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女人的成功 2
走自己的要走的路
1957年對於芭芭拉來不是一個好年頭。除了婚姻的麻煩,飯碗也丟了——由於財政原因,CBS不得不解雇幹了沒多久的芭芭拉,她馬上找到當時《六十分鍾》節目的製片人唐·休特,請教他,她應不應該考慮在電視界找其他工作。可他告訴她說,“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姑娘,但是別進電視圈。”
同樣的話,似乎電視界大牌女星在剛跨進門時都聽到過。1969年,CBS的新聞主任威廉·斯摩就對23歲的宗毓華說:“10年以後再來吧”。芭芭拉後來形容說:“當時誰也不認為我適合幹這一行。我有波士頓口音,我三圍不好,我不是個美人。”
但她是一個很好的寫家,憑這一技能她在1961年還是得到了一份電視界的飯碗:她到了過去夢寐以求的NBC《今天秀》節目,當一個撰稿人。《今天秀》的製片人克雷·費歇爾說:芭芭拉“毫無疑問是最佳撰稿人”,她寫東西“從來不落俗套”。通常她是在幕後撰稿,但是偶爾也會采訪人物
1962年3月,芭芭拉當《今天秀》節目撰稿人周年之際,她得到事業上一次最大的提升,那是任何記者——電視也好報紙也好——都會渴望得到的采訪任務,也是她寫作的男性同行都眼紅的:她被派隨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出訪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一次為期27天的“半官方”親善訪問。這是一次國際性的采訪旅行,芭芭拉可以與世界級的新聞人物平起平坐,是一次她進入華盛頓政界、闖開自己新聞明星前途的難逢之機,她得以為未來事業發展人際關係,比如與傑奎琳那些要好的朋友。這次傑奎琳帶了妹妹一同出訪,而麗·萊德茲維爾也畢業於薩拉·勞倫斯學院,是芭芭拉的校友,更增加了一層親近感。
這一次卻使她留下了平生最大的遺憾之一。肯尼迪夫人當時十分拘謹,簡直與任何記者也沒有交談。所以,在行程的最後一天,灰了心的芭芭拉決定呆在房間裏放鬆休息。不料,那一天傑奎琳和妹妹騎了駱駝,之後,她把女記者都叫到一起,談笑風生,送給每人一個印度小彩盒。“我為那一次後悔了好幾年!”她一邊說一邊搖頭:“為什麼終於放鬆、和每個人都交談的那天,我偏偏就沒去呢?我在所有場合見到她,都不是那樣的。但那種機會再不會有了,我卻留在旅館裏洗頭發!”
印度之行不久,NBC的《今天秀》節目人事變動,《今天秀》的製片人阿爾·摩根認識到了芭芭拉的潛在能力,開始派她采訪一些專題。早年電視界,尤其是在政治事務新聞報道方麵的婦女,都覺得要是不顯出比男人還強硬就很難成功。芭芭拉則有不同的看法,她一點不想采訪暴亂或去越南之類,她認為適當的社會聯係、雅致、女性化形象同樣可以使她成功。為了獲得第一手報道資訊,她曾喬裝采訪過修道院。1963年11月22日,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刺。所有電視網都連續播放新聞報道,芭芭拉被派往華盛頓采訪葬禮以及相關事件。摩根說:“芭芭拉是我能派去的唯一女性,她反映出智慧和成熟。”
NBC大多數主管感到芭芭拉很具吸引力,但沒有什麼人覺得她性感誘惑,沒人給她送花送卡送巧克力,邀請參加舞會、浪漫晚餐,她也不理睬那些風流倜儻的男士。芭芭拉具有獨立意識,一心撲在成功的事業上,而且不用說,要“掙大錢”,愛情看來不會幫她實現這些。人們公認她的成功源於她的天分和勤奮,承認她是有知識、朝自己目標努力的職業婦女。有人說,和芭芭拉在一起的時候,首先感到的並不是性。她不開葷玩笑,律己甚嚴。她不會與任何人上床——她隻作工作。
到華盛頓采訪肯尼迪被刺這一事件,給了她機會加速與李·古博第二次步上紅地毯。
李·古博對女人很具吸引力,他尤為喜歡個性強、聰明的智慧型婦女,而芭芭拉正巧就是這樣的一個女性。古博生於1920年,是猶太人。他和芭芭拉的父親一樣,是經營連鎖劇院的成功商人。以往他和芭芭拉二人相談甚洽,曾幾次計劃結婚,但古博經曆過一次失敗的婚姻,總是有點猶豫不決,拿不準是否該再娶。而當他想結婚時,同樣舉棋不定的芭芭拉和第一次婚姻之前一樣,又臨陣激流勇退,盡管一直是她在追求他——芭芭拉總是對婚姻有一種不安全感。她把古博介紹給《今天秀》節目的同事,有人知道古博好色,但不便對她直言。兩人這種乍暖還寒、“此起彼伏”的感情波瀾一直到這次華盛頓之行才算同步達到高潮。兩人決定結婚。
1963年12月8日,芭芭拉與李·古博結婚,不像第一次婚禮那麼的熱鬧而奢華,這次隻有幾個親密朋友參加了婚禮。芭芭拉畢竟已經34歲了,人世滄桑使她對愛情的玫瑰色彩渴求看淡了不少,即便套上結婚戒指,她的得勝之感也多於幸福感覺,她在談到這次婚姻時,用的詞是“得到他”!
