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恐龍的奧秘(上)(1 / 3)

第八章恐龍的奧秘(上)

一顆直徑144千米的小行

星撞擊地球,帶來了巨大災難

爆炸產生的高溫,使陸地上的森林燃起了熊熊大火。爆炸所產生的大量塵埃被拋上九霄,使地球的大氣層黑雲密布,遮天蔽日。有幾個月的時間,陽光被塵雲遮住,使地球上廣大地區一片黑暗,溫度驟降,氣候劇變,植物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普遍枯死,進而導致生物鏈的破壞,大量動物被餓死。恐龍首當其衝,慘遭滅頂之災。

麵對災難的驚臨,恐龍們束手無策。

阿爾瓦雷斯提出的這個理論,究竟有什麼依據呢?

事情是這樣的:20世紀70年代末,阿爾瓦雷斯等在意大利中部古比奧等地白堊紀—第三紀分界處,發現有一層厚僅1~2厘米的黏土層,黏土層中稀有元素銥的含量異常的高,比上下岩層的含銥量要高出20~1000倍。後來在西班牙、丹麥、新西蘭、美國、中國及大西洋海底等許多地區的相應層位,也都發現銥含量的高異常。

阿爾瓦雷斯指出,銥在地表上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在某些小行星上卻大量的存在。在星際空間,經常會發生小行星撞擊的事件,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後,使沉積物中銥的含量大增。

他估計,那顆小行星的直徑約有10千米左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直徑約在150千米左右。

1991年,科學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隱伏在地下的圓形構造,直徑200~300千米,深約3千米,形成於6500萬年前。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這就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坑。

當年撞擊點曾是一片200米深的淺海水域,小行星墜落時炸出一個巨坑,當海水往坑中回流時形成了大海嘯。據日本專家計算,當時海嘯產生的大浪高達350米,低的也有100米。後來,這個巨坑被沉積物逐漸填平,往日的淺海也因地殼上升而變成了陸地。從此這個撞擊坑便從地麵上消失了。

1998年,美國科學家聲稱,他們已在北太平洋底白堊紀與第三紀交界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小塊(125毫米長)隕星的碎片。各種特征均顯示,它就是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殘片。

主張撞擊論的科學家指出,富銥層的下伏地層(屬白堊紀末期)和上伏地層(屬第三紀初),生物群的麵貌是完全不同的。恐龍化石在富銥層之下可以找到,但在該層之上恐龍化石就失蹤了。

通過對白堊紀至第三紀交界處生物化石的詳細研究,有些科學家認為,白堊紀生物群有可能是在幾百年間大量滅絕的。其速度之快,完全可以用“突然”來形容。

是超新星“殺害”了恐龍嗎

到底是誰在白堊紀末殺死了恐龍?1957年前蘇聯科學家克拉索夫斯基點了“超新星”的大名。

超新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不穩定恒星。在極短的時間內,它的亮度可以突然增加到幾千萬倍到幾億倍,同時釋放出極高的能量,致使星體本身發生極其猛烈的爆炸,把大量物質拋向宇宙空間的四麵八方,並產生強烈的輻射。

超新星爆發是目前已知所有天體中最劇烈的一種爆發。天文學家告訴我們,超新星並非是一種罕見的天象。其他星係不算,僅在我們的銀河係內,每200年中就有3次超新星爆發。因此,超新星爆發致恐龍滅絕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視的。

馬門溪龍——巨大的草食性恐龍

如果超新星離太陽係很遠,是不會給地球帶來什麼麻煩的。如果它離太陽係較近時,情況就嚴重了。

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各種高能量輻射,能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直接的危害。它會破壞生物體內的生殖分子和骨骼,導致生物大量死亡。同時,地球上的氣候也會因受到輻射的影響,使旱、澇、疾病等各種災害頻繁發生,給生物的生存和發育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超新星拋散出來的物質會平靜地隕落到地球上,使當時地表上的沉積物成分有所改變。20世紀70年代末阿爾瓦雷斯在意大利古比奧白堊紀末的黏土層中發現稀有元素銥的含量要比正常含量高出幾十倍。阿爾瓦雷斯說,銥是小行星帶到地球上的;而有人說,銥也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形成的。

那麼,超新星是殺害恐龍的元凶嗎?目前還隻是根據大量生物突然死亡作出的一種推斷。但我國天文地質研究者徐道一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

他說,在我國白堊紀末沉積岩層中發現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這是什麼原因呢?可能是超新星爆發時產生的強輻射使恐龍的生殖能力和恐龍蛋的孵化率大大降低,致使恐龍蛋不能或很少能孵出小恐龍。這樣,恐龍就很快絕了種。

恐龍是太陽“殺害”的嗎

為了追查6500萬年前殺害恐龍的“元凶”,當代科學家們幾乎是用懷疑一切的眼光在審視周圍的一切。連太陽也成了“嫌疑犯”。

前蘇聯有位學者提出,6500萬年前,太陽可能發生過一次超級耀斑,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巨大的災難。

我們知道,太陽的活動會影響地球上的氣候,如造成風暴、洪澇、幹旱、低溫等。在遠古的時代,一次特大耀斑完全可能使地球上的氣候發生災難性變化。

耀斑是一種極其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是發生在太陽大氣層中的一種很重要、很複雜的能量釋放過程。各種太陽活動中,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就是耀斑。小耀斑持續幾分鍾到十幾分鍾,大耀斑可持續幾十分鍾至1~2個小時。耀斑發生時,能在一瞬間發射出強大的X光射線和高能粒子流。耀斑的粒子流對生物的遺傳基因破壞性很大,能使生物大量死亡。白堊紀末太陽可能爆發過一次特大耀斑,恐龍等大量古生物被高能粒子殺死。

7000萬年前生活於美國西

部的長角的植食性恐龍——阿基羅龍。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也覺得,太陽“作案”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不過他有另外一種推測。他認為,在6500萬年前,太陽可能曾發生過一次輕微的爆炸,爆炸時,一些碎渣從太陽上飛濺出來,飄入太空,其中有些便落到了地球上,造成地球沉積物中銥含量的明顯增高。太陽物質中銥的含量要比地殼豐富。地殼上的銥很少,它主要藏在地核裏。

他說,太陽物質是無聲無息地落到地球上的,不像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那樣的驚天動地。

這次輕微爆炸,使太陽發射出的熱量倍增,因而地球上的溫度也跟著大大地上升,時間雖不長,但卻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一場浩劫。這也就是6500萬年前,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內,恐龍及所有巨大的爬行動物、菊石等全部死去的原因。

在恐龍滅絕的問題上,太陽可能負有“罪責”,也可能是無辜的。關鍵是我們必須找到足夠的證據。

恐龍的滅絕是火山爆發造成的嗎

在殺害恐龍的“嫌疑犯”名單中,火山也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