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常思考創新 1(1 / 3)

第五章 常思考創新 1

方可出人頭地超人的思考力是想成大事之人應該必備的,當今社會,不認真思考,不要說大事,小事也難成。我們要想成就大事,想使自己的示來幸福而美麗,那你就得有超人之處。而這些超人之處也是思考與創新的產物,思考創新,應該是我們成大事的習慣之一。

向自己提問

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業,思考你自己,向自己問問題,隻有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事業的開創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所做過的,正在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問題,看一看哪些是需要彌補的不足之處,哪些是應該改正的錯誤之處,哪些是該向人請教的不明處……惟有如此,才會前進、成功。

向你自己或別人提出迷惑不解的問題,可能使你獲得豐厚的報酬。這種方式曾經導致了世界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個年輕的英國人在他家的農場裏度假休息,他仰臥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問題,這時,一隻蘋果落到了地上。

“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呢?他問他自己。地球會吸引蘋果嗎,蘋果會吸引地球嗎?它們會互相吸引嗎”這裏麵包含著什麼樣的原理呢?

這位年輕人就是牛頓。他用思考的力量,獲得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向自己提問發現了引力定律。現在的社會裏,也有這樣的例子。

自古蓋房子出售,都是先蓋好房,再出售,對此,霍英東反複問自己:“先出售,後建築”不行嗎?

正是由於霍英東這一頓悟,使他擺脫了束縛,邁上了由一介平民變為億萬富豪的傳奇般的創業之路。

霍英東是中國香港立信建築置業公司的創辦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個“奇特的發跡者”。“白手起家,短期發跡”,“無端發達”、“輕而易舉”、“一舉成功”等等,這些議論將霍英東的發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霍英東的發跡真的神秘嗎?不,他主要是運用了“先出售、後建築”的高招。

霍英東還有另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來發展自己的事業。朝鮮停戰以後,霍英東慧眼獨具,他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點,認準了房地產業大有可為。於是毅然傾其多年的積蓄,投資到房地產市場。1954年,他著手成立了立信建築置業公司。他每日忙於拆舊樓、建新樓,又買又賣,大展宏圖,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此翻開了人生嶄新的、決定性的一頁!”

如果說霍英東早年經營駁運業是他創業初期練兵的話,那麼他超人的經營理念則在經營房地產業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在他以前的房地產業,都是先花一筆錢購地建房,建成一座樓宇後再逐層出售,或按房收租。而他則“變了個戲法”,即預先把將要建築的樓宇分層出售,再用收上來的資金建築樓宇,來了一個先售後建。這一先一後的顛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資金辦了大事情。原來隻能興建一幢樓宇的資金,他可以用來建築幾幢新樓,甚至更多;同時,他又能有較雄厚的資金購置好地皮,采購失進的建築機械,從而提高建房質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更具競爭力的是他的樓宇位置比同行的更優越而價格卻比同行的更低廉。而且,有時他還采用分期付款的預售方式,使人人都能買得起。霍英東的戲法真是高招,他開創了大樓預售的先河。為了推廣先出售後建築的“戲法”,霍英高率先采用了小冊子及廣告等形式廣為宣傳。他說:“我們開展各種宣傳,以便更多的有餘錢的人來買。譬如來港定居或投資的華僑、僑眷、勞累了半生略有積蓄的職員、賭博暴發戶、做其他小生意脹滿荷包的商販,都可以來投資房產。誰不想自己有房住?隻有眾多的人關心它、了解它、參與它,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霍英東的廣告效果頗為不錯。立信建築置業公司在短短的幾年裏所營建、出售的高樓大夏就布滿了香港、九龍地區,打破了香港房地產買賣的紀錄。這個既不是建築工程師出身,又非房地產經營老手的水上“窮光蛋”,用不長的時間便成了赫赫有名的樓宇住宅建築大王、資產逾億萬的大富豪。現在,霍英東名下的公司有60餘家,大部分都經營房地產生意,或與房地產關係密切。由他擔任會長的香港地產建築商會,經營著香港70%的建築生意。

同時他對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充滿了信心與期望。正盡其所能地為祖國多做貢獻,著名的白天鵝賓館、中山溫泉賓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北京飯店貴賓樓、國家教育基金會等等,霍英東對祖國的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所給予的捐贈、投資、其數額之大,是前無古人的。

