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鐵樹生機

先生的老父親種了一棵鐵樹,一年多了,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老父親便對兒子說:“你把長鐵絲燒紅了,捅一下那棵不長的鐵樹。”先生聽了十分詫異。依法去做,一星期後,鐵樹果然長出了碧綠的葉子。

筆者小時候住在鄉下,每年到春夏之交時,總見那養雞的人家,把一些“抱雞”(想孵雞蛋的母雞)用繩子捆起爪子和翅膀,浸在河水裏悶它幾下,再倒吊起來。一兩天後,這些“抱雞”便“醒抱”了,下蛋周期就會快點來臨。

停止生長的鐵樹用燒紅的鐵條刺它,它便重新生長;不下蛋的“抱雞”在受到近似殘酷的折騰後,便會“醒來”。這都是外界“懲戒”所起的作用。

人與自然相通。一個人在某種環境下,也會像半死不活的鐵樹和“抱雞”一樣。當外界給予他狠狠的刺激後,他便會重煥生機。

我先生的大哥,原先在一家國企工作。當時曾有鄉企高薪聘請他,他不願去。到他年近五十歲時,廠子整體拍賣。當他拿著一次性買斷工齡的2萬元,感覺就像被燒紅的鐵條灼痛一樣。

後來,大哥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外企。條件是每月240元。麵對好不容易得來的就業機會,大哥萬分珍惜。三個月不到,他便升為工段負責人,月薪千多元。這一戲劇性的變化,令大哥也令我們感慨萬千。

聲音

快樂在人生裏,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鍾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

——錢鍾書論快樂

就像你拿著一個放大鏡看一個直徑隻有4毫米的地方,這地方可能變成4厘米。我就差不多給放大了10倍。

——姚明麵對媒體的熱度關注,很冷靜地打了個比方

同年的孩子一起上課,然後一起長大升班,適合工業時代,但不適合於將來。

——著有《數字化生存》的世界著名未來學家尼葛洛蒂認為,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上課比現行的按齡分班更好

如果大學不研究古代的手稿,如果大學不尋求對曆史的理解,那麼這些東西很可能就會失傳。這將會是人類的悲劇性的損失,也是我們造成的悲劇性的犧牲。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如是說

不描寫內心,專描寫內分泌。

——作家餘華針對現在某些作家的作品說

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

——安徽省渦陽縣一位鎮黨委書記說,現在一些基層幹部被群眾譏為陪吃、陪喝、陪玩的“三陪”幹部

“力排眾議”也是濫用權力。

——班子決策,當主要領導與其他班子成員意見不一致時,往往發生“一把手”力排眾議的現象。這不是什麼魄力,而是違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非組織行為。

中國父母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

——教育專家認為中美父母教育觀念的最大差距就在於此

在這裏做個牲畜都好辛苦

———某記者在內蒙古沙塵暴源頭探訪後感慨道。在這裏,一場大風過後,就能在草場中找到被刮死的羊。活著的牲畜也隻能餓著肚子艱難度日。

辛苦的辛

電視台在做一檔談話節目——一對老夫妻已經結婚60年,他們相濡以沫,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也從沒有分開過。

老大爺說,“文革”期間,自己被“流放”到北大荒,一呆就是8年。老伴兒一個人帶著4個未成年的孩子苦挨……

主持人不失時機地把話筒對準老大娘:“在這麼大的生活壓力下,你有沒有產生過要和老大爺‘劃清界限’的想法?”“沒有。”老大娘言簡意賅。

“請問大娘,您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呢?”主持人再次將話筒遞過去。

“其實,當時真的沒覺得有什麼,日子一下子就過去了。”

“那麼,您當時又當爹又當媽,是不是感覺很辛苦,甚至有怨言?”主持人循循善誘。

老大娘笑了:“小夥子,我知道你想要我說什麼。不過我真的沒什麼可說的。要說累,確實很累,可是我堅信自己的老伴兒不是他們說的那種壞人,他早晚會回來的,我感覺自己有盼頭,因此不感覺苦。”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人們總說辛苦辛苦,辛苦的‘辛’不是這個‘心’嘛……”她的話還沒有說完,台下已經一片掌聲!

