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舟微微一笑,“為什麼要去掉?”
趙夢兒一頭霧水地看著唐舟。
唐舟輕撫琴弦,歎了口氣,“這點金層上的真是好啊,簡直無可挑剔,夢兒,我現在教你一套彈琴手法,名字叫做七清一濁,又叫,月半圓。”
“月半圓?為什麼我從來沒聽過?”趙夢兒更疑惑了。
唐舟微微一笑,你聽過就有鬼了,因為這套手法,是南宋音樂家薑夔創作的撫琴手法,根本宗旨就是將七音半的琴音,變成七個清音和半個濁音。
宋代重文輕武,古琴曲在宋代發展到巔峰水平,同時造琴水平也得到飛速提高,可是在南宋以前,宋朝的文人雅士對琴曲的追求都是一個字,清。
唱曲的歌姬喉音要清,彈奏的曲子要清冽,這也促使造琴師將琴弦也造的符合清音彈唱,可是俗話說物極必反,過於追求清音,造成了琴曲的感染力不足。
這也是困擾南宋那些頂級琴師的難題,譜出再好的曲子,可就是差那麼一點感覺,好像一層窗戶紙,捅開就能見陽光,卻不知道窗戶紙在哪。
薑夔也為這個難題苦惱,突然有一天,他看到造琴師在給他做琴時,不慎將漆水灑在上麵,要是換了一般的琴師,早就破口大罵了,可是薑夔沒有,而是拿著琴試著彈奏。
這一彈奏,薑夔就發現有些不對,雖然濁音很多,但是總有那麼一種隱含的感覺,好像能戳進他的內心。
彈奏了很多次,那種感覺依然不具體,薑夔沒有放棄,而是不斷改良自己的琴,調整那些漆的位置和上漆的手法,終於有一天,他彈出了一首完全不同於當世曲風的曲子,風靡當世。
那首曲子就是古代名曲《古怨》。
這首琴曲被當世稱為“裁雲縫霧之構思,敲金戛雲之奇聲”,但實際上這種幽怨的曲目在南宋時非常多,與薑夔同等級的音樂大師也不是沒有,之所以這首琴曲展露崢嶸,正是因為薑夔用了月半圓的七清一濁手法。
加半個濁音,不但沒有破壞清音的美感,反而增加了濃鬱的感情色彩,彷如小孩哭泣中的抽泣之音,畫龍點睛之筆,更趨近於真實,感染力強了無數倍。
宋朝遭受靖康之難,山河破碎,《古怨》一出,仿佛亂世慘景曆曆在目,聞者莫不落淚,隱有當年嵇康《廣陵散》之風範。
《古怨》之後,月半圓手法就流傳了下來,南宋的琴大多都會在琴弦上漆,稱之為點金層,到了後世,造琴師在琴弦的粗細和光滑度上下功夫,去掉了點金層,但原理相似。
再後來,造琴水平更高,在琴的琴腹琴頭上改造,點金層這一名詞就徹底成了曆史符號。
但是現在,點金層還沒出現,而趙夢兒這把琴上第三根琴弦上漆,就是最完美的點金層,如果不利用起來,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月半圓手法在後世流傳很廣,尤其是浙派,唐舟研究過古琴,是知道的,包括《古怨》這首曲子,他一樣會彈。
“日暮四山兮,煙霧暗前浦,將維舟兮無所。
追我前兮不逮,懷後來兮何處,屢回顧。
……。
豈不猶有春兮,妾自傷兮遲暮。發將素。
歡有窮兮恨無數,弦欲絕兮聲苦。
滿目江山兮淚沾屨。
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
一曲《古怨》下來,唐舟微微歎了口氣,雖然原來這個唐舟手比較靈活了,可是比起前世的自己,真是差遠了,等自己恢複實力,一定會比這效果好得多。
“怎麼樣?看會了嗎?”
唐舟問趙夢兒,卻半天不見回應,回頭一看,隻見趙夢兒早已是滿臉淚水。
國破家亡,江山凋敝,百姓離散,己身流落,大雁南飛……趙夢兒的心與琴音共鳴,悲從中來,忍不住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