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兩路分兵(1 / 2)

皇太極一行人等回到大營,馬上開始分兵派將。

“將士們,明軍是有備而來,帶領十幾萬大軍要與我軍爭鋒。我們的確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麵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紮中,我們要學會堅強。困難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

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而如今我等弱於明軍,按理應當逃之,可這附和我大清國個性嗎?答案是不符合。我們不但不逃,反之要頂上去,要以弱擊強,迎難而上。下麵我就要分兵派將,希望爾等同心同德力克強敵。”

有些人不愛聽,其中就有一位,正是侄子嶽托。

“陛下,依我看來,明軍不足道哉,乃是我們手下敗將。倒不如咱們跟明軍光明正大的拚上一場,憑咱們滿洲八旗完全可以踏平南蠻。”

皇太極一聽好懸沒氣樂了,看看這個侄子,心中想到:“看你那作死的樣子,不作死就不會死。”

對嶽托言道:“爾等的膽量朕早已知曉,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關寧一帶可供野戰拚殺的地方少之又少,從錦州至山海關就這一條官道,寬的地界不足十裏地,荒山野嶺布滿官道兩側,這樣不利於咱們騎兵,反而更適明軍的步兵施展。你們可知我良苦用心麼!前者你們失守南山,也知道這路明軍的戰鬥力不白給,夠咱們爺們兒喝一壺的。也許現在你們與朕在這裏說說笑笑,等打完這場大仗之後,能站在這裏的能有幾人。所以為了大家,為了先帝留下的這份基業,為了能夠問鼎中原,我們也不能跟明軍死磕。”

話雖然不多,可打動人心。做領導的不會這幾手安撫下屬,那麼日後還怎麼開展工作。

皇太極一番道理講完,在場的文官武將貝勒貝子們無不敬佩這位大清國皇帝,說的人們心悅誠服,發人深思,耐人回味,繞梁三日,佩服的無可無不可。

不過話又說回來,黃太快不愧是大清皇帝,確實有過人之處,雖然談不上高明的軍事家,但論打仗,風風雨雨半輩子了,經驗豐富。

皇太極拿起第一支令箭,對滿營將官說道:“偷襲明軍糧道絕非易事,關係我們的存亡,隻得成功不許失敗,不知何人願擔當此重任。”

話音未落,在一旁的阿濟格大吼一聲言道:“我主萬歲,小將願意擔當此任,這些年在錦州駐防多年,對這地理非常之熟悉,請這頭一令箭。”

皇太極一笑,認為著隻有他方可完成此重任。可沒等發令呢,在一旁又站起一位言道:“皇阿瑪且慢,兒臣願意走上一遭,不用麻煩老叔。”

豪格乃是皇太極的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這次隨父親一起前來錦州。

豪格不簡單,號稱滿洲第一力士,據說他一到冬天就獨自前往深山老林去掏熊窩。東北黑熊都在冬眠,睡的蒙燈轉向的被豪格拽出來一頓胖揍,熊瞎子還沒弄明白的就死在豪格的手下。

有人說豪格太殘忍了,不過我解釋一下。

從豪格的一生看,無論是他在外征伐,還是為人處世,從沒有為人殘暴或性情暴虐的記錄,殺害野生動物也是為了練功罷了。

不僅如此,在眾多貝勒貝子當中,豪格武藝出眾,比什麼嶽脫、濟度、勒度、碩托等人要厲害,備受大家關注。

不過,從豪格自身分析,當他自稱“德小福薄”時,確實也有難以啟齒的隱憂。

為何豪格要與阿濟格搶頭功,這裏有他的小九九。他自認自己是皇上的長子,按照漢人的繼承規矩;立長,君主死後第一個繼承的是他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所謂的長子。

立嫡,就是正妻,若無長子,則立的是正妻的第一的孩子,剛好這個孩子還是君主的第一個孩子的話,就是嫡長子,無後的話就是兄終弟及。

立賢,就是君主無後無弟,則在所謂宗族裏推薦出或者由大臣們舉薦出一名賢者來繼承。

自己論三方麵除了是長子之外都不占優勢,怎麼辦呢,就得在陣前多立功。

今天就是好機會,滿朝文武幾乎全在前線,這時候必須顯山露水,頭功非我爭不可,不能落到旁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