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隱秘動物學之謎
關於“意想不到”的動物的科學
在所有關於異常現象的研究各領域裏,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不明飛行物學(UFOs)與隱秘動物學。隱秘動物學(CRYPTOZOOLOGY)是由希臘詞“隱秘”、“動物”與“研究”組合而成,簡而言之,就是關於對隱秘動物進行研究的學問。對該研究領導進行命名的是伯納德·霍伊維爾曼斯。他之所以喜歡用“隱秘”而不是用“未知”來形容這些神秘的動物們,是因為他感到居住在這些動物附近的人們對它們的存在通常是知道的,正是這些人們曾親眼目睹過這些動物及其活動,並把這些消息傳到外部世界,才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霍伊維爾曼斯認為最好把這些動物稱為“難以用科學加以描述”的動物。隱秘動物學領域裏最出名的兩個課題是“大腳怪”與“蘇格蘭尼斯湖怪獸”。
1982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索尼安研究所,“國際隱秘動物學會”(ISC)宣告成立。從此,有誌於對未知、隱秘或值得懷疑的動物進行研究的生物學家們有了一個正式的組織以便於研究的開展。在這裏,對於隱秘動物學的定義進一步得以明確。大家的共識是,隱秘動物學應該包括可能出現在人們認為不可能出現的地方的已知動物,以及人們認為已經滅絕了的但又可能存在的動物。國際隱秘動物學會出版的《時事通訊》中寫道:“隱秘動物學所關注的,就是那些意想不到的動物。”
深山裏的未知怪鳥
隱秘動物學的早期曆史
18世紀的瑞典人卡洛斯·林奈是第一個以科學、現代的方式對動植物進行分類的人。他認為,上帝所創造的這些動植物的外形與功能是恒久不變的。一個多世紀以後,查爾斯·達爾文向人們展示了另一種叫做“進化論”的理論,認為物種是逐漸演化的。那些未被列入林奈所做分類的動物,如獨角獸或大海蛇,就不再被認為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到了19世紀,科學家們感到他們已將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找到並歸類了。1812年,喬治斯·卡維爾男爵,一位偉大的法國自然學家,今天的人們認為他是古生物學(一門通過化石對過去進行研究的學問)之父,他宣布所有的大型四足動物物種——用四隻腳走路的動物——都已被發現了。此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同。然而,在卡維爾之後的年代裏,數以千計的新物種,包括大型四足動物,又被發現了。
相貌凶猛、看起來似人的“胖狗”,今天我們知道那是大猩猩,於1847年被正式確認。這期間巨烏賊(挪威傳說中的北海巨妖)與大熊貓也相繼被發現。隨著各種新奇物種相繼被發現,一些科學家開始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傳說中的那些奇禽怪獸們。例如,關於大海蛇的問題就引起了科學家與作家們的注意,他們認為從見證之可信與描述之詳細來看,人們已無法漠視它的存在了。在19世紀歐洲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上,這些動物成為一個流行的話題。
例如,《動物學》雜誌編輯愛德華·紐曼,希望人們在進行科學思維時換一下思路——心胸更開放些。在大海蛇問題上,他於1847年寫道:“某種自然現象已為人所親眼目睹;讓我們尋求一種滿意的結論而不要對人們的探索報以嘲笑。”在堅決認為海蛇存在的人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的自然學家。1892年,荷蘭動物學家安東·科尼利斯·奧德曼斯將所有能找到的報告彙集在一起進行仔細研究,並據此著成一本廣為流傳的書《大海蛇》。霍伊維爾曼斯認為,此書是“隱秘動物學新解的真正起點”。
