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劉鋌被詐(一)(1 / 2)

上文說道;北路軍馬林被全殲,之帶領少數人馬狼狽逃回開原。

表完西路、北路軍之後再表東路軍---劉鋌部。

東路軍大帥正是大名鼎鼎的‘劉大刀’,為何稱之為‘劉大刀’呢?隻因使得一口一百二十斤重的镔鐵大砍刀,所以得此綽號。

提起劉鋌來可謂是當時明朝的數一數二的武將,其父劉顯乃是四川總兵,在萬曆初年那也是響當當的人物。

劉鋌追隨其父多年,頗有其父風範,自幼習武使弄槍棒,到了十來歲時就能舞出一手好刀法。

劉鋌成年後,兩臂一晃有千斤之力,擅使一口镔鐵大砍刀,重約一百二十多斤,因此成名。

萬曆皇帝非常賞識劉鋌,因為劉鋌為朱家王朝打拚幾十載屢立戰功,無一敗仗。平緬甸、戰西番、抗倭寇,大大小小的戰場隻要劉鋌在,那就是手拿把掐的事。

明史記載;‘劉鋌--諸將中最驍勇者’,看來當時的朝廷對劉鋌還是有很高的評價。

劉鋌這一年也快六旬的人了,但威風不減當年,日食糧食半鬥,肉十餘斤。除了平日剿匪外,一有閑工夫必定練習武藝,使得功夫不但沒有退步,反而更加生猛。

不過說到這裏,咱們必須交代一下,別看劉鋌驍勇善戰,可他在任何戰場上之所以成名屢立戰功,這與他依賴川軍是分不開的。

劉鋌每逢出戰必帶川軍,數十年的征戰,一遇到困難定有川軍出手,而且出手必成功。當年援朝抗倭時期,劉鋌帶著自己屬下川軍所向披靡,殺得倭寇聞風喪膽。那麼咱們為什麼要提起川軍呢,就是因為劉鋌多次向總指揮楊鎬提出多撥給他點川軍,有了川軍劉鋌心裏更有把握獲勝。

可楊鎬呢,堅決不予理睬。理由是;遼東地區天寒地凍,西南的川軍不適合這裏的氣候,所以沒給他撥。

劉挺見楊鎬對他的提議不予理睬,隨後又向提出“地形未諳”,應推後進軍的日期,同時也對朝庭給他的這支由各地兵馬組成的聯合軍的戰力提出了疑問。

可等了許久沒未得到中央的回信,其實劉鋌還未知曉,他個朝廷的書信早已被楊鎬扣下。

其實啊,這裏還有個官報私仇的意思。想當年劉鋌在楊鎬賬下聽命,在朝鮮作戰期間他們就有矛盾,將帥不和,今天楊鎬多多少少有那麼點報複意思,劉鋌隻得咽下這口惡氣。

楊鎬給東路撥調人馬一萬有餘,再有外援的加入,那就是朝鮮軍。

由於明朝機動部隊有限,隻得借助外援來幫助掃平後金。

第一支外援是葉赫女真,第二支外援就是朝鮮。

明朝怎麼想的呢,你朝鮮當初有難求我大明,我大明拉你一把出兵救你,到後來害的我們家底都掏空了。這回老大家裏不太平,希望做小弟的能夠頂哥一下,出點兵馬作為回報。

朝鮮國王無奈,硬著頭皮給派出一萬多軍隊前來助戰,那麼雙方加在一起攏共不到三萬人馬。

他們東路軍主要是負責佯攻來牽製敵人和吸引敵人的主力部隊,換句話說就是當‘炮灰’去了。

劉鋌領命點起人馬準備出發,當劉鋌看到自己所率領的一萬來人時立馬傻眼了。

怎麼啦?再看這些軍卒哪像打仗的樣啊!分明就是花子隊。

其他幾路人馬裏的軍卒都是二十多歲,三十出頭正當年,可劉鋌這一萬來人,小的小、老的老。歲數小的拉不開寶雕弓,年紀大的上去不馬鞍橋。甭說別的,就連手裏的兵器也參差不齊、花樣繁多。有的刀頭布滿鏽斑,有的槍頭連槍尖都磨平了。本以為能多撥給點火器或是大炮,可這麼一看任嘛沒有。

可把劉鋌給氣的不輕,劉鋌以拳杵地,心裏大罵總指揮楊鎬:“好你個狗賊楊鎬,你真他娘的不是個東西。我原以為朝鮮之事早已過去,你我化幹戈為玉帛,咱們這篇掀過去,重打鼓另開張。可萬萬沒想到你跟我兩玩陰的,可惜了你這個身份,這分明是公報私仇。你楊鎬想要我劉鋌的性命經管直說,何必呢?做出如此苟且之事,傳出去不怕被天下人恥笑!”

最最不能讓劉鋌接受的是,居然派劉鋌作為佯攻部隊,吸引敵人主力,這不是埋汰人嗎,我劉鋌自從作戰以來何時給別人做過佯攻,這不是毀我名聲麼!

那麼這些真的都是楊鎬一手安排的嗎?其實啊也並非楊鎬有意這樣安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西路軍杜鬆是主力部隊,自然而然的武器配置要頂配,你劉鋌東路軍作為佯攻,隻能把低配的給你,也實實在在的難為楊鎬了。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楊鎬多多少少也有那麼點報複的意思,有意給劉鋌穿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