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大戰杏山(1 / 2)

吳三桂帶領一萬軍馬開赴錦州城,一路上自己的心情如同火燒,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到錦州城營救舅父大人。

大隊人馬很快過塔山、連山,前方就是杏山,有探子稟報,說清軍在杏山有埋伏,已經被我軍查明。

吳三桂心裏早就有所準備,知道鬆山與杏山的明軍已經撤退至寧遠,兩處駐守有清軍不足為怪。

那麼提到杏山簡單的解釋一下,筆者曾親自實地考察,了解了一下當時作戰的遺址。

杏山,西距葫蘆島35公裏,東距錦州20公裏,距離鬆山10公裏,位於102國道南側。

山不足百米高,在這一小片平原地帶,顯得突兀。明代在山上築一烽火台,稱杏山驛台,扼守在遼西走廊的咽喉處,與鬆山等拱衛著重鎮錦州。

墩台高約6米,直徑在4米左右,中間夯土,外砌石頭。現在隻剩底部一圈石頭,上部夯土,長著枯草。

明末,後金崛起,墩台烽火不息。

杏山上的古烽火台,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上有一城堡式古建築,我還為此親自考察,到了實地我當場斷定為,此建築就是古代戰爭期間或平時瞭望敵情時修築的。

我問了當地人,當地老鄉說那果真是“烽火台”,於是我決定攀上此山峰,到烽火台上去看看。山頂距平地約200多公尺,不算高吧!我經常攀登高山,故攀登此山自不在話下,如履平地,僅花了約20分鍾就上得山頂。隻見烽火台上有不少燕子在頂部築巢,見有人上去,旋即飛走,唧唧地驚叫著。

我盡力不驚動它們,圍著高約10米、直徑約5米的圓柱形烽火台走了一圈,山頂上極陡,僅一小塊空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滾下山去。為了留個紀念吧,我把木頭棍子插在於烽火台中部,然後自拍了一張照。

極目遠眺,隻見四周皆是平原,遠處有不少山丘,皆超不出該山峰。西南為山海關,東北為錦州,真若升起“狼煙”,則山海關守軍便可遠遠望見,再阻敵於關門之外,也還來得及。下得山來,隻見山下有一石碑,碑上有字為:杏山墩台,此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於此又拍一照,然後才回轉市區。

不過遺憾的是,錦州杏山那個烽火台已經殘破不堪,一看就知道政府對這種東西的保護程度了,杏山已經被采礦扒了一半了,留下了都是傷痕,無奈……

咱們書歸正文;吳三桂攻打杏山有著自己的主意,他知道這仗該怎麼去打。為了更有效的去除眼前這個‘障礙’,吳三桂命人把七門紅夷大炮推過來,這七門紅夷大炮是他特意在洪承疇那裏爭取過來的,目的就是對付杏山與鬆山和南山的清軍,有了這玩意什麼問題都不叫事兒!

此番明軍共帶來三十六門大炮,軍都是進口貨,不但可以布設在城頭防守用,還可以架上軲轆攻城占山用。

吳三桂在杏山呆了好幾年,對這裏的地勢地貌了如指掌,他來到高處對望杏山南麵的深處,發現有不少旌旗在晃動,確實是清軍的伏兵,不過嗎,吳三桂產生了質疑。既然清軍舍伏兵於此,應該采取隱蔽的辦法,而為何暴露自己,莫非是疑兵不成?

吳三桂打小讀過三國和兵書,知道什麼時候用疑兵,他斷言今日杏山清軍乃疑兵也。

管他伏兵也好,疑兵也罷,先炸死他奶奶個孫子滴。命人把大炮擺設在距離杏山一裏地處,成三十五度角射擊。

一聲令下,七門紅夷大炮依次開火,進口這批次的紅夷大炮炮身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仰角較高,彈道呈明顯拋物線,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約為一裏地左右。

七門大炮噴出七粒彈丸,轟隆隆的、震耳欲聾,腳下的大地一下被震得發抖,發射所產生的氣體散布大片,周圍被白煙籠罩。

瞬間設伏在杏山深處的旌旗被炸的粉粉碎,可奇怪的是並沒發現什麼清軍的屍體。

吳三桂聽報為之一驚,此中有詐,我們中計矣。

說個不好,隻聽得自己後麵牛角號齊鳴,鑼鼓震天,出現了清軍的騎兵,鋪天蓋地而來,也不知道來了多少人馬。

吳三桂一見不好,命令炮手壓低火炮角度平射敵軍,這就是紅夷大炮的弱點,不善於野戰,隻打了一波流的炮彈,清軍隨即分散。

這時太陽掛在天空正直晌午,火藥味t與煙霧尚未消散,埋伏在後麵山溝裏的清軍軍出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