但與此同時,一些大科學家——他們提出質疑意見但最終又擺脫質疑——卻攻擊有關大海蛇的報告是謊言與眼誤(其中有些確實如此),並對那些目擊者們大加取笑。偶爾有敢於站出來提出反駁的科學家都付出高昂代價。如大名鼎鼎的法裔美國動物學家康斯坦丁·塞繆爾·拉斐尼斯克,就因寫了有關大海蛇的文章,其聲譽與事業幾乎毀於一旦。
在20世紀中,人們進一步認為發現大型尚未知道的動物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然而此種動物仍不斷被發現。這個時代的三大發現——它們絕不是全部——是(1900年)、山地大猩猩(1903年)與空棘魚(1938年)。是產於非洲的一種短頸動物,與長頸鹿有親戚關係,但看起來卻更像是驢與斑馬的混種,它後來逐漸為成隱秘動物學的一種標誌,出現在國際隱秘動物學會的標識上。空棘魚是在南非一艘漁船的漁網中被發現的,它曾被認為在大約6千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這一物種在地球上已存在了4億年之久,比恐龍的曆史還要久遠!)。空棘魚的發現被認為是20世紀動物學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一發現使一些科學家與作家猜想:如果史前的空棘魚能夠被發現,那麼其他哪些奇異動物逃脫了滅絕的命運呢?有報告說在非洲有一種樣子像史前雷龍的動物,叫“莫克雷—莫比莫比”,於是一些人猜測,或許恐龍根本就沒有全部滅絕呢。另外一些來自非洲的報告說曾有人目睹過另一種史前爬行類動物——翼龍。1948年1月3號的流行刊物《星期六晚郵報》上,生物學家伊凡·桑德森寫了一篇題為《恐龍可能尚存》的文章,將上麵這些問題公諸於眾。古生物學與動物學家威利·利,也經常在雜誌上撰文或著書向公眾介紹一些有關未知動物的知識。但真正引起全世界對於奇異動物關注的,是在1933年蘇格蘭尼斯湖怪獸的照片刊出之後。不管是主張其存在的,還是持反對意見的,數以百計的雜誌社和報社出了有關這一動物的文章和著作。
霍伊維爾曼斯與現代隱秘動物學
在過去與現代所有關於隱秘動物學的書著中,最重要的要數《追蹤未知動物的足跡》一書,1955年出現了法文版,1958年出現了英文版。其作者,法裔比利時動物學家伯納德·霍伊維爾曼斯,花費了數年時間從大眾及科學刊物上收集有關奇異動物的報告。這本厚厚的書隻涉及陸生動物,且沒有使用“隱秘動物學”一詞。事實上,霍伊維爾曼斯是在本書出版之後才創造出這一表達方式的。但在信函來往中,他開始使用該詞,1959年一位朋友在自己的一本書中題上:“獻給隱秘動物學大師——霍伊維爾曼斯。”這是該詞第一次付梓。
《追蹤未知動物的足跡》被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範圍內售出了100萬冊,它幾乎單刀直入地將對這種動物的研究引入了科學範疇,使之成為一門學問。其他一些事件也是導致人們對此問題產生興趣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一些擁有廣泛讀者群的雜誌如《生活》、《國家地理》等,對“西藏大腳怪”(一種喜馬拉雅雪人)進行了大量報道。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美洲靠近太平洋的西北部對大腳怪的目睹與追蹤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
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湧現出大批關於隱秘動物學的文章書籍。而作者對於這些動物學神秘事物所持的態度卻大相徑庭——從謹慎具體的科學研究到最聳人聽聞、最奇異怪誕的故事與理論。有時這些反科學論點被稱為“福特式”觀點。“福特式”一詞來自查爾斯·福特,此人是“反自然現象”的先鋒,經常嘲笑科學在解釋一些神秘現象方麵的無能為力,而自己則提出一些極為怪誕的理論。
