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三人商量如何攻打錦州城。經過仔細一分析,要想合圍錦州,就必須把錦州城外圍幾處要塞拔掉,不掃清錦州城外圍幾個據點,恐怕攻打錦州難上加難。
那麼祖大壽在錦州外圍修建了那些據點工事,對保護錦州安全起到什麼作用。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祖大壽為了保護自己的老巢,守衛這一畝三分地,不但加高加厚錦州城的城牆,還在外圍十裏開外的幾個險要之處修建了要塞,總共用了三年之久。
祖大壽視察過小淩河,將小淩河河水延伸至錦城下隻有二百米的距離,由西城一直延伸到南城,可以為錦州城的西麵與南麵提供天然的屏障。(現在錦州老城區的基本框架就是那時候打的基礎,而我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是老城區的西北角,離小淩河距離不到三百米。)
祖大壽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修築工事所花費開銷頗多,錢從哪來,還得在廣大貧困的人民群眾身上搜刮。
錦州城西、城南有了小淩河、女兒河、南山作為屏障,還剩下城東、城北。
祖大壽經過實地考察,深思熟慮,又在城北與城東兩處各安下
兩座大營。我經過反複尋找,反複論證,最後得出結論,這兩處大營現如今的位置;一處在錦州城北金屯、馬家一帶,另一處是在錦州城東百股一帶。
這兩座大營修建的有自己的特點;營外挖有一條深三米,寬十米的壕溝。明軍知道滿洲騎兵驍勇善戰,隻有挖溝才能玩的過敵人的騎兵。另外,祖大壽深知滿韃子很會打仗,特點就是圍城打援各個擊破,而明軍特意挖的壕溝有一個突出的地方,采用兩點一線的方案,將北麵與東麵連接起來。城北大營距離城東大營的距離大約在十幾裏地,即便是步兵跑步也可以在短短一刻鍾內達到,有了這條壕溝作為屏障,可以避免被敵人分割包圍。
祖大壽把血本全部投入到了這兩座要塞上,將它們是為永久性防禦工事。
永久或半永久是相對於時間而言的,永久可以理解為固定的,長期的,半永久也可以理解為暫時的,短期的。
永久防禦工事本身不決定戰鬥勝負,但改變戰場力量分布,對敵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被它導入人家預設的戰場和戰鬥模式自己被對手騰出的更多機動力量牽製,而對自己最可怕的影響是喪失戰鬥意誌和勇氣,把自己固化在高牆深壕後麵,失去了主動作戰的動力。
從這一點看出祖大壽對皇太極研究的很透徹了。
那麼這兩座要塞何人把守呢?
祖大壽經過多方考慮,還是派出蒙古將領。看守東門的是吳巴什,守把北門的交給亞昆。
有的讀者就問,怎麼明軍底下出現蒙古軍隊啊?豈不是引狼入室。
明朝初期的蒙古勢力要遠比清朝初期強大的多,元朝雖滅,但是那時一種遊牧民族集體性的撤退而並非是覆滅,當時的元帝國在北方草原依然是統一的,元順帝依然以大元皇帝的名義向四大汗國發號施令,而當時的明朝正麵臨一個戶口減半,民生凋敝的爛攤子,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君王都會首先采取防禦的政策,即先鞏固住收複的河山,防止北元勢力的卷土重來,集中時間來恢複生產,發展經濟。朱元璋的這一做法還是正確的。與此同時,朱元璋也采取了一係列的進攻措施,頻繁的向漠北進攻,雙方互有勝負,明朝在初期量力而行所進行的一係列軍事打擊,不但沒有拖延恢複經濟的步伐,反而是為北方地區爭取到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而北元帝國則在這個過程裏漸漸走向衰落,藍玉的捕魚兒海大捷可以說是徹底宣告了北元政權的覆滅,我們不應該忽視藍玉的這場戰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明朝對蒙古戰爭的一個轉折過程,如果說再此以前,明朝麵對的是一個統一的北元政權的話,那麼從此以後,九邊重鎮的對手就變成了鬆散的部落首領。從軍事意義上說,明朝在北部的軍事威脅,可以說是大大減輕了,即便有為何顯示敵軍抵抗侵入的清軍。蒙古又遭遇分裂,分成了大大小小幾個國家。其中有一個小國舉家來到大明,離著遼東很近,他們想並入大明朝,最先投靠大明。
以前想投靠滿清,可當時滿清實力很小,不被外人看好。最後朝廷加封一批蒙古人戰將。
祖大壽還特意選拔了幾位蒙古大將,吳巴什、亞昆就是二位出色非常出色的武將。亞昆為人實,叫幹什麼就幹什麼,無有半點怨言。而吳巴什有自己的鬼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