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子常困惑地說:“我無法肯定讀什麼書,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興趣所在。”像此種看法,正是一個形成讀書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興趣,並不是讀書的原因。雖然,有人認為之所以讀書完全是出於興趣,但事實上是在讀書中得到了興趣後,才繼續讀書並維持興趣。
因此,你應了解,興趣並不是讀書的原因,也不是讀書的必然結果;它隻不過是讀書的一種副產品。
但是,並不是在讀書活動後,就會有興趣這個副產品。所以說興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例如:有一位美國華僑,對北京的水果一無所知,這時你問他:“您對北京的哪種水果最有興趣?”他將無從回答你的問題。
但是,當你請他吃過一些北京的水果之後,再問他同樣的問題,他可能就會有一個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所以我們說興趣產生在活動後,但是,活動後卻不一定會產生興趣。
學子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天天讀書,可卻還是缺乏讀書的興趣。雖然,興趣和樂趣是相連的,但總是先有興趣而後才有樂趣可言。
從工作或義務的觀點來看,沒有興趣仍可讀書,但如期望能有一定的讀書成就,就必須要有興趣和樂趣。
讀書興趣不可能在讀書活動外產生,但讀書活動也未必產生興趣,所以,如何培養讀書活動中的興趣和樂趣,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1確認讀書的目的
隻有認定了讀書目的,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明確的目的,容易評定自己的成績。在達到自己預期的成績時,興趣自然就會產生。
讀書的目的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又能分為若幹種不同的層次。如果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試,就可視為一種目的,但可以把讀書分為數個層次,把完成了的層次作為近程目的,還沒完成的層次作為遠程目的。
例如,為求證某項假設可視為一種目的,凡是與該假設有關的書麵資料,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凡是有助於人們求證的資料,都會使人產生興趣。為查尋某一資料,可把其視為一種目的,有目的的查尋,可以使人保持注意。
因此,無目的的讀書隻能用於讀消遣讀物,不能用於讀知識性的書。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你必須學會有目的地選擇知識,而不是被動地等候知識。
2讀自己能讀懂的書
讀書是一個讀者與作者進行思想溝通的過程。假如不了解所讀之書的內容,讀者與作者就無法進行思想溝通,再有價值的內容,也不會讓讀者產生興趣。
而且,書的難度要適中,太難的書讀者讀不懂就沒有興趣,太容易的書就會讓人有老生常談的感覺,引不起讀者的興趣。
也許有人會問,假如對某種書,隻能讀懂30%的內容怎麼辦?在這種情形下,你要讀一本能增長閱讀能力的書。
譬如說,教科書是英文本,這就在無形中構成了語文與英文知識上的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你應盡快讀懂一本同類性質的中文書。這樣就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基礎提高了,並相對的把原文書的難度減低了。
假如你能自由選擇參考書,那麼你開始時不必讀名著,應由簡易著作讀起,讓你的能力和書中的內容相配合,這樣讀書時就會有成就感,就會產生興趣。
興趣是維持繼續讀書的關鍵。例如,初學英文的人,想讀莎士比亞全集,就是好高騖遠,而且,這樣做對培養興趣和成就都是有害無益的。
3把你的讀書心得表現出來
讀書心得是一種滿足。表現出讀書心得將會對讀書時尋求心得的興趣有利。
有很多種表現讀書心得的方式。例如,參與大家的討論並表達自己的看法是一種方式;與人在信中談論學問是一種方式;在課堂上提出或回答問題是一種方式;在報刊雜誌上投稿發表作品是一種方式。
隻要能把讀書的心得表現出來,你就能從讀書中獲得以下的兩種益處:
其一,為了將心得表現出來,所以在讀書時會用心思考,能重新組織書中的資料,把它納入係統的記憶。
其二,心得表現是一種被社會認可,被人讚許的行為。在團體中的心得表現,會因別人的重視而提高自己的自尊,對以後的讀書興趣也會因之有所提高。
當然,培養讀書興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讀書興趣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般需要經過以下的三個階段。
(1)直觀興趣階段
(2)自覺興趣階段
(3)潛在興趣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此觀點。
在《論語·雍也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段記載的意思就是,對於讀書、做學問有了一定認識的人,還不如對讀書、做學問產生了濃厚興趣的人,產生了興趣的人,還不如把讀書、做學問當作一件樂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