這是一個曆經艱辛的人的經驗之談,隻要“心”不苦,再多的辛苦也隻是“累”———那是可以一帶而過的“累”。

擁有時

擁有時,不知道好好珍惜;失去後,才發現一切都已無法挽回。

——這話並非針對男女愛情而言,而是時下民間文化遺產所麵臨的尷尬境遇讓人感慨

選擇你要走的路,走你所選擇的路。

——某班主任對畢業學生的贈言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有足夠的錢去幹他們想幹的事情,而不是因為有太多的錢而什麼也不幹。

——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二的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在他的遺囑中,將他個人財產的99%捐給慈善機構,隻把為數不多的1%留給自己的孩子

開會是為解決問題,“非典”期間大家避而不見,不是照樣政令暢通!

——山西省省長劉振華談會風改革時說

這家夥還欠我一塊醃肉,他不可能隻有雞蛋而沒有醃肉吧。

——競選加州州長的阿諾德·施瓦辛格在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演講時,被一名反對者投擲的雞蛋砸到肩膀。中“蛋”後,施瓦辛格故作幽默地為自己解窘

如果不能夠發掘我,那你就不要利用我。寧可不拍戲也要等好戲。

——曆經磨礪的“小燕子”趙薇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關於人生的內涵,在中國的詞典上大多是這樣說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經曆。”但在美國的教科書上卻被表述為:“人生就是人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

——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見一斑

印好的書一半沒售出;售出的書一半沒人看;看了的書一半沒理解;理解的書一半理解錯了。

——一位出版商對如今書市的感歎

教師的魅力

一個星期二下午的課間,外麵下著大雨。平時愛淘氣的A和B跑了出去,不一會兒,兩人落湯雞似的跑回來了。他們找到一個鋁飯盒,神秘地往裏裝了什麼迅速蓋好,最後藏在講桌下麵……

隨著上課鈴聲,麵帶微笑的美術老師走上講台。這是一節花卉素描課,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幾筆勾畫了一朵荷花,襯上荷葉。正在這時忽聽“嘩啦”一聲,飯盒蓋落地,跳出一隻青蛙。“嘿,大青蛙!”不知誰輕輕喊了一聲,頭排的同學好奇地指指點點,後麵幾個男生呼啦一下子站了起來。老師不知怎麼回事兒,回頭看看,當他看到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自己腳下時也樂了。他也像孩子般左瞧右看欣賞起青蛙來,這下教室裏可熱鬧了……再看老師,他不急不火轉身便在黑板上畫了起來,於是各種姿勢的大小青蛙便出現在黑板上了。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被老師的功夫給鎮住了。“真棒!”“嘿,跟真的一樣!”有的伸出大拇指,有的交口稱讚,而多數同學也跟著老師畫起了青蛙……就這樣他們上了一堂頗有趣味的美術課。

老實說,老師處理這類事並不困難。然而,這位高明的美術老師卻因勢利導,化解了一場矛盾,征服了50多個孩子的心。有多少為人師者能做到這樣呢?而這位普通的美術老師做到了。他靠的是什麼?不是威嚇、不是命令,而是他的善心和寬容,是他的人格魅力。

感人的細節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有一個動人的情節:下放到鄉村裏來的年輕先生,最愛吃招娣包的餃子。一次,招娣用一隻大花瓷碗盛好了熱騰騰的餃子等著先生,可是先生卻因為被打成“右派”回了縣城。招娣聽說後,將大花瓷碗往籃子裏一放就去攆先生。她拚命地追啊趕啊,翻過一個個坡一道道梁,摔了,哭了,爬起來仍接著跑。最後一次,她將那隻大花瓷碗摔裂了,還是沒能攆上先生。此後,招娣找鋦匠補好了那隻大花瓷碗,心裏又重新燃起了“好念想”———此後的故事正是朝著招娣心中念想著的那個方向發展的。

一隻摔裂的碗可以鋦得滴水不漏,一件磨破的棉襖可以縫補得溫暖如初,一種殘缺的生活也可以因為有了好的“念想”而使我們重新找回幸福的感覺———在剛剛過去不久的那些日子中,曾經有過無數這樣細小而溫馨的情節,正是依靠著它們,我們才度過了那些看上去似乎很落寞很不堪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