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微笑的力量
笑就是勝利的表現,的確,笑可以說是一種優越感的表現。
運動場上的勝利者,常常麵帶笑容,這就是因為他這時陶醉在優越感裏。當我們觀賞滑稽故事或相聲時,也都會被引得哈哈在笑起來。
如果你能積極利用這種笑的效果,則可醫治因失敗而產生的悲觀和心理的緊張,甚至可將絕望感吹得無影無蹤。怪不得有許多人在怏怏不樂時,就會跑到遊樂場所去調劑一下情緒。同樣地,如果在憂鬱的時候,讀一讀身旁的漫畫,或幽默小說,心情也立刻會開朗起來,甚至幹輕十足。換句話說,利用外界的刺激,來引發自己大笑,便會使自己恢複優越感或自信心。
同樣地,不管想盡什麼辦法,都不易把憂鬱症消除殆盡。在這種情況之下,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先創造一個令人發笑的環境。
毛病點撥:不愉快的心情常會因閱讀幽默小說或漫畫,而在不知不覺中開朗起來,當然,鬥誌也跟著旺盛起來。
懊喪萬事俱灰
懊喪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等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
懊喪成習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懊喪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力,即使沒有什麼嚴重後果,他也決不饒恕自己。
容易懊喪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事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償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極端懊喪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她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事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拉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喪情緒。表現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懊喪,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懊喪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種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才能克服懊喪。
小公務在將軍後麵打了一個噴嚏,將軍若怪罪他,隻說明他人格卑劣。難道他自己一輩子就當人麵打噴嚏嗎?
開朗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隻要讓更具有意義的事占據你的腦際,你的心就會亮堂一點。
有的人害怕行為失誤給自己帶來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危險本身,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毛病點撥:你如果在最擔心害怕的時候,向自己大呼一聲:“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麼擔驚受怕了。
不要困住自己
充滿壓力的人就像牛鼻子被穿上繩子,牢固地係在木樁子上一樣。無論怎麼走,都是繞著木樁子在轉,走不出一條自己的路。
一位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父親,每天擔心他的孩子不愛讀書,不好好讀書。孩子一回家便馬上板起麵孔指責他,甚至連他每天說教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沒有鼓勵,沒有協助,更沒有誘導。看不出新的希望,新的前途和新的發展空間。他最後絕望了、疲憊了,親密無間的家庭氣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既然孩子不善於念書,那就引導他學一技之長吧!但這個父親執著於“念書才有前途”的觀念,看不出學一技之長也是實現幸福人生的途徑之一。如果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你作為家長又不支持他、鼓勵他學一技之長,這孩子不就走投無路了嗎?不必徒勞地為孩子的前途擔心。你所要做的隻是鼓勵他對自己負責。現在好好學一技之長,說不定有一天他又想回學校學習知識。那時候,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內心產生對知識的渴求,自然會對讀書有興趣。你現在非要強迫他升學念書,不但會使他產生對讀書的厭惡,親子之間的感情也遭到了破壞,讀書的機會就更少了。過度的執著使自己失去教育的原則性,扼殺孩子的自我發現之心,切斷他的自我實現的道路。過度執著,即心理奴隸就會讓人失去創意,失去清醒,它讓我們丟失正確的回應。而陷入困境。
有一位女士娘家有親人過世,婆婆一本正經地告訴她:“你們夫妻倆不能回娘家,喪宅有陰氣,對你們不利”。人們在聽到她說之前已經回家好幾次了,一切平安無事,自從聽了婆婆的話,丈夫開始禁止她回娘家。兩個人為這件事爭執了起來,鬧得一夜都沒有睡好。到了第二天早上,丈夫說:“你看,晦氣真的影響到我們家了。它讓我們吵,讓我們夫妻不和”。她沒有回答,也沒有再說什麼,隻是提醒自己,丈夫已經成了婆婆那句話的“心理奴隸”。她決定不說破,隻是偷偷地回娘家省親。事過一年後,她才告訴先生說:“人最怕迷信和過分執著,這會導致思想上的壓力。你當時把吵架的原因歸結在喪宅的晦氣上是不對的。”於是,她把一年前偷偷回家的事,婉轉地告訴了先生。“這一年來,我們不是和睦相處,一點氣也沒有嗎?”先生靜靜地聽完她的話,沉默片刻,接下去說:“太太!你說得對。在爭吵之後,我也進行深深地反省。其實那幾天,我也偷偷地探望了你的娘家呀!”
這對夫妻是從過分壓力中解脫出來,擺脫了心理奴隸的人。她說:“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生歸結為陽,把死歸結於陰,生死都是人生自然的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用慈悲之心迎生送死,從中看清生命,體驗人性的溫暖。我們要在生死之中生活得自由自在,不是執著在生死之中產生壓力和恐懼。”
毛病點撥:事實證明,隻有正確地對待壓力,將你的心放在科學的田野裏,使自己活得更自在。
狹路相逢勇者勝
沒有智慧不行,沒有勇氣也不行。誰也不敢說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氣;但缺少智慧的人,大約也沒有勇氣,或者其勇氣亦是不足取的。
怎樣是有勇氣?不為外麵威力所懾,視任何強大勢力若無物,擔荷若何艱巨工作而無所怯。譬如:軍閥問題,有的人激於義憤要打倒他;但同時更有許多人看成是無可奈何的局麵,隻有牽就他,隻有隨順而利用他,自覺我們無拳無勇的人,對他有什麼辦法呢?此即沒有勇氣。沒勇氣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麵,往往把既成的局麵看成是一不可改的。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真是一個有大勇的人。他以一個匹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國的統治。沒有瘋狂似的野心目膽,是不能作此想的。然而沒有智慧,則此想亦不能發生。他何以不為強大無比的清朝所懾服呢?他並非不知其強大,但同時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變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曉得是可以增長起來的。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觀察理解,則其勇氣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氣,心思乃益活潑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偉大高強處,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氣懾,則思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