第二次婚姻,芭芭拉依然故我,還是保持獨身習慣。頭六個月,兩個人各有自己的公寓,各開銀行戶頭,理由據說是兩人都不想讓朋友們因他們結婚而吃驚。如果說這還在“預料之中”,事先沒有料到的一個矛盾是,她想要孩子,李·古博卻對再為人父畏縮不前。畢竟他的第一次婚姻已有兩個孩子,他想更多的自由。而芭芭拉不打算為養孩子放棄事業,也使古博很懷疑她是否可以魚和熊掌二者兼得。
芭芭拉倒是如願以償地很快懷孕,但都沒有成功地生下來,隨後她更是幾次流產,流產多是因為采訪旅行太緊張,或者活動劇烈所致。要強的芭芭拉對這類故變諱莫如深,從不公開談及,也不感情外露,頂多說一句“我掉了孩子”,沒有更多的話。隻有一次,在一個要好的同事問她近來如何時,她忍不住哭起來——那是她第一次流產後不久,當時,生孩子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後來又一次又一次在孩子即將到手之際脫手而去,對她的精神打擊可想而知。
不過,想做母親的經曆,給了芭芭拉一種眼光,造就了她采訪所需要的直覺或本能。“當年我猶豫不定,能不能又要工作又要孩子和家庭?凱瑟琳·赫本說過,不能。我認為情況不同,你還是可以同時要的,不過的確非常困難。”
最後,1969年,芭芭拉快40歲了,她正視了不能自己生孩子的現實,決定領養一個。她過繼了一個生於1968年6月14日的漂亮女嬰,給她直名為——傑奎琳(芭芭拉姐姐的名字),孩子給她帶來了歡樂,但她一次也沒有離開《今天秀》節目,呆在家裏帶孩子。孩子主要由一個法國保姆和牙買加廚師照料。芭芭拉後來說到這一段心路曆程:“我很理解人們想要事業與想要家庭生活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心情。如果不是養過女兒,經曆過她童年、少年時期的煩惱,我可能就不明白這其中的矛盾心情。我盡可能不對別人取舍下斷語,因為我知道其間的取舍有多難。明白了這一點,人自會不同。”
③創造機遇
1964年10月,芭芭拉終於得到了那份渴望已久的工作——《今天秀》節目主持人。
在那這前,芭芭拉看著幾個漂亮女性活躍在《今天秀》節目的屏幕上,很搶眼,不過她們幾個都沒有多少新聞素質,節目缺乏特色,在別的電視台強敵環伺之時,這個節目的不足就更顯突出。電視台主管覺得這幾個人並不對勁,但似乎沒有人知道要換個什麼樣的人。芭芭拉不止一次自己在心裏說:“看看我呀,我就在這兒呢,我怎麼樣?”
1964年,這個節目的“花瓶”之一毛琳·唐斯和阿爾·摩根對芭芭拉說,她可以試試這個角色,“如果效果不好,就還回頭撰稿去。”
在35歲的年齡,經曆了三年半撰稿的生涯,經過比任何人都賣力的拚博,芭芭拉終於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早晨節目電視屏幕上的一員。她的工資,從撰稿人幾百元周薪上升到記者周薪800元外加其他費用,很快又超了年薪10萬。作為劉·沃爾斯特的女兒,芭芭拉在演藝界有一種悟性:她曾看著父親經營夜總會,看著他如何出品節目,使用表演明星,早年耳濡目染的一切,使她具有較多的電視和娛樂界的基本常識;她的丈夫李·古博,也是演藝界圈中的人,她能從共公關係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利用自己的本事。即使她不是《今天秀》節目的第一位女主持人,她卻是引起公眾真正重視的第一位女主持人。
NBC的主管不是沒有擔心:觀眾對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會受嗎?但大家越來越被芭芭拉的智慧所吸引。芭芭拉當然必須艱苦奮鬥,把這個主持人的角色變得比過去更有實際分量,不單是早上報道時裝新聞或閑聊而已。
整整過了10年,她與一種“傲慢的男性態度”作鬥爭,不斷擴大自己的、也是節目的、觀眾的視野。她不斷涉足別的體裁,專訪,人物特寫,新聞分析……等等;與此同時,芭芭拉還繼續幹自己的編輯和製片。
1974年,芭芭拉被正式任命為《今天秀》節目的“聯合主持人”——許多人打抱不平:為什麼她不被簡明扼要,而又恰如其分地稱為“主持人”?明明與她合播的男主持人弗蘭克·麥吉剛剛因癌症去世,他的位置一直空著。芭芭拉心裏明白:電視界的女性還不可能冒尖,正如製片人勳伯格評論說:“在公眾心目中,‘主持人’都是指男性。”芭芭拉希望在今後5年中會有改變,她說:“我必須表明我能做到這一點。”
不管上司給她什麼頭銜是否公平,這10年是芭芭拉走向成熟、奠定自己在電視新聞界地位的10年。聯合主持《今天秀》節目,隻是她許多工作之一,她還有自己的一個節目《不僅為了婦女》;還要替換著名的約翰尼·卡遜的《今晚》節目;芭芭拉作為NBC新聞小組的成員之一,隨尼克鬆總統出訪中國——那個一度在夜總會裏遠離舞台的黑暗角落惶恐不安的姑娘,現在成了時代大演出的直接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