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產後肥胖症與瘦身誤區 1(1 / 3)

第一章產後肥胖症與瘦身誤區 1

什麼是肥胖

肥胖的含義是指人的體內脂肪積聚過多;當進食熱量多於消耗量,多餘的物質就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使體重增加。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稱為超重,超過20%稱為肥胖或肥胖病。肥胖已成為世界性的重要健康問題之一,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肥胖的臨床表現因不同病因有不同的臨床症候群,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我國肥胖的現狀如何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病——肥胖席卷整個歐美。近些年來也正在我國蔓延。1981年,國際有關組織調查證實,全世界18~79歲的人口中,男性大約有五千萬人、女性有六千萬人是體型臃腫的胖子,約占當年全世界人口總數的2.44%。近10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的肥胖人口急劇增加,肥胖人口占總人口的20%~50%的國家就有三十多個。根據1987年世界體重監察會調查的統計數字來看,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肥胖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5%~50%。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其肥胖人數的百分比分別為:原聯邦德國(50%)、墨西哥(44%)、瑞士(43%)、澳大利亞(40%)、奧地利(35%)、英國(32%)、希臘(30%)、瑞典(29%)、芬蘭(27%)、美國(25%)。肥胖人口的急劇增加,不但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極大關注,而且使醫學專家、人體學專家、營養學專家傷透了腦筋,所以肥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嚴重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廣大人民由於經濟狀況低下,食物供應不足,基本上不存在肥胖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農村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城鄉居民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飲食,膳食中肉類、禽蛋類、油脂與酒類的比重大量增加,這種飲食方式,必然導致攝取脂肪超量,純熱能食物過多,進而導致一些慢性病,特別是肥胖發病率的增加。1987年北京調查了3萬人,其肥胖發生率為10.47%,7~13歲為18.1%,1~6歲為11.8%,新生兒為5.6%。1991年上海市成人肥胖發病率為12.03%,兒童發病率為5.6%;天津市為9.6%。與肥胖密切相關的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種情況已引起國內有關醫療保健和科研部門的注意。然而,人們對肥胖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胖、瘦是一種自然現象,對人體健康無關緊要,應順其自然,其結果是肥胖者越來越多。作者對河北省石家莊市城鄉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1萬多人進行了調查,其肥胖發生率城市高於農村,女性高於男性,均明顯高於過去的統計數字,尤其是中年幹部男、女肥胖檢出率分別為43.8%和75.5%,明顯高於一般人群。肥胖在我國大有繼續增加的趨勢。肥胖現狀不容樂觀。

如何按年齡和性別對肥胖進行分類

一般來講,人的一生,容易發胖的時期是嬰幼兒期、青春期、結婚後、妊娠期和產後、中年期和更年期。

(1)嬰幼兒肥胖嬰幼兒肥胖比較常見,其高發年齡為1歲和5歲。大約有1/3的肥胖兒會發展為成年期肥胖,潛伏著伴發其他多種疾病的危險。凡是在1歲以前就成為肥胖的兒童,其體內脂肪細胞的總數是增加的。小兒肥胖的特征是機體脂肪含量過多而致體重增加。肥胖嬰幼兒抗感染能力減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至成年後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會升高。

預防肥胖要從嬰兒期開始。1歲以前應掌握每月體重增加不超過500克為度。母乳是嬰兒的最佳營養食品,以母乳為主的蛋白質使嬰兒向高而瘦的體格發育,表現為頭大、皮脂薄、體質健康,較少發生腸炎、貧血等人工喂養兒常見的疾病。學齡前兒童不要養成貪吃零食的習慣,也不要讓孩子貪食或偏食,並保證每天有8~10小時的睡眠。總之,安排好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睡眠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對孩子非常有益,對防止發生肥胖也非常重要。

(2)青少年肥胖調查表明,我國女性14~16歲肥胖的發病率為4.58%,男性17~18歲肥胖的發病率為5%~6%,青少年肥胖絕大部分屬於單純性肥胖。其起因一般有三個方麵:

①源於嬰幼兒時期的過度喂養和營養過剩;

②攝取食物熱量過多使體重增加;

③由於勞動或者活動量減少而使體內能量消耗減少所致。

肥胖對青少年的危害也很大。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防治肥胖要從飲食人手。一方麵要控製飲食量,做到平衡膳食,要減少熱量和脂肪的攝入,限製糖、鹽的攝入。另一方麵要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使熱量的消耗增加,防止熱量過剩,從而防止肥胖發生。

(3)孕期及產後肥胖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容易發胖,原因是雌性激素的水平升高會促進脂肪合成代謝,從而使女性更易發胖。婦女在生過孩子後容易發胖,原因是在產後孕婦重視加強營養,忽視運動和膳食平衡,致使營養素攝入過多,造成產後發胖。

婦女妊娠期肥胖易使胎兒巨大而發生難產。妊娠期肥胖者合並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者較正常體重者明顯增多。妊娠期肥胖者分娩時發生各種並發症者大約占75%。

