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1
慢性腎炎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慢性腎炎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是一組病因不同,病理變化多樣的慢性腎小球疾病。臨床特點為病程長,病情逐漸發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於患病2~3年或20~30年後,終將出現腎功能衰竭。
(二)病因病理
1.病因病因不清,其發病是一個自身免疫反應過程。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機體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複侵襲;機體又不能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以清除致病物質(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續存留機體內,並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腎組織,產生慢性炎症過程。此外,非免疫介導的腎髒損害在慢性腎炎的發生與發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健存腎單位代償性血清灌注壓增高,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可引致腎小球硬化。疾病過程中的高血壓,長期存在,可導致腎小動脈狹窄,閉塞,加速腎小球硬化。
2.病理慢性腎炎的病理改變是兩腎彌漫性腎小球病變。由於慢性炎症過程,腎小球毛細血管逐漸破壞,纖維組織增生;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形成無結構的玻璃樣小團。由於腎小球血流受阻,相應腎小管萎縮,纖維化,間質纖維組織增生,淋巴細胞浸潤。病變較輕的腎單位發生代償性肥大;在硬化的腎小球間有時可見肥大的腎小球。隨著病變逐漸發展,最終導致腎組織嚴重毀壞,形成終末期固縮腎。
(三)臨床表現
1.前驅症狀患者並無急性腎炎或鏈球菌感染史,難於確定病因。
2.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開始無明顯症狀,僅於查體時發現蛋白尿或血壓高。多數患者於起病後即有乏力、頭痛、浮腫、血壓高、貧血等臨床症候,少數患者起病急、浮腫明顯、尿中出現大量蛋白,也有始終無症狀直至出現嘔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現方就診。
3.高血壓有不同程度高血壓,多為輕、中度,持續存在。
4.尿的改變是慢性腎炎必有的症狀,尿量多數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數可出現少尿,常伴有浮腫;腎小管功能損害較明顯者,尿量增多,並伴有夜尿多,浮腫不明顯,甚至出現脫水征象。
5.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可有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疲乏、失眠等,這與高血壓貧血、某些代謝及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有關。
6.貧血與腎髒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致紅細胞的分化、成熟、釋放減少有關。
7.其他常因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而出現心功能不全,尿中長期蛋白丟失,引起低蛋白血症。有些患者以浮腫,或高血壓,或反複發作為其突出表現,臨床上習慣將慢性腎炎分為普通型、高血壓型及急性發作型。但這三型不是絕然分開,常有重疊和轉化。
(四)檢查
1.尿常規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尿蛋白微量-+++不等。尿中常有紅細胞及管型(顆粒管型、透明管型)。急性發作期有明顯血尿或肉眼血尿。
2.血液檢查常有輕、中度貧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電解質無明顯異常。
3.腎功能檢查腎小球濾過率、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
(五)診斷
慢性腎小球腎炎診斷標準:
1.起病緩慢,病情遷延,時輕時重,腎功能逐步減退,後期可出現貧血、視網膜病變及尿毒症。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腫及高血壓等表現,輕重不一。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誘發急性發作,出現類似急性腎炎的表現。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動緩解期。
4.根據臨床表現可進一步區分為:
(1)普通型:有腎炎的各種症狀,但無突出表現。
(2)高血壓型:除一般腎炎症狀外,還有高血壓的突出表現。
(3)急性發作型:在慢性過程中出現急性腎炎綜合征表現。
凡具有上述臨床表現,持續1年以上者,均應考慮本病。腎穿刺活組織檢查不僅有助於確診,而且能估計預後指導治療。
(六)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慢性腎炎的方法,原則上是對症治療,包括休息,少量吃鹽,適當限製蛋白質食物,利尿減輕水腫;降低高血壓,預防治療心力衰竭等,不使用有腎毒性的藥物。適當使用營養保護腎髒的藥物。利尿,降低高血壓,預防心、腦並發症,是治療的重點。