霍英東給自己提問,成就了成功創富的大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任何剛開始創業的我們,都要養成的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在下決心之前,一定要對自己多發問,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這可以讓人有一次機會,來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或回想自己為什麼或怎樣會有這種決定。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在處理難題的實際情況中往往會收到奇效。這有點像世界上某些最佳演員所養成的習慣一樣,雖然他們可能對所扮演的角色已經熟透了,但是在開幕之前,仍會迅速地把劇本或他們自己的那部分台詞過一遍。

一個很成功的推銷員曾這樣說:他的成功源於他頗為自豪的習慣,而他的習慣就是:勤於思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我甚至還想出一個秘訣來養成這個習慣。”他說,“去拜訪顧客之前,我一定要先靜下心,喝杯咖啡,擦擦皮鞋。這樣一來,在我真正踏入顧客辦公室之前,我有一個最後思索的機會——如何表現自己。所得到的效果好極了!除了能從容地應付對方所提的問題外,還使我推銷了很多的東西。”

所以我們說,無論所作決定重大與否,一定要在此之前給自己以思考的時間,多對自己發問。

我們隻有不斷地向自己提問,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僅發現問題,還要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隻有這樣的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在將來的發展中減少問題。

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

如果做一件事不經過思考就去做,那肯定是魯莽的,也是會撞牆的。除非你特別幸運。但幸運並不是時時光顧的,所以,最保險的辦法是三思而後行。但“思”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思考也有它的特點和方法。

思考習慣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及文藝批評家洛威爾曾經說過:“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愛因斯坦非常重視獨立思考,他說:“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所有問題用的是大腦的思維本領,而不是照搬書本。”

正確的思考方法不是天生就有,它需要後天的訓練和個人有意的培養。隻要努力,就會有所收獲。

下麵介紹幾種思考方法,僅供參考;

1.專注——“成功的第一要素”

思考,是一件需要聚精會神的事情,也就是“專注”。

《成功》雜誌慶祝創刊100周年時,編輯們節錄了一些早期雜誌中的優秀文章,其中有一篇關於愛迪生的訪談給讀者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篇訪談的作者奧多·瑞瑟在愛迪生的實驗室外安營紮塞了三周才獲得了訪問這位偉大發明家的機會。以下就是訪談的部分內容:

瑞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

愛迪生:“能夠將你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本領……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做了不少的事。假如你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你就能做整整16個小時的事。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肯定是一直在做一做一些事,惟一的問題是,他們能做很多很多事,而我隻能做一件。假如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上,你就會成功。”

由此可見,隻有能選準目標,並且專注於其上,才可能獲得成功。

1999年蓋茨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時談到他作為微軟公司的總裁,再也沒有編寫軟件的時間了。但是無論有多忙,他每周總會抽出一兩天去寧靜的地方呆一呆。為什麼呢?他說,麵對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競爭的IT市場,他作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費在煩瑣的小事上,他必須在專門的時間去思考,以作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而我們從近代史上也能找也這樣的例子來,曾國藩也有這一習慣。無論戰事多麼緊張,或政務多麼複雜,曾國藩每天都會擠出一個時辰在一間靜室裏靜坐,有時是為了平靜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有時候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從上麵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成大事者沒有專注的本領是不成的,因為專注就是集聚自身的力量、勇氣、智慧等去攻克某一方麵的難題,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專注就是把意識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欲望上的行為,並一直集中到找到辦法並付之實際行動為止。專注有兩個重點: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把握住現在。這也恰恰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2.思考合作的力量

現代社會中要成就大事,依靠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夠的,因此就十分需要“合作”。一群人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標,因而聯合在一起。現代社會已是一個專業化又高度複雜的社會,合作不單是一種精神,而是生存需要。但是,在生活中,有許多才華出眾的青年卻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他們不明白如果他們在一個組織或集體中和其他人合作會創造單個人無法創造奇跡。凡是與人合作或尋求與人合作的第一點就是讓對方覺得他自己很重要,因此就會十分自願,而且又充滿信心地表達出他自己需要尋求合作的願望。

當某一個重要職位出缺時,他會召集各個政黨的政治領袖,讓他們來推薦其心目中的合適人選。羅斯福說:“他們也許會提議一個很差勁的黨棍,就是那種需要‘照顧’的人,我就告訴他們,大眾也不會讚成”。

“然後他們又把另一個黨棍的名字提供給我,這一次是個老公務員,他隻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樹。我告訴他們,這個人無法達到大眾的期望,接著我又請求他們,看看他們是否能達到一個顯然很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