預防孕產婦及產後肥胖首先要進行科學的飲食。要盡量增加飲食品種,做到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既滿足孕產婦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又能避免營養素的過剩。從而避免肥胖發生。建議孕產婦的每天飲食品種應包括糧穀類、豆製品、蔬菜、水果、乳製品及動物性食物等。並輪流選用同一類食物中的不同食物,使食物品種多樣化,使各種食物在營養成分上起互補作用,同時還要注意講究正確的烹調方法,盡量避免營養素的損失及有害物質的形成。

(4)中老年肥胖中年以後的人容易發胖,這往往是衰老的先兆。中老年人發胖的原因主要是中年以後身體熱量消耗逐漸減少。多餘的熱量轉變成脂肪貯存在體內,引起肥胖。婦女在絕經期後內分泌功能減退,新陳代謝率降低,加上生活條件改善,體力活動減少等也易致肥胖。中老年人肥胖者,其脂肪多沉積於腹部,出現“向心性肥胖”,易並發冠心病、高血壓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危害肥胖者的健康,縮短人的壽命。中老年人常飲啤酒者容易發胖,不常運動者容易發胖。所以,中老年人要注意運動鍛煉和進行一定量的體力活動,注意控製自己的進食量,以七分飽為宜,以避免超重和肥胖的發生。

肥胖有何臨床表現

肥胖患者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基本臨床表現是體形肥胖。繼發性肥胖的患者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單純性肥胖的臨床表現男女各不相同。女性肥胖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下,例如下腹部、臀、大腿部位。這種肥胖稱為梨型肥胖。男性肥胖脂肪主要分布在腰部以上,這種肥胖又叫蘋果型肥胖。一般來講,蘋果型肥胖體型者發生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大於梨型體型肥胖者。

新生兒超重(超過3.5千克)且其母患有肥胖者,極易發生肥胖。兒童發育期,婦女妊娠期及哺乳後、絕經期,男人40歲之後,往往體重增加,出現肥胖。女人肥胖,以腹部、臀部、胸部及四肢為主;男人肥胖,以頸部、軀幹、腹部、胸部及四肢為主。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20%,一般可無自覺症狀。根據肥胖者的體重情況,可以將肥胖分為三種。輕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30%;中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31%~50%;重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50%以上。

中、重度肥胖者上樓時氣促,易勞累,多汗怕熱,呼吸短促,下肢輕度浮腫,因大腹便便而彎腰穿襪困難。腰、腿因負重常發生增生性關節炎。臀外側、大腿內側及上、下腹部的皮膚可見紫紋。由於行動不便,動則氣短,故常常喜坐、臥而少動,甚至酣睡,結果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促進肥胖的發展。

肥胖者食欲常常持續旺盛,善饑,多食,便秘,腹脹,好吃零食,喜食糕點、糖果等甜食。有的肥胖者當不及時進食時可有心悸、手顫、出汗等症狀。重度肥胖者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出現潮式呼吸(或間歇呼吸),脈速快,甚至出現紫紺、浮腫、嗜睡、昏睡或神誌不清等。

肥胖與疾病關係十分密切。肥胖可並發一些疾病,一些疾病可有肥胖狀。肥胖患者的壽命比正常體重者明顯縮短。

肥胖的常見並發症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腎髒病、婦科病、關節病、膽囊炎、膽石症、性功能障礙等。

臨床如何診斷肥胖

目前,肥胖的確定主要是根據體內脂肪積聚過多或分布異常。診斷的基本條件是:①體重大於標準體重20%為肥胖。分度:大於20%為輕度肥胖,大於30%~50%為中度肥胖,大於50%為重度肥胖。②體重指數(BMI)≥25為肥胖。分度:工度肥胖BMI為25.0~29.9,Ⅱ度肥胖BMI≥30。

診斷肥胖常用的幾項指標:

(1)理想體重(也叫標準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或等於身高(cm)減100後再乘以0.9(男性)或0.85(女性)。測得的實際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者為肥胖,超過理想體重10%但不到20%者為超重。

(2)體重指數(BMI)

體重指數(BMI)一體重(kg)/身高(m2)。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正常BMI為18.5~24.9;≥25為超重;25~29.9為肥胖前期;30.0~34.9為I度肥胖(中度);35.0~39.9為Ⅱ度肥胖(重度);≥40.0為Ⅲ度肥胖(極嚴重)。2000年國際肥胖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亞洲成年人BMI正常範圍為18.5~22.9;<18.5為體重過低;≥23為超重;23~24.9為肥胖前期;25~29.9為I度肥胖;≥30為Ⅱ度肥胖。

(3)腰臀比(WHR)

分別測量肋骨下緣至髂前上棘之間的中點的徑線(腰圍)與股骨粗隆水平的徑線(臀圍),再算出其比值。正常成人WHR男性<0.90,女性d0.85,超過此值為中央性肥胖。

(4)體重與腰圍的比

一般來說,多餘的脂肪,男性多沉積在腹部,女性主要沉積在臀部、腿部。因此,可測定腰圍來估計男性是否肥胖,其標準是體重(千克)數不超過腰圍(厘米)數,否則即是發胖。

(5)“捏指法”

女性肥胖除直接觀察臀以下部位的豐滿膨隆的程度外,可用“捏指法”測量,即用拇、食兩指相距3厘米左右捏起皮褶,其皮褶厚度即為該處皮下脂肪厚度,若超過2.5厘米,即屬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