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亞古城失落之謎 1(1 / 3)

第八章中亞古城失落之謎 1

巴克特拉之謎

中亞古國巴克特裏亞(中國古書上稱大夏)都城,位於阿富汗北部的馬紮裏沙裏夫附近,傳說中的拜火教創始人查拉圖斯特拉誕生於此。曆史上,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征服波斯帝國後曾在此停留兩年之久,使此地成為“希臘化文明”的代表之一。然而近八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阿富汗北部孜孜尋求古城遺址,卻一直未見任何成果。直至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無意中在當地一農民家時,才發現那些遠古時代的殘垣斷壁。

公元前336年,亞曆山大登基之時,馬其頓已確立了對希臘絕大部分城邦的霸權。即位兩年後,野心勃勃的亞曆山大親率由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組成的三萬步兵和五千騎兵,衝過小亞細亞,攻向波斯,與波斯王大流士的軍隊展開激戰。在持續近十年的東征中,遠征軍的鐵騎踏過從兩河流域至印度河上遊的大片土地,期間還南下埃及,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然而為何亞曆山大大帝在擊潰大流士的軍隊並宣布自己為波斯統治者後,會在離家萬裏並且相對落後的巴克特裏亞駐紮兩年時間呢?

原來他為除去大流士的繼任者——巴克特裏亞總督拜蘇斯,以徹底免去後顧之憂,遂於公元前329年追擊其至巴克特裏亞。在處死拜蘇斯後,卻遭到當地起義軍的反抗。亞曆山大於是花了兩年時間鎮壓起義,同時休整他的隊伍。

在這裏,這位從小被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灌輸希臘文明優越性的歐洲君王,卻越來越著迷於東方文化。他在被征服領土上傳播希臘文明的同時,也注意尊重當地的宗教和習俗,並不把波斯等外族看作“野蠻人”。他在當地興建希臘式城池宮殿,訓練波斯騎兵隊,還娶波斯貴族女子為妻。愛琴海文明與中亞文明自此在巴克特裏亞融彙,其首都巴克特拉城日後亦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千百年來扮演著溝通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橋梁的角色。

亞曆山大大帝在巴克特裏亞留下無數英雄傳奇與佳話,也給後人留下無盡遐想。古羅馬史學家庫爾提烏斯在《亞曆山大史》中曾提到,當時的巴克特裏亞擁有“城池千座”,為世界首富地區之一。也正是由於它的繁華和重要地緣戰略位置,使其成為曆來兵家必爭之地。而巴克特拉城在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毀壞則是在1220年,成吉思汗屠城後幾乎將它夷為平地。

截至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已在中亞發現了四十多座“亞曆山大城”,卻獨獨不見巴克特拉城的蹤影。著名法國考古學家和東方曆史專家傅舍在上個世紀20年代殫精竭慮地在巴爾赫即巴克特拉城曆史演變後的今名)尋找亞曆山大大帝留下的蛛絲馬跡,未果後,他甚至疑惑,亞曆山大大帝根本未在巴克特拉建城,傳說中的夢幻之城當時不過是一個貨物集散地罷了。

然而,巴爾赫附近盜賣文物集市上時不時冒出的一兩件古希臘風格的小物件,又使考古學家對這座古城一直割舍不下。

曆史仿佛在跟後來人捉迷藏。而這座古城遺址的發現,卻更顯得戲劇性。在推翻塔利班政權後,阿富汗境內的考古工作得以恢複。法國考古學家貝森瓦與助手驅車前往巴爾赫途中,在距城一點五公裏處的公路邊的一座房屋前,貝森瓦猛然發現房子的門檻竟是如假包換的古希臘石雕。在主人引領下到了農舍的後院,貝森瓦的眼睜得更大了,這裏被用來當做凳子、墊腳石或者支撐屋頂的,竟然都是古希臘時期的雕梁畫柱!

