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皇太極之亡(1 / 2)

皇太極共有後妃八人(不含庶妃),其中5人係蒙古人,占了多一半,這就是皇太極“撫綏蒙古,進攻明朝”國策的政治需要。但皇太極最寵愛的三位後妃(皇後、莊妃和宸妃)又都是蒙古人中的一家人,這已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皇太極對宸妃海蘭珠的寵愛更可以說是達到了癡心癡情的地步。

的確,海蘭珠是一位知書識禮、賢惠端莊而又十分秀美的姑娘,

雖然她要比莊妃大幾歲,可論模樣還是搔首弄姿都要超過任何女人,這才是吸引皇太極的最終原因。

鬆錦鏖戰期間皇太極在前敵指揮戰鬥,而在盛京(沈陽)宸妃已經病入膏肓,由於自己兒子早年夭折,對宸妃打擊頗大,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能不心疼嗎!這才每日以淚洗麵,最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飯量大減,形同骷髏,臥倒在床上奄奄一息。

對於她來說現在最想看的人就是皇太極,飄零的憂傷依舊揮不去昨日的哀愁,纏繞心底的思緒。希望皇上能夠馬上趕回來照顧自己,哪怕是一刻能見上最後0一麵。

有人就快馬加鞭去錦州告知皇太極,皇太極這時已經正踏上回家的路上。當聽說自己最心愛的人就要死去能不著急嗎!自己一個人換上‘飛馬’僅用一天便回到盛京。

可皇太極尚未入城即傳來宸妃殯天的噩耗,年僅33歲。皇太極聞聽報喪,如同天打五雷轟,腳底下踩著棉花十步一跌倒,五步一下腰,跌跌撞撞步入後宮。

進入後宮他一眼就看到宸妃躺在冰涼的床上,一個飛撲來在愛妃的遺體前聲淚俱下,悲痛欲絕。

皇太極痛苦的言道:“”如果,在身邊的最後真的不是你。如果經曆了那麼多坎坷輾轉後,最終還是要分開。如果故事到最後,是我們的身邊都有了別的人。如果回憶,諾言和曾經相愛的決心都在現實麵前變得渺小,不堪一擊。不管以後如何,不管結局如何。現在的我還是願意執著的去愛。------我們一起等我們的最後,最後的最後。”

可是是到現在說什麼都白扯白了,人死了,活人還得好好活著。

可是皇太極就是個大情種,為了祭奠對愛人的追思,他為了宸妃之死日夜哭泣,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幾次哭暈過去。

皇太極與宸妃情深意篤,宸妃之死,對皇太極精神打擊極大,於是“飲食頓減,聖躬違和”甚至“言語無緒”,以致害了一場大病,自此後再沒有重返鬆錦戰場,從而也結束了他40餘年的戎馬生涯。

引用一句趙本山大叔的話,我這輩子就指著這個笑話活著。是啊,皇太極就指著宸妃活著呢。

此後,皇太極親自主持舉行宸妃的葬禮,在太宗的堅持下,喪殮儀式從厚舉行。宸妃的殯所設在盛京城地載門外五裏,皇太極頻繁地率眾王及後宮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親自在靈前奠酒,回到宮中,皇太極堅持不入宮,而在臨時的禦幄中居住,以表示對宸妃的哀悼和懷念。在頻繁舉行的祭祀中,皇太極長時間沉浸在痛失愛妃的悲痛之中,每次祭祀必“慟哭莫酒”,很長的時間裏茶飯不思,甚至幾次昏迷過去。

後來皇太極將宸妃葬於盛京城北十裏的蒲河邊上,皇太極每次巡獵途中都要到墓地祭祀。追封宸妃為“敏惠恭和元妃”,舉行了隆重的追封禮。這是清代妃子諡號中字數最多的。宸妃之喪被視為國喪,皇太極特下詔。

在此後的歲月裏,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次次儀典隆重肅穆的祭禮,都飽含著無限的悲思;篇篇文詞典雅莊重的祭文,都表達著無盡的哀意。甚至在當年歲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時,皇太極也與皇後率百官及其夫人們前去祭奠海蘭珠,讓愛妃去世後還盡享哀榮;當次年正月元旦大賀之際,他竟傳諭“以敏惠恭和元妃喪,免朝賀,停止筵宴樂舞”,因愛妃之逝而停辦了朝中重大典禮。群臣們見皇帝平日在宮中時常睹物思人,每當想起海蘭珠即傷心落淚,就多次陪他出京射獵消遣。但海蘭珠就安葬在盛京地載門外五裏之處,皇太極幾乎每次射獵時,都要有意無意地經過她的墓地。眼見心中的愛妃已撒手人寰、屍埋墳塚、不能複生,皇太極每次都要悲痛欲絕、淚如雨下地哭祭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