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清軍分兩麵包圍了錦州城,東麵大營為濟爾哈朗,南麵是多爾袞與多鐸。而阿濟格分守小淩河與女兒河之間。他們這樣的一個布局,即可防守錦州的南麵,也可抵擋明軍打鬆山派來的援軍。
清軍圍困錦州,使得大淩河一幕再次從演,祖大壽甭提多懊悔了。城內的糧食不足半年的,若在此期間大破不了清軍的包圍,那麼等待自己的將隻有兩條路;一條是活活餓死。第二,就是投降滿清。
祖大壽真就沒轍了馬上召開會議,問問其他將領有何意見。
這些個將官大都是白人,美念過多少書,你看看我,我在看看你,都是大眼瞪小眼,誰也沒有好的主意。關鍵是誰也不敢說,這關係到城裏幾萬軍兵百姓是性命,不可亂語。
祖大壽看到大家都裝聾作啞不吭聲可真急眼了,對大家說道:“眾將官我們平時吃香的喝辣的,沒短了花國家的錢,看你們一個個的吹五喝六的,不是東邊套過狼,要麼就是北麵打過虎,能耐大了去了。怎麼一到關鍵時刻都他娘的發蔫呢?是何道理?”
有一參將叫王寶亮,臉上有些發綠,拱拱手說道:“大帥所言極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末將提議還是及早請兵了。”
一句話典型夢中人,祖大壽大喜,於是給他一千人馬前去功南山。
清軍早就埋伏好了,在就挖下了各種陷阱,障礙物,擺下鹿鹿角鴉叉,一旦明軍攻城損失下的是
全是自己人。
王寶亮為了能夠打通錦州與外界的聯係,為了取得勝利,拚命與清軍同歸於盡,獻出了生命。
祖大壽在錦州南城上位這位好戰友觀敵,眼睜睜慢到王寶亮死於非命,心裏難過難過吧。
隻得帶人回到城裏是暫時休息。
南山丟失,胸中的苦悶讓自己無法壓抑生的煩躁,內心的憂愁使自己不能承受生命的打擊,這可是第二次了,前者大淩河就是一例子。
祖大壽不僅向前幾年前大淩河城失落情景。
那還是崇禎四年農曆七月,自己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沒修完時,皇太極大軍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圍自己隻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自己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回去。無奈之下,隻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始了對自己的勸降工作。但我祖某豈能才白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采。
皇太極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率軍出城相迎,欲前後夾攻,實現突圍,結果上了大當,被殺得大敗,損失十分慘重,祖大壽再也不敢出城應戰。
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
於是皇太極又親自寫信給祖大壽,他解釋說:“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當時的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沒有成功。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盡。
祖大壽想著想著傷心的眼淚落下,往事不堪回首,誰都會有寂寞的時候。那些曾經的回憶猶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複返,留下的隻有思念和憂傷。
人間事難遂人願,且看明月又有幾回圓,歲月的磨礪早已更換了曾經堅韌的容顏!奈何呀!奈何。
祖大壽正在著惆悵著呢,外麵有一人悄無聲息的進了內勤。
祖大壽是毫無覺,隻聽那人說道:“舅父大人還沒睡呢?”
祖大壽一見,原來是自己的親外甥吳三桂。
起身相攙道:“原來三桂啊,怎麼?這麼晚有何貴幹。”
吳三桂一笑:“舅父大人,今天所發生的一一切我都看清楚了,清軍拿咱們不識數,哄咱們玩呢!來日待我取一支人馬闖連營去外麵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