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發動攻擊(1 / 2)

京畿保衛戰中,關寧鐵騎的出現扭轉敗事。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苦練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清八旗軍正麵交鋒的不敗之神。我知道,明朝實行的是文官帶兵製度,故袁崇煥被作為軍事將領被推向了戰爭的前台。按說,他是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何以會當上軍隊指揮官?好在袁崇煥竟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關寧鐵騎在他手裏被錘煉成了一支英勇驍戰、每戰必勝的精銳之師。

說起關寧鐵騎的創立,是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過去凡有遼東戰事,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征調部隊增援。除了少數特別精銳的部隊外,這些客兵常常戰鬥力很弱。一是萬裏來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二是家不在此,打起仗難有保家衛國的意識;三是南方兵不適應於騎兵作戰。故袁崇煥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南(江南)兵脆弱”。在袁崇煥眼裏,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係、且多善騎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

可以說,關寧鐵騎從此威名遠揚。一直以來,在明軍裏流傳一個順口溜: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神話硬是讓袁崇煥打破了。寧遠大戰一萬殘兵鬥敗十三萬八旗鐵騎,許多人並不以為然,認為那是攻防戰,大多易守難攻。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裏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再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近十萬八旗軍,此戰雖有些勝的僥幸,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袁崇煥調令一聲,五千精裝關寧鐵騎以列隊形式出現在操場。

統一眼色戰馬,並且還掛著細甲,每一名武士身著鐵甲,手裏一杆三眼大銃。

我很興奮,離近點發現三眼火銃的木柄特別直亮堂,沒有以前陰霾之色。

“袁大人,此三眼銃的木柄怎麼與眾不同。”

“駙馬好眼力,您要不問我倒要告知。此木柄乃呂宋特產水渠木,該木堅韌無比,不怕曬不開裂,外麵裹上一層油布起到保護作用,韃子的牛角彎刀砍到杆上幾乎白費。”

袁崇煥說的話提醒我,我想起來關於關寧鐵騎與八旗軍的差異。

關寧鐵騎論單兵質量上是和八旗軍同一水平的,但是同樣數量的關寧鐵騎能夠戰勝八旗軍那是因為裝備的問題。八旗軍要麼是射箭,要麼是馬刀,關寧軍的三眼銃可以和手槍一樣連打三次,打完以後豎起來換一個握法就是標準的狼牙棒。長度超過馬刀,而且不像馬刀隻能單邊開刃。所以關寧鐵騎在同等數量上是超越八旗軍的。占據一掃一大片的理論。

這兩隻軍隊的戰鬥意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八旗軍作戰是為了搶掠明朝的財物和人口,所以每次出軍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享受和樂趣,而關寧軍不是為了報仇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這個對他們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再加上工資高,國仇家恨+工資外快,這樣的雙重“打擊”下可以保證關寧軍麵對五倍以下占據人數優勢的八旗軍仍然具有極高的勝利率。袁崇煥:卓越的戰術實施者。

我微微的一笑,“袁大人果然名不虛傳,能裝備如此精良的武器,想必是良苦用心。那就請將士們操練起來。”

袁崇煥把帥旗往空中一擺,五千精銳鐵騎催開戰馬操練起來。

人賽猛虎比蛟龍,練的那麼好看,真不愧是關寧鐵騎,有這樣一支隊伍可以橫掃環宇。

突然我想起一件事,袁崇煥公務真忙,哪有時間去操練人馬,肯定有高等軍教習操練,我必須得知道此人。

“袁大人,這隻軍隊是您一手操練的嗎?”

“回駙馬,我哪有閑功夫,我前些時識得一人,此人年輕有為,是個好苗子。”

我估計到了是誰,不過假意吃驚,“那快把此人請出,叫本宮一見。”

不多時來一位年輕小將,也就二十出頭年紀,少年一表堂堂,八麵威風,堪稱世間稀有。

“三桂啊,快參見駙馬千歲。”

少年聽罷撩鎧甲跪在我近前“不知駙馬千歲到此,受小的一拜。”

怎麼樣,絕對是吳三桂,遼東無一人能夠訓練出如此隊伍。

“不必客氣,快快請起。”

原來年輕時期的吳三桂如此俊茂,不像影視劇裏那老年吳三桂。

“袁大人,我有個想法不知當講否。”

“駙馬爺還客氣,盡管將來。”

“本宮有意把你遼東人馬從新劃分,我一直想轉換機製,把舊部隊從新編製,先拿你遼東做個試點如何。”

“願意接受編製,不瞞您說,元素早就對著舊製不滿,人浮於事,職能重疊。”

“很好,我準備把遼東軍統一劃分一個集團軍。由你元素擔當集團軍司令。集團軍下屬三個作戰統領,每一統領各三萬軍馬,元素親統一個警衛部隊和一支機動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