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柳河之戰(1 / 2)

上一回正說道,孫承宗請來十一門紅衣大炮,完全由袁崇煥支配,這是經略對屬下的信任。

手下人提議不如把紅衣大炮布置在寧遠背麵的首山上麵,可以在山上阻止後金騎兵,

對這一點,袁崇煥極力反對,這不是等於將大炮拱手相讓麼,這不可取,要放必須布置在寧遠城上,這樣可以以厚城為依托,發揮咱們城高牆厚,並配合紅衣大炮的威力,完全可以克敵製勝。

就這樣,把十一門紅衣大炮按照危險係數各自安排到寧遠城上的四個犄角處。

一晃過去三年,這三年裏相對而言遼西地區較為平靜,後金由於忙於內部和外侵蒙古和朝鮮,對遼西城鎮並未發起攻擊。

就在這短暫的三年裏以孫承宗為首的明朝將士,把遼西諸城治理的井然有序,經濟政治軍事一起抓,從山海關到錦州一線,大大小小城池不下二十幾座,把遼西走廊連成一線,頭尾互動。前矛——錦州,中堅——寧遠,後盾——山海關,形成了一道‘關寧錦防線’。

看表麵經略孫承宗麵容自然,內心卻不平靜。前不久京裏有內線發來密信,京裏發生內鬥,東林黨下手慢了一步,被魏宗賢的閹黨幹敗,楊鏈、左光鬥等人被下大獄,到現在生死未卜,弄不好會牽連到經略大人身上。

這封密信給孫承宗當頭一棒,他雖然不是東林黨人士,可在京期間乃至到任遼東,與東林黨人士交往甚密,平日裏書信往來,多多少少有投靠之勢。

而對於閹黨,孫承宗敬而遠之凡他們,一個個靠著賣弄得寵,沒有一點技術含量,瞧不起他們,掐半拉眼角看不上魏宗賢。

沒想到政壇風雲多變,魏宗賢掌握大權。那麼對自己肯定要報複打擊,看了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那!

還真就叫孫承宗猜對了,不久京城發來催戰書,指責遼東經略到任遼東以來無有作為,白白耗費國家儻銀理應治罪,念孫承宗是帝師權且記下,責令孫承宗在年內務必有一番舉動,不然罷官反省。

孫承宗幹什麼吃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明是給自己穿小鞋嗎!看來自己算是幹到頭了,可惜在遼東經營多年,舍不得手下這幫人,舍不得這裏的山山水水,舍不得這裏黎民百姓。

既然舍不得這個,舍不得那個,我必須有些動作,也好堵住爾等的口舌。我該從何下手呢!

孫承宗一連幾日都在想這個問題,要是趁奴爾哈赤外出蒙古之際收複廣寧,或是經水陸抄襲赫圖阿拉,到底究竟該怎麼辦呢?

他正尋找機會偷襲後金,說來也巧。

據前哨來報,後金四貝勒皇太極出廣寧城到營口盤錦一帶活動,目的尚且不知。

孫承宗聞報大喜,這就是一個好機會,要是派出一支精銳擊敗皇太極,最好是拿活的,這樣就可以平安無事,堵住閹黨的口舌。

不過這條消息是否準確連他自己都有些懷疑,難道真的是皇太極出來視察前敵,還得另有隱情。

孫承宗還是很老練的,為了準確無誤,十拿九穩,他派遣菊花島水師管帶劉盤從水路至盤錦一帶摸摸底,仔細觀察和跟蹤皇太極的動向。

公元1625年農曆八月中旬,水師管帶劉盤帶著幾個精明強幹之人秘密出了錦州城順著小淩河坐船駛往營口。

為什麼走水路而不是陸路呢,走陸路怕行動外泄,而水陸正是後金的弱項,這也叫揚長避短吧。

他們幾人一天的時間就到了營口與盤錦交叉地界,幾人躲進蘆葦蕩中隱蔽,伺機偵查後金的動向。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天他們就發現有少量後金敵軍在附近活動,人數不會超五百人。

奇怪的是這些後金軍並沒拿著武器刀槍,而是帶著漁網、笊籬、簍子,看架勢好像是來捕捉河蟹的。

劉盤仔細一分析,斷定後金趁八月中秋蟹肥之時來吃點鮮貨,那麼皇太極說不定也在其中,就這樣急忙忙帶領幾人回轉山海關稟報經略大人。

劉盤回到山海關把偵查的情況彙報給孫承宗,孫承宗是深信不疑,認為極有可能是皇太極帶隊前來逮螃蟹,這可真是天賜的良機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馬上調遊擊魯之甲、守備李承帶領八百步兵抄小道攻擊在盤錦營口一帶的後金軍。

又命水師遊擊金冠、管帶姚與賢從水路接應他們,待陸上得手之時乘坐舟船駛回菊花島。

幾人臨行前孫承宗叮囑他們,切記、切記,你們一定要配合默契,無論哪一方誤事都會使計劃前功盡棄。幾人欣然領命,各自點隊出發。

等他們全部出發之後,孫承宗靜下心來仔細一琢磨這事兒,又有點後悔,是不是有些草率行事,萬一有點差錯叫老夫我如何對皇上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