主人在貝森瓦的耐心勸說和不停拿來的食物和藥品的打動下,終於帶領他們來到這些東西的來處。一個千古之謎,自此獲解。

原來,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們在這裏犯了一個致命的經驗主義錯誤。通常一座城池被入侵者摧毀後,人們總是在原來廢墟的上麵再建新城。所以自上個世紀2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們隻是執著於在巴爾赫搜尋古希臘城池的痕跡。卻沒想到,巴克特拉後來的居民卻沒有選擇在舊城遺址上麵,而在它的旁邊蓋起了新城。

麵對終於找到的巴克特拉遺址,考古學家們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無數專家學者耗費幾十年未找到的寶藏,販賣文物的人卻早已經光顧。一些易於搬運、好出售的裝飾品和塑像被拿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上賣掉,而那些真正標示這座“亞曆山大城”的存在與輝煌的大件物品,卻被人們認為不具備“商業價值”,已經隨手丟棄或焚燒成灰燼。

慶幸的是,這一考古層深至地下四到八米,雖也曾阻礙考古工作的進展,卻倒也避免了它遭受毀滅性破壞。貝森瓦不無解嘲地說,“盜賊們也麵臨同樣難題。”

如果僅僅是曆史的迷霧,人們總會有等到雲開霧散一睹真麵目的時候。可是戰爭的硝煙,即便有一天消失殆盡,也將留下許多無法彌補的創傷。如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阿富汗,不僅要重建家園,而且還肩負著保護這些既屬於阿富汗又屬於全世界的文化遺產的重任。國際社會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支持。

公元前329年,亞曆山大遠征粟特、大夏和北印度,並派部將在東方各地建立希臘化王國,遂使地中海文明和中亞文明直接相遇。正是由於亞曆山大向東方的遠征,才真正打通了從愛琴海到帕米爾的通道。所以亞曆山大東征在絲綢之路開拓史上的意義絕不亞於張騫通西域。

希臘人有個特點,每征服一個地方就修築一座城池,好像不住在石頭造的城堡裏他們就覺得不安全。然後他們在城內麵興建體育場、希臘神廟、希臘式住宅和浴室等,以解思鄉之愁。希臘人在中亞也修建了許多希臘城市,史稱“亞曆山大城”。中國文獻對此有許多譯名,如烏弋山離、藍市、犁(革幹)等。據文獻記載,東方各地以亞曆山大命名的城市有七十多座,目前考古發現的亞曆山大城已達四十多座。希臘移民就在這個時期大批移民中亞和北印度。據法國考古團上世紀60年代的調查,亞洲最東部的亞力山大城,一直建到了阿富汗東北邊境的阿伊哈奴姆。

亞曆山大試圖把希臘文化推向他所征服的東方各地,但是文化的征服可不像亞曆山大遠征軍在東方攻城占地那樣容易。相反,希臘文化在許多方麵被東方文化征服,變成一種具有大量東方文化特色的希臘藝術。為和典型的希臘藝術相區別,西方藝術史家稱作“希臘化藝術”。大夏的希臘貴族藝術則與大夏本地文化藝術逐漸融合,形成所謂“大夏希臘化藝術”。

耐人尋味的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分界就在樓蘭境內。例如:孔雀河北岸的營盤古城、阿拉幹湖畔的麥德克城以及若羌縣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為圓形古城。這些古城構成的分界線約在北緯88度線附近,據中日聯合考察隊近年調查,尼雅古城亦為圓城。

鄯善境內保存較好的圓城在新疆民豐縣安迪爾河流域。據斯坦因調查,安迪爾河畔有兩座古城,一為圓城,另一為方城。圓城位於安迪爾河東岸,古城平麵呈圓形,今稱“道孜立克古城”。古城內發現了唐代漢文題記。故被斯坦因稱作“唐代戍堡”。不過,他在這座唐代戍堡內還發掘出一件()盧文皮革文書,說明這座古城的興建至少在鄯善國時期。尼雅出土漢文木簡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去三月一日,騎馬旨元城收責;期行當還,不克期日,私行無過‘所’”。元城,意即“圓城”,指尼雅附近某座圓形城寨,很可能就是安迪爾河東岸的道孜立克古城。

瑪旁湖之謎

早期的本波教徒稱它為“瑪垂錯”,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瑪旁雍措位於西藏阿裏地區普蘭縣境內,其周圍自然風景非常美麗,自古以來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做是聖地“世界中心”,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神山、聖湖周圍各教派的寺廟林立,古跡眾多,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崗仁坡齊和瑪膀雍措湖被譽為神山、聖湖的教派有: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教。神山崗仁坡齊形狀奇特優美、海拔六千七百一十四米,轉一圈距離為五十一公裏,周圍有八座寺廟。聖湖瑪旁雍措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麵積為三百三十平方公裏,形狀像豐滿的月亮、周圍有六座寺廟,朝聖轉一圈為八十公裏,湖麵海拔為四千四百米,目前阿裏地區旅遊部門在神山聖湖周圍接待朝聖者和遊客分別設有三個營地。