1.一般治療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信心,防止感染,加強休息,避免強體力活動,但要做適當有益活動。
2.水腫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者,要限製鈉的攝入量,適當控製飲水量,對有大量蛋白尿,患者應提高蛋白質攝入量。腎功能不全者,則應給予優質蛋白質,每日40g左右。除高脂血症者外,脂肪不限,應給足夠維生素。
3.利尿劑的應用輕度浮腫不必給利尿劑,中度以上浮腫者可按病情選用,可單獨或聯合應用,劑量宜由小到大,逐漸消腫以防止電解質紊亂。
4.降血壓可視病情適當給予降壓藥物。
5.抗凝療法及抗氧化劑的應用研究顯示,這類藥物有良好的穩定腎功能、減輕腎髒病理損傷的作用。
6.中醫中藥治療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活血化淤類中藥。
7.聯合療法慢性腎炎使用單一藥物治療,療效常不滿意,聯合療法采用抗凝藥物、抗氧化劑、中藥及對症施治,可提高療效。
(七)預後
慢性腎炎患者的自然病程變化很大,部分病人的病情比較穩定,經5~6年,甚至20~30年,才發展到腎功能不全期,少數病人可自行緩解。另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因持續發展或反複發作,致使2~3年內即發展到腎功能衰竭。一般慢性腎炎持續性高血壓及持續性腎功能減退者預後較差。總之,慢性腎炎是具有進行性傾向的腎小球疾病,預後比較差。腎活檢的病理學分型對預後的判斷比較可靠。
(八)預防
1.注意休息,避免過於勞累。防止受涼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2.有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齲齒時應及時診治。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感染。這些都是可能導致本病複發或活動的誘因。
3.浮腫明顯、大量蛋白尿而腎功能正常者可適量補充蛋白質飲食。無水腫及低蛋白血症時,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限製在每公斤體重0.6克(每瓶牛奶約含6克蛋白質,每隻蛋約含6克蛋白質,每50克米飯約含4克植物蛋白質)。
4.有水腫、高血壓和心功能不全者,應進低鹽飲食,每天攝鹽量應少於5克。
5.避免服用腎毒性或易誘發腎功能損傷的藥物,如慶大黴素、磺胺藥及非固醇類消炎藥,含非那西丁一類的解熱鎮痛藥等。
6.經常檢查尿液,如尿中紅細胞每高倍視野超過10個,要臥床休息。
7.對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鈣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應及時給予適當治療,防止加重腎髒損害。
二、點穴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水分、關元、水道、中極、腎俞、膀胱俞、列缺、合穀、委陽、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
2.定位
水分——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
關元——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水道——下腹部,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中極——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4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
膀胱俞——腰部,第2骶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
列缺——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處。
合穀——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緣。
委陽——胭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二)自我按摩法
1.摩腹以關元穴為中心,在下腹部作摩腹動作,操作5分鍾。
2.點穴點按前述諸穴,以酸脹為度,每穴1分鍾。
3.擦腎俞雙手背伸,擦雙側腎俞穴,以局部透熱為度。
前列腺增生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患者常見的一種疾病,是隨著性腺的發育,前列腺組織受雄激素刺激增生肥大。50歲的男性30%以上有前列腺增生,60歲以後才出現臨床症狀,增大的前列腺組織,壓迫尿道,使前列腺尿道部變細變長,引起排尿不暢,排尿困難。早期出現排尿無力,尿線變細,夜尿增多,排尿淋漓不盡,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尿瀦留,甚至腎積水,嚴重者出現尿毒症。
(二)病因病機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現多認為前列腺增生與體內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平衡失調關係密切。睾丸酮是男性主要雄激素,在酶的作用下,變為雙氫睾丸酮,雙氫睾丸酮是雄激素刺激前列腺增生的活性激素。雌激素對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影響。
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狀與以下3方麵的變化有關:
1.逼尿肌的病變梗阻發生以後,膀胱逼尿肌發生顯著變化,逼尿肌內的神經末梢減少,膀胱體積增大,但肌肉的收縮強度相對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