓都有它的專門研究者。
《山海經》為什麼這樣令人關注?它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其說不一。
有人說它是“地理書”,因為它以古代中國為中心。記載了東達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北到西伯利亞的550座山、3印道水和40多個古代國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地理資料。
有人說它是“方伎書”,把它歸於陰陽五行類。指它根據實物的外形、方位,能判別貴賤吉凶。
有人說它是“小說神話書”,根據是,該書的內容都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軼聞瑣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讚它為“神話總集”。
大多數人認為它是一部巫書,是一本“巫”這種行業的教科書。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記載的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祀所宜……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在中國古代(外國亦是)巫的地位很高,極受尊敬。巫被認為是介於人和神、鬼之間最有知識、最有文化的。說《山海經》是巫書,有三點能作為確鑿的證據:
其—,《山海經》收集的山川資料極為豐富,是巫必須熟知的常識。因為古代帝王極為重視對山川的祭祀。祭祀的儀式由專門的巫師承擔。那麼,對山川的名稱、特產、主司神祗等等都能在《山海經》中找到答案。
其二,《山海經》中記載了天上的神,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有地上的神,如山神、土地,還有君王的曆史、譜係等等。因為古代巫史不分家,這些史實也必須是巫師爛熟於胸的。
其三、《山海經》中記載了祈禱天地,驅除鬼神的手段和治病療疾的一些方法。因為古代巫醫不分家,掌握這些知識也是必須的。
如此看來,稱《山海經》為巫書,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它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巫書,它的價值是極為巨大的。
首先,它有極大的文學、美學價值。《山海經》中有大量的神話傳說,如“誇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優美的文學形象,世世代代流傳,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想象之豐富,描繪之離奇,情節之生動曲折,令人讚歎不絕。
其次,它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它記敘的曆史、地理等資料,雖然與實際的人和事未準確對上號,但對山川地質物產的記敘確實非常精確,詳盡,為後代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線索。另外,使今人對古代中原地區諸部落的雜居、征戰、互相吞並的大致情況,有個清晰的輪廓,也是難得的寶貴材料。
那麼,這樣一部奇書、寶書,它的作者是誰呢?
為解《山海經》作者之謎,從西漢至今的千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
西漢劉秀(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認為是大禹時代,伯益所作,肯定該書有明確的作者,時間也非常之明確。
宋代大學者朱熹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戰國好奇之士”,說《山海經》並非獨自創作,而是根據《天問》、《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等書所記的事物加以誇張描寫的。不能肯定作者是誰,但肯定了大致成書年代。
近代學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並考證出,在戰國時期的《魯語》、《晉語》、《莊子》、《周書王會》、《楚辭》、《呂氏春秋》等書中,都引用過《山海經》的內容。
更多的學者持與上述不同的觀點。認為《山海經》是由民間口頭文學流傳而來,從荒蠻的遠古,人們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增益,最後才見之於文字。成書約在戰國之前,成書後仍有後人修訂。因此,說它是某一時代某一個人所著都是不科學的。
由於《山海經》描繪了一些異國情調的海外風物,又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遐想。
有人認為《山海經》中有長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與希臘神話中的怪物相似,因此,它有可能來源於希臘。
有人認為:它的怪物圖像與印度婆羅門教的怪神圖像相似。據此推斷,《山海經》的作者是墨子的學生印度人防巢子的作品,他把由印度到中國的沿途風物與婆羅門教神話糅合所作。
還有人認為,《山海經》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書。它的作者是古代巴比倫人,戰國時由波斯帶到中國,輾轉筆錄而成。
尤為有趣的是,有一位美國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居然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徒步進行實地考察,竟發現書中所記與實際地形完全吻合,肯定了這段路程是從美洲到南美洲的山山水水。為此,他把這一發現繪成地圖,並著有《幾近褪色的記錄》一書。
這真是謎外有謎,妙趣橫生了。
老鼠是如何打敗大象的?
十二生肖又稱為十二屬相,是用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方法。比如2002年,也常被人稱為馬年。那麼,十二生肖的紀年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又是如何創立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為了讓人們適時耕作、起息,便想教人們學會紀時。玉皇大帝準備選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每過一年便遞換一種動物,十二年後再重新一輪。消息傳出後,天下所有的動物都想成為十二生肖中的一位,都希望能讓人類記住自己,於是動物們紛紛趕往天庭,接受玉皇大帝的挑選。玉皇大帝見動物們如此踴躍,很是高興,為了盡量做到公允,玉皇大帝命動物們進行比賽,勝者即可入選。當老鼠跟巨大的大象搏鬥時,因其機敏靈活,鑽進了大象的鼻子而打敗大象,贏得了所有動物的掌聲,並被排在了選中的十二種動物的第一位。十二生肖就這樣產生了。
上麵所言,隻是一個生動的神話而已。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早在六千年前,我國古代人民就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而發現太陽和月亮一年要會合十二次,每次會合的位置不同,所以古人將太陽運行一圈的軌道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宮,以“子醜寅卯”等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周而複始,並以“甲乙丙丁”等與“子醜寅卯”等相配使用,用以紀年、紀日。這便是“天幹地支”的由來。“天幹地支”紀時的方法非常方便實用,為什麼還要用十二生肖與之配合呢?比如說“子鼠醜牛”等等,有什麼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