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勢已去(二)(1 / 2)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農民軍已占領臨宣府城,正向京師逼近。宣府距京師五六百裏,指日可達。告急文書傳來,舉朝驚慌。崇禎召集文武大臣、科、道各官,問“戰守之策”。諸臣默默無語。崇禎歎了口氣,憤憤地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說完,拂袖而起,恨恨地離座而去。

隨著形勢的急速惡化,京城內人心惶惶,謠言四起。有一起謠言,說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廷臣不勝驚懼,崇禎急忙詢問吳襄,核實此事。吳襄很肯定地說:“三桂忠孝,必不至此。”經此解釋,崇禎和廷臣才放下心來。

這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快逼近京城。

崇禎問吳襄對要求關寧鐵騎勤王的看法。

“祖宗之地,不可棄。”

崇禎安慰說這是自己的想法,與他父子無關,同時追問:你覺得令郎可以退敵嗎?

吳襄放肆地吹噓如果李闖敢來犯,臣子三桂定能將其生擒活捉,同時解釋說過去左良玉和孫傳廷之敗概由兵數上的不見優勢,這對於遼東兵不是問題。

那麼,卿父子有多少兵?

吳襄猛然驚醒到崇禎的用意,立時不敢再吹下去,乃伏地認錯說:名冊八萬,實則三萬,餘數概為空餉。

崇禎追問:三萬人戰力怎樣?

吳襄進一步退縮:三萬人也並非都是戰士,真正能上陣搏殺的,隻有三千人。

崇禎質問:三千人如何搏殺百萬眾?

吳襄詭稱:這三千人非普通之眾,平日都是臣與三桂以細酒肥羊紈羅綢綾養出來的,所以都是一當百的死士。

崇禎問,那麼要調動的話,餉銀多少?

吳襄答:百萬!

崇禎驚問原由,吳襄鎮定作答:此三千兵在外皆有地產,是否需要補償?目前屢有欠薪,是否需要補償?家屬十數萬,是否需要遷入內地?放棄寧遠,關外百姓數百萬是否該遷入關內?

崇禎不得不承認自己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了。

朝廷眾臣依然在爭論該不該放棄關外調寧遠鐵騎入京,內閣始終拖延遲滯,兩次封駁皇帝的調兵聖旨,直到三月四日,崇禎才終於經內閣通過下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進京勤王。關外的吳三桂父子日行數十裏,十六日才入山海關,等到二十日到達豐潤時,北京已經陷落了。

吳三桂比起他的父親來倒是有著武人的忠義,在留京的吳襄迅速投靠農民軍後,吳三桂對父親的勸降信答複說:你本該與賊拚命,差一些也該自殺報國,使我有戴孝號哭為你報仇的動力,現在你選擇投降,那麼,即便將來賊人把你綁在大鍋旁來勸誘我,我也不會顧及了。

巧嘴的吳襄真的在吳三桂借得清兵攻到北京時被李自成綁在了城樓上作為要挾的籌碼,吳三桂抽箭射殺看守士卒,暴怒的李自成下令殺死吳襄及其家屬三十餘口。

老狐狸吳襄倒是在那個短暫時刻為兒子贏得了短暫英名

滿清的順治帝曾經在祭掃崇禎墓(思陵)時失聲痛哭說:

“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諳熟明亡始末的順治自有他的苦衷,但也是代替崇禎道出了內衷。

這都是後話咱們暫且不提。

六日,崇禎下令棄寧遠,征召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入京“勤王”。《流寇誌》,卷9,152頁,參見《明史紀事本末》,卷97,1379頁。崇禎發出征召全國兵馬“勤王”,卻幾乎無人響應。劉澤清謊報墜馬,腳受傷,借故不奉詔。吳三桂、王永吉等離北京遠,何時發兵,尚不得而知。隻有唐通部離北京近,率八千人馬先到北京。這真是杯水車薪,怎能救得了明朝的危亡!況且唐通其人“口辯無勇略”,也是無濟於事的。《明史·曹變蛟傳》,卷272,6981頁。崇禎視之如救星,當即給予重賞,封“定西伯”。唐通慷慨激昂,表示不辱君命。不料他與監軍太監杜之秩率部赴居庸關防堵農民軍時,投降了李自成,居庸關不守而破。此關是北京的門戶,農民軍一無阻擋地直趨北京。

杜之享已經在北京城周邊地區開始布防,比如在懷柔、密雲、豐台、房山等地四郊多營壘。

高起潛帶著聖旨來到居庸關,此乃北京最後一道防線。

“聖旨下,接旨@!”

唐通等人跪地:“臣等接旨。”

高起潛聽宣讀。“詔曰:今據山西警報,李闖直抵故關,攻取真定。周遇吉退守寧武關。軍情緊急。特加封居庸關守將唐通為伯爵,協同杜之享嚴守寧武關。旨意讀罷,望詔謝恩!”

唐通等人高呼:“萬萬歲!”

高起潛說道:“請過聖命!”

杜之享、唐通接聖旨。

探子回報啟稟大人:寧武關失守,周遇吉力戰而死。總兵薑瓖獻了大同,監軍太監杜勳獻關投降。如今李闖殺奔居庸關來了!”

杜之享說道:“再探!再報。”

探子下。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