但這個時代最主要的工作集中在野外研究與查證上。專業工作者及業餘愛好者們穿越叢林、沙灘、河流和湖泊,尋找著標本或其他線索,但絕大多數人乏績可表。新近成立的國際隱秘動物學會在這些野外調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當人類學家羅伊·瓦格納報告說,新幾內亞居民發現了一種半人半魚的動物後,該學會就派出了一個調查組參與瓦格納的工作。最終他們斷定,當地居民所看到的實際上是儒艮(人魚),一種素食類水生哺乳動物,也叫海牛。在隨後的十年裏,國際隱秘動物學會的成員還去剛果調查了“莫克雷—莫比莫比”,赴中國調查“野人”,一種在該國發現的大腳怪。其他的野外調查點包括尚普蘭湖(據說這裏有發出嚼聲的水怪)和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的野外(報告說這裏有大腳怪)。
國際隱秘動物學會也在查尋那些公眾不甚感興趣卻仍相當有趣的神秘動物,如“袋狼”和東方美洲獅,前一種產於澳大利亞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據說已滅絕但仍有被目睹的報告。學會秘書理查德·格林韋爾在墨西哥西部山區甚至認出,一隻被屠宰的大型貓科動物其實是“昂紮”,一種出現於傳說中而其真正的存在卻一直被人質疑的動物。然而格林韋爾這一隱秘動物學的有趣發現,最終卻被澆了一盆冷水,因為隨後的研究證明這種動物在遺傳基因上與當地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並無差異。
隨著國際隱秘動物學會日趨活躍,隱秘動物學得到了一些重要科學家的支持,當然,也招致了一些人的攻擊。絕大多數的批評家認為,所有的大型動物均已被人們所發現了,此一觀點與1812年的卡維爾何其類似。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動物學會議上,格林韋爾發現自己受到了公開的嘲笑!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因為多數科學家對於隱秘動物學的研究領域是了解的,似乎也願意繼續聽下去。國際隱秘動物學會所出版的年刊《隱秘動物學》上刊載著一些廣受尊重的生物學家們的文章。即使這些作者對隱秘動物學的努力能否帶來實質性的結果表示懷疑,他們也承認,盡管該學科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其進行的研究還是值得的。當然,一旦能夠發現某種轟動性的“意想不到的動物”的實物標本,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那麼隱秘動物學就會立即為人們所接受。
超隱秘動物學
超隱秘動物學所研究的是這樣一些動物,即它們的存在即使對於頭腦最開放的人來說,似乎也是完全不可能的。霍伊維爾曼斯、國際隱秘動物學會以及其他受過生物學訓練的隱秘動物學家們所關注的隱秘動物,被認為是生活在偏僻、人煙稀少的地區或江河湖海的深層。在這些地區,那些大型未知動物的存在至少還有一絲可能。
當然,這些動物並不僅僅在上述地區被看到。大腳怪及其他一些類似的長有毛發的兩足動物(靠兩隻腳走路的動物)被看到的報告來自整個美國與加拿大地區,而不僅僅是來自靠近太平洋的西北部荒野地區。有關其他類型的“怪物”如“狼人”、“像爬行動物的人”的報道不斷現諸於報刊及其他文字材料中。盡管那些見到這些奇怪動物的見證人,看起來與那些報告更為“正常”些的“隱秘動物”的見證人一樣可靠且精神正常,但隱秘動物學家們還是謹慎地不把這些歸入他們的研究範疇。大多數具有科學精神的隱秘動物學家與超隱秘動物學保持一定距離,是因為後者離客觀現實“太”遠了。
捆不住的怪獸之謎
在地球上,有許多動物已為人類所廣泛了解,但也有某些動物還不為人所認識,留給世人許多懸念。
在馬來西亞有個叫科莫多的火山島,那裏氣候炎熱,密林叢生,人們對島上的一切幾乎一無所知。1926年,美國的一個古代生物考察團,為了采集恐龍標本,首次登上了這個荒島。雖然他們沒有采集到恐龍標本,卻意外地遇到了一種怪獸。
那是在登上島上的第十天,考察團團長在早餐之後,從宿營的帳篷裏出來,忽然聽到遠處火山山坡上的灌木叢中,發出一種奇怪的摩擦聲和石塊滾動的響聲。他立刻警覺起來,端起獵槍向那個山坡上走去,想看個究竟。當他越過尖銳的火山岩塊,壯著膽子走進那片灌木叢時,一個麵目醜陋的怪物出現在他的眼前,這個怪物長著一個醜得出奇的大腦袋,左右搖晃著,分叉的長舌頭從長著銳利牙齒的大嘴裏伸出一英尺多長,圓而亮的大眼睛射出可怕的凶光,兩個黑洞似的大鼻孔哧哧地喘著粗氣,黑乎乎的表皮蓋滿鱗甲,樹幹一樣粗壯的四肢緩慢地移動著。團長連忙屏住氣息,悄悄地躲藏起來,毫無聲息地撤回了營地。回到營地後,他召集起隊員,決定捕獲這頭怪獸進行研究。他們在距離叢林不大遠的地方挖了個大陷餅,放上野豬肉,然後在遠離陷阱的地方搭了個掩蔽棚。
