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雜項收藏的常識 2(1 / 3)

第一章雜項收藏的常識 2

第二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古玩,關鍵是個“玩”字。“玩”在古玩行裏頭不僅有“玩賞”、“玩味”的意思,還有經營的意思,裏麵包含了商業因素。

古玩收藏,不是有了錢就一定能玩好的。心理上的因素,甚至會直接決定收藏或者投資的成敗。商品貿易,有時候玩的就是博弈,鬥的就是心理。古玩行也是如此。一個什麼都不太懂的“菜鳥”,懷裏揣著大把的錢還不行,還得多揣個心眼兒,這個心眼兒不僅是機靈,更多的是冷靜和平和。外行人搞收藏的心理衝動有幾種:第一個是喜歡;第二個是懷舊,收藏的基本上都是祖傳家藏的東西;第三個是學習,在把玩古玩的過程中去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鍛煉自己的眼力;第四個是增值。因此,在衝動之餘,門外漢有必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心態一]喜歡是基礎

搞收藏的心理基礎是喜歡,也就是我們說的興趣。興趣是學爿的老師,是決定一個收藏者是否有所成就的關鍵因素。喜歡什麼就玩什麼,喜歡竹木牙角就收藏、鑽研竹木牙角,喜歡鼻煙壺就收藏、鑽研鼻煙壺,要從收藏中找到享受,找到樂子,玩的是一種擁有感。興趣可讓收藏者通過對藏品的摩挲把玩、遠觀近賞,從中看到文化和藝術,從中看到美,提升自己的修養。最後,興趣也可以是一種投資後帶來高回報的得意。

沒有興趣的收藏不是收藏,興趣讓收藏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心態二]冷靜不會迷失自己

古玩這一行,有很多誘惑,夢想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但是事實上,古玩更利於中長線投資,短線暴利極為難得。所以,剛入門的收藏者不要—開始就打定主意馬上順手撈一把,一見到貌似珍罕的東西,就頭腦一熱,不顧一切地往前衝,而是要冷靜再冷靜。拿到一件東西,要認真地看,不要認為對方出價低,就認為“撿漏”了,殊不知,你認為占了便宜的時候,那些販子們正在竊笑你呢!對於一個想投資古玩的人來說,如果自己剛入行,基本上還是外行,就需要特別小心,因為古玩行基本上“拒絕”外行投資。有不少資本雄厚的人,看著古玩有利可圖,一時衝動,最終輸得一千二淨。“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在古玩行裏永遠是真理。

古玩行裏真假混雜,收藏者經常吃虧,當然偶爾也能“撿漏”,要麼讓你開心得心肝亂顫,要麼讓你窩心得尋死覓活,悲歡通常都在轉瞬之間。

在古玩行裏,新手很少能“撿漏”,“老蟲子”也會經常“打眼”。有圈內人士說,古玩,玩兒的就是心跳。如果這市場裏賣的東西件件都是真品,即便是剛入門的“菜鳥”都能一抓—個寶,那就不叫淘寶了。所以,在玩之前,“菜鳥”首先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然,要做到冷靜得出奇,寵辱不驚,一般剛入行者怎麼也得修煉一段時間。

[心態三]平和的心態很重要

熱情和冷靜都代表著一個極端,還不是最合適的收藏心態。最好的收藏心態是平和。收藏圈子裏的很多人都比較急功近利,因為這種不好的心態而上當“吃藥”的大有人在。經常有剛入行的人拿著自己的藏品在全國各地鑒定古玩時,作者總是被大批的熱情收藏者所包圍。說,這是某某國寶,或者是孤品、絕品,認為自己要發大財了。真正懂行的人一聽,先不看貨色,第一感覺就是這人上當了。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太急功近利了。真正的重器國寶數量非常稀少,所以才珍貴,平常人是見不至而且也是不懂得欣賞和識別的。誰要是說自己撿到國寶,八成是被人做局蒙了。如今,有不少商販造假販假,從中大把撈錢,就是看準了不少收藏者的這種心理。古玩行裏,“撿漏”的機會永遠屬於眼力高的人,要不你撿到的東西也得被人撿了去。

