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腦供血不足(1 / 3)

第二章 腦供血不足

表現為以下一個或多個症狀:短期記憶喪失、眩暈、頭痛、耳鳴、抑鬱、視物模糊、超聲波檢查顯示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

腦供血不足即供給大腦的血液減少。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在發達國家極為普遍,老年人患腦供血不足也是極為平常的現象。在大多數病例中,發生病變的動脈都是頸動脈。位於頸兩側與頸靜脈平行的一對頸動脈是向大腦供血的主要動脈。

通常問題都是出在頸動脈分叉點上,即頸動脈通向內部分支(向大腦供血)和外部分支(向臉和頭皮供血)的分叉點。這個分叉點類似於有兩條支流的小溪。象小溪一樣,分叉點處堆積了瓦礫和沉積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當90%的動脈被阻塞時,才會有明顯的症狀發生。這與心膠痛的情況類似。

腦供血不足表現出的這些症狀是由於向大腦供給的血液和氧氣不足導致的。如果供給嚴重不足會導致中風。中風的正式定義是:由於缺氧,神經細胞至少在24小時內喪失功能。有些中風的程度比較輕微,有些中風可能導致癱瘓、昏迷或無法說話,這取決於腦受損傷的部位。程度輕微一些的“小中風”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能導致腦神經1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喪失功能,但不會超過24小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能引發腦血管供血不足的短暫症狀: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神誌不清等。

診斷病情

如果出現腦供血不足的跡象或症狀應該立即去醫院看病。過去均采用血管造影術等有創傷性的技術測定大腦供血量。這種檢查與心血管造影術(參見“心絞痛”一章)類似,均有相對大的副作用,會引起大約4%的檢查對象中風。現代測定腦供血量的方法包括使用超聲波技術。這些技術能通過聲波確定血流速和阻塞的程度。還有其他的一些技術也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治療方麵應考慮的因素

在“心髒和心血管健康”一章中提出的治療方法對腦供血不足也適用,因為兩者最主要的目的均是促進血液流動。另外,要注意其它潛在的因素,例如高膽固醇、高血壓等,這也是極其重要的。下麵我們將討論的兩種自然藥物經臨床試驗證明對治療腦供血不足有效。這兩種藥為:主動脈葡糖胺聚糖(又稱粘多糖)和銀杏萃取物。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在討論如何用這兩種藥物改善腦供血不足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有爭議的外科手術,即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也就是常建議病人做的治療腦供血不足的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包括切除頸動脈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手術,因為約有6~10%的病人由於在手術中中風而致死或神經受到嚴重損傷。總體說來,7~11%的病人可能在手術中或手術結束1個月內死亡。大多數死亡都是可避免的。

由於冠狀動脈旁路的存在,大多數病人沒有必要做頸動脈內膜切除術。198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刊登了一個由全國知名專家組成的專門小組對是否該做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所作的調查及結論。在隨機抽查的1302個享受老年保健醫療的患者中發現,隻有35%的患者手術原因合理,約有9.8%的患者在手術結束一個月內死於中風或神經受到嚴重損傷。

經血管圖影測定不到70%血管受阻的病人沒有必要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由於冠狀動脈旁路的存在,大多數選擇不實施手術的病人比實施了的病人活得時間更長。甚至對於阻塞程度大於70%的患者來說,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療效也不甚明顯,更何況手術還有危險。因此,調查的結論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幾乎沒什麼效果。盡管大多數手術的效果都不好,在美國每年仍有約10萬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按每例手術需25000美元計算,每年總耗資25億美元。

如果出現腦嚴重缺血的症狀,其中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頻繁或中風,同時頸動脈阻塞嚴重(大於70%),這時也許應該實施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然而在確定實施該手術前,患者應該谘詢一下有經驗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專家(討論EDTA的情況,見“心絞痛”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