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大清革新(1 / 2)

說道鬆錦大戰顧名思義,雙方發生戰爭的主戰場就是錦州和鬆山兩地,這場戰役發生在明崇禎十三年至十五年(即公元一六四零年至一六四二年),清崇德五年至崇德七年。雙方各投入十萬多萬兵馬,這場戰役也決定了雙方各自的命運。鬆錦大戰距離寧遠大捷已過去十年,那麼這期間雙方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寧遠一戰後金失敗,努爾哈赤在當年的八月就不幸身亡,大汗一死後金不能沒有領導,豈不是群龍無首。於是在眾人的擁護下四大貝勒組成的聯合執政府,被稱為‘四尊佛’。那麼在四大貝勒當中,地位、威望、人品最高的莫屬皇太極。於天啟七年又一次發動了對明朝寧遠的進攻,第一;皇太極恨死了袁崇煥,恨不得吃爾之肉,喝爾之血。第二就是確立在後金八旗當中的領導地位。

皇太極也行可謂不小,自打努爾哈赤死後,這幾位貝勒明爭暗鬥,誰也不服誰,都不想寄人籬下。皇太極更是對這把皇位窺視許久,每常暗想:“皇阿瑪已離世,要是按照排位接班的話,輪也輪不到我的頭上,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五毒不狠非丈夫,我不動手反被他害。”

那麼必須確立自己的地位,隻好發動了寧遠二次大戰,結果呢?久攻不下,在錦州與寧遠兩處皆失利,史稱‘寧錦大捷’,這裏不做重點介紹。

皇太極掌握大權之後,現在整個八旗當中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這皇位必須得坐穩坐牢,有不服自己的政敵必須幹死,若有搞顏色革命的必須扼殺在搖籃裏。

皇太極審時度勢,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極為不利,四麵受敵,於是選擇用武力解決這一切。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采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漢權。

先後對朝鮮、蒙古多次用兵,不服就收拾你們,蒙古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朝鮮更是窩囊廢一個,這兩家根部就打過後金,不得已拱手稱臣。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皇太極具有他父親那種野心。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1636年,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沈陽為人質。對蒙古,皇太極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天聰二年,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經過幾次征戰,林丹汗勢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裏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係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

統一漠南;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極率軍離沈陽,西征林丹汗,適值遼河水漲,人馬浮水而過,兩晝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貝勒紛紛遵奉率兵從征諭旨前來相會,到十二比來會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裏克、伊蘇忒、紮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等部及北邊蒙古諸部奧巴等數十位貝勒,均獻酒獻馬,汗設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遵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皇太極諭:“朕以察哈爾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諭令爾等率本部兵來會。今爾等所領之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惟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奧巴率來軍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馬匹,散給部眾,疾馳來會”,“足見立心誠意,憂樂相同,朕甚嘉之”。至於舅舅吳克善的行動,則使“朕心不甚歡樂”。紮魯特部諸貝勒,“尚屬實心效力”,敖漢、奈曼諸貝勒,亦“較優,然也未為盡善”。巴林諸貝勒似尚畏懼察哈爾,且“吝惜馬匹,怠緩不前”,阿祿諸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淩,乃此次並不思仗朕之力以複仇,而不多發兵馬”,“僅以一旅之師勉強應命”,“應俟班師日議罪”。各貝勒皆叩首受命。這次訓諭,對激勵和鞭策蒙古踴躍從征,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舉蕩平察哈爾。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裏(從沈陽算起)。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固山額真達爾哈家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入赴歸化城(今年蒙呼和浩特),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圖額駙奧巴及巴林、紮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嶽托、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汗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這一天,大軍行馳七百裏,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