收到一件不錯的藏品,撿到“漏”了,不必喜不自勝,且去感謝和藏品的緣分;“打眼”了,厚厚的一疊鈔票打了水漂,也不必痛徹心腑,就當是買了一段寶貴經曆。

第三手不懂不能瞎摻和

搞收藏,知識儲備是必需的,收藏者要打好基本功。不管收藏哪一項,不管大收藏還是小收藏,收藏者都要具備一定的收藏知識,對於相關藏品的製作工藝、手法,都要有一定的認識,不能看著好就拿。如果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懂,那你在收藏過程中將無從下手。了解了這些藏品,收藏者從理論到實踐就會有—個印證。如果一個人搞收藏,先不去學習一些相關知識,硬想通過自己的琢磨就練出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低著頭走路,沒有方向感,也不知道該怎麼走,一味亂轉,最後可能還就撞在南牆上了。

[知識一]書本知識離不了

收藏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第一個是書本。“菜鳥”入行前或者入行之初,幾乎沒有實戰經驗,那麼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多學習書本知識。學習書本知識一是挑好的專業書,也即業內比較公認的經典書。比如《石渠寶笈》、《遵生八箋》等,都值得打算從事收藏的人去閱賣和研究。其次是大家(或者鑒賞家,或者收藏家)的著述。這些前輩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從兩個角度教收藏者怎樣搞收藏。但是,書本也要有針對性,盡可能專業化。比如,收藏古墨,就得看藏墨名家的著述;收藏竹木牙角,就肯定得看關於竹木牙角的專業書;收藏漆器的就一定得看《髹飾錄》……

專業書籍能夠在總體上介紹相關的鑒別知識,指明收藏方向,具有綱領性的作用。

[知識二]在實戰中進步

第二個是實戰。收藏者要在實戰中和藏品交流,和商家交流,和藏友交流,和前輩高手交流,從中不斷地學習收藏知識。書本知識很重要,但是不能生搬硬套。收藏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收藏者必須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對理論常加琢磨,使之互為補充,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再把總結的經驗運用到新的實踐當中去。如果能有機會接觸到很多真東西,千萬要把握住學習的大好機會,多上上手,動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對其裏裏外外、上上下下打量打量。如果有幸處在一個搞收藏的圈子裏,身邊有不少高人前輩,甚至還有文博專家,那就踏踏實實地做小學生,認認真真跟他們多學習。凡事多一雙耳朵一雙眼,合適的時候把嘴也加上,多問幾句,古玩知識就會得到迅速充實,鑒賞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收藏市場行規不可不知

古玩行是繼承傳統行規較多的一個圈子,從事古玩收藏,必須要懂這行的規矩。古玩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經營理念,因而很多規矩也就顯得比較特別。這些規矩有的反映了古玩行內的行業道德,有的是讓初級收藏者長教訓。“菜鳥”級別的收藏者要是想在這行裏頭混一混,就得對這些行規事先揣摩揣摩,不要等到真正吃虧的時候,隻會張口叫屈,還不明所以。

這些行規很多,有些可能還具有地域色彩,我們不能一一詳細道來,隻能將比較普遍的行規粗略地介紹給收藏愛好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蹲在牆邊的攤販和看貨的收藏者大都了解一定的收藏行規。