公元11世紀,佛教在與本波教的鬥爭中占上風後,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錯”佛教化為“瑪旁雍錯”,即“永恒不敗之碧玉湖”。湖水源於岡底斯山的冰雪。相傳“聖湖”的水能洗掉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癡、怠、嫉),在湖口沐浴淨身,靈魂得以洗禮,肌膚得以潔淨,如能捕得一條魚、揀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鷗鳥的一根羽毛,將一生生活美滿。

從古至今,當人們提到崗底斯山時,自然不會忘記位於其腳下的瑪旁湖那誘人的傳說,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為,作為曆史和文化意義上的崗底斯山,實際上不能排除包括瑪旁湖在內的周圍其他的景觀,它們應該成為崗底斯這座“文化山”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與崗底斯山息息相關的曆史背後,它還有它自己獨立而神秘的文化現象。

過去湖周圍有九座寺廟,它們分別是位於東麵止貢噶舉的修習地色瓦龍寺,位於東南麵的薩迪派聶果寺,南麵的格魯派的吹果寺,西南麵的止貢噶舉大德果倉瓦的修習地果祖寺,西麵的蓮花生大師的修習地切馬寺,西北麵的高僧修習洞,北麵的竹巴噶舉派的朗那寺和東北麵的格魯派的日笨寺。在圍繞崗底斯山轉完一圈,全程長六十裏,其中僅瑪旁湖就十幾裏路,這種轉山活動一般在冬天湖水結冰後方可進行。

無獨有偶,在崗底斯山除了瑪旁湖外,還有一麵小湖,那就是楞枷湖。與瑪旁湖相比,在曆史上位於瑪旁湖西麵的楞伽湖則一直較受冷落,也不為一般人所知。這可能有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人認為它是羅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羅摩衍那的故事》中誘拐美女斯達的九頭羅刹王就住在這裏。盡管看上去它與瑪旁湖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但一些旅遊者聲稱他們在此湖邊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邊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廟常有旅遊者前去觀光、朝拜外,沒有轉經的道路。另外一個原因是,此湖周圍沒有溫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圍氣候寒冷,景色荒涼,僅就麵積而言,楞伽湖也比瑪旁湖小,隻有70平方公裏。同時楞伽湖形狀不美。它惟一的一個優勢是湖中有兩個島嶼。這兩個島嶼中,一個叫拉覺托,是野鳥的棲息地。另一個叫托布色瑪。據說本世紀初曾有一位來自康區的佛僧在此獨身一人隱閉修持達七年之久。

佛教徒還認為,瑪旁湖和楞伽湖分別代表光明(或陽性)和黑暗(或陰性)。但他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一條湖底的河道相互溝通的。相傳,曾經在瑪旁湖中有兩條金魚,有一次它們之間發生了衝突,進行了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其中的一條金魚招架不住,便鑿開了一條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們認為兩湖之間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幹涸,兩湖之間中斷來往會引起人間的災禍。

在曆史的長河中,瑪旁湖與崗底斯山共同為世界創造了一種文化,塑造了人類心目中的共同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世界具有主客觀相結合的雙重意義,那就是既是現實世界的中心,又是彼岸世界的歸宿。幾乎在中亞所在地的古代宗教中都有關於它的一係列神秘的描寫和傳說。因此,又有誰能否認它曾是整個中亞文明的發祥地和中亞文明的聚彙點的可能性呢!

尼雅之謎

尼雅,同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可是後來卻被樓蘭滅亡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現行地圖上標作“民豐”的小縣,自古以來是一塊典型的海角天涯的寂寞綠洲,當地人一直稱它為尼雅,據說在維吾爾語中,它的含義是:“遙遠的地方”。

漢晉時期古代“精絕國”故地——尼雅。漢書中以“精絕國”登場,被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稱作“尼壤城”,此後便消失於曆史舞台,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跡,從此擄走七百多件出土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之後,這座在沙海裏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稱為“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在今天的國際學術界仍是一種極難破譯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