第二天淩晨,太陽剛剛冒出山巒,那頭怪獸果然出現了,當它見到野豬肉時,伸頭就咬,立刻被考察人員設計好的繩素套住了。考察隊員們立刻上前,將怪獸奮力拉出,牢牢地捆在一棵粗壯的大樹上,準備做一個結實的木箱,將怪獸裝起來,運回美國。可是到了第二天,當考察人員來到樹下時,卻不見了怪獸,樹下隻留下幾段捆綁怪物的繩索。從此以後,怪獸再也沒有出現。見多識廣的考察人員,誰也無法說出怪獸是哪種動物,也無法為怪獸命名,隻得把一段怪獸之迷留給人們去遐想。
動物的超強邏輯思維
作為地球生命的三大家庭——植物、動物和人類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植物隻有生命,但無思維;動物隻有形象思維卻無邏輯思維;而人類則具有邏輯思維和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這是過去通常的概念。最近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的研究表明,有些概念應該更新,過去沒有認識的領域和現象必須重新認識和探究。比如植物也有感情和記憶力,動物也有邏輯思維,尤其靈長類的猴子等邏輯思維就更複雜。而人類除具有常規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外,還有特異思維。大腦中除有用於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第一、二信號處理係統外,還有用於特異思維的第三信號處理係統,這已被諸多試驗(包括看三維動畫時的表現)所證實。本節重點討論動物的邏輯思維。通過研究表明,動物(包括某些低等動物如蜘蛛、黃鼬、兔、豬、馬、鷹等和高等動物如猴、猩猩、野人等),他們是有其程度不等的模仿能力和邏輯思維的。高等動物比如猴子在動物園內報複戲弄傷害他的人——用撒尿的方法或抓搔的方法。還有的猩猩將所有的動物園關猩猩的籠子打開放走同伴,還有的與人鬥智回來救幼仔等,這都是邏輯思維驅使所致。野人到農村搶人並將之關在山洞中,白天出外尋食時將山洞洞口再用大石頭堵死,怕“俘虜”逃跑,晚上回來再搬開。如此等等表現都說明動物確實具有邏輯思維。隻是程度不如今天人類那樣高明而已。下邊再向讀者介紹一起黃鼠狼鬥智勝“獵人”的事例。除了能很好說明動物具有邏輯思維外,故事情節也耐人尋味。據《齊魯晚報》報導的一則消息說一農民誘捕黃鼬(黃鼠狼)反賠肉餌的有趣經過:
一農民暗布機關捕黃鼠狼,卻被黃鼠狼施計破了機關,白白損失了肉餌。事情經過如下:天津靜海縣王口鎮村民董某等人,日前發現田間有黃鼠狼出沒,於是買了鮮肉,鎖在設計的機關上,晚上布在田裏。第二天一早,棒夾卻全部翻出了土,肉餌也不翼而飛。董某等又買了肉餌,當晚便趴在溝邊看究竟。午夜時分,忽見10多隻黃鼠狼跑來,幾隻大黃鼠狼到附近抱土塊,兩後爪著地,挨個將棒夾砸翻。然後大小黃鼠狼蜂擁而上,搶食肉餌。看了這段描述,讀者朋友一定很開心。
關於動物有思維、有感情、有語言(動物間語言)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比如經過訓練的情海豚可以進行高超的表演。而經訓練過的大象可以十分懂事地將人卷起照相,照後又輕輕將人放下。當獎勵給它東西吃後,還會作出謝謝等動作,正是說明上述論點。此外,我們再舉一個動物與人之間有著理解和感情糾葛的實例,當主人病重時,一個被飼養多時的猴子竟會痛哭不止;主人病愈,他就高興若狂,這可真令人啞然。《文彙報》對此就有過報導。《新晚報》1997年4月25日第9版也給以轉載,其題目是:白山鎮上傳奇聞,主人病危,猴子大哭。報導內容如下:
年逾六旬的廣西馬山縣白山鎮內昂街居民班秀珍養了一隻猴子,經常用柑果、芭蕉、甘蔗飼喂。熱天給它消暑,冷天給它保暖,猴子與主人感情深厚。近日,主人班秀珍突然患急病,上吐下瀉,不省人事。猴子見狀,痛哭了4天,經醫生診治,主人病情好轉,猴子也轉悲為喜,並翻筋鬥向主人祝賀平安。
動物的