擺放雜亂的古玩地攤往往檔住了部分道路。

行規一古玩行裏不退貨

2005年2月份以來,古玩行內吵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就是湖北某地的“百鹿尊”事件。事情據說是這樣的,藏友劉某剛入行不久,就希望能從古玩市場中淘到兒件寶貝。一次,在異地的古玩市場裏,他相中了一家古玩店內的一個瓷擺件“百鹿尊”。當時店主說這是別人寄售在店內的物品,要價三萬多元,真要買的話需和貨主商議。後來貨主來了,稱該器是乾隆年問的老貨,價值很高。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雙方最終以28880元成交。將寶貝抱回家後,劉某越看越覺得該器成色較新,後找高人鑒定,被認為是贗品,價值僅在2000元上下。劉某驚訝之餘找到古玩店老板要求退貨。老板認為,自己隻是中間人,退貨應找貨主。結果劉先生一怒將店主告上了法庭,要求其雙倍賠償。該案立即在當地的古玩行內引起轟動。結果是,當地這個第一起文物贗品案以不了了之收場。其實,這個結果在行內人看來毫無懸念。

隨著仿製技術的不斷提高,在“難得買貨不受騙”的古玩行裏,是靠眼力吃飯的,吃貨還是不吃,決定權在於收藏者自己。古玩沒有一個標準的鑒定規則,想買就得靠自己的眼力和分析能力看貨,自己走眼了,不能賴賣家胡說,得認栽,準讓你當時覺得物有所值呢。再者說,古玩基本沒有價格行情標準,在交易過程中雙方都是經過各個方麵的綜合較量之後自願成交的。

由此,這個案例引出了古玩行的一大行規——不退貨。這行就是靠眼力吃飯的,如果說“吃藥”了要退貨,那“撿漏”了會不會再把賺到的返還給賣家呢?答案是肯定不會。所以說,這個行規也不是那麼霸道,還是有合理性的。當然,有時候也不是就沒有變通。比方說,買賣雙方互相很熟,東西誰也拿不準,在約定的前提下,是可以商量換貨的,但換貨的價值不能低於原金額。但收藏者都不願意采用這種方法,因為換貨的結果多是越換越差。如果關係比較好,買方實在想退,可以,但得打折有些地方的規矩是,貨款最多退還八成左右,剩下的錢算是交學費了;有的地方,買家甚至得出約三分之一的貨款作“學費”。但也有雙方互不相讓,爭執起來的,這時總會有內行人出麵說合,出個主意讓雙方點頭就算擺平。在能夠解決爭端的情況下,雙方一般不會太過張揚,畢竟誰要是老買或老賣假貨,就會被內行看不起。

對於手中的藏品,有些古玩商經常自己都說不清楚,所以經常有商家賣漏了後悔不迭的事情發生。買錯了不退貨,同樣,賣錯了也不退貨。反正是個漏兒,看是準撿了。如果賣錯了也要鬧起來,賣家也得交點“學費”才能放得平。有時候,賣家吃了啞巴虧,下不來台,就會借著別人的話,來個就坡下驢,模模糊糊地支應兩聲就算了結了。由此,很多古玩市場還進而默認了一個規則,就是三不包:不包退、不包換、不包賠。

行規二古玩行裏沒騙子

說了前麵這些,準備入行的收藏愛好者可能心裏就開始犯嘀咕了,這不是明擺著鼓勵行騙嗎?爾虞我詐的,是不是過於黑暗了點兒?這是兩碼事。在古玩行裏,沒有詐騙一說。

棕竹旋紋嵌玉魚戲詩盒

清中期高7厘米徑2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在古玩行內,買貨的是行家,不是行家不會輕易出手;賣貨的也是行家,不懂行他也沒法賣。有人說,在古玩行內混的都是人精。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凡是買賣古董的必定是行家,行家必須具備一定的鑒賞眼力。但是,對於古玩的真假、優劣又各持己見,很多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況且有些東西連古玩商自己也研究不透(這一點已經提到不少次了,事實確實如此,這不是幫古玩商說話)。所以古玩交易實際上是買賣雙方的全方位較量,有時古玩商賣漏了,有時收藏者買錯了,隻能各自總結經驗教訓,它與欺詐行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為什麼原先古玩行一般人都不敢涉足,就因為這一行難在對古玩的真假辨別上,這是外行人無法理解的古玩業特色。說白了,古玩行就是真假不保,全看個人道行深不深,買賣雙方雖然都會騙對方,玩手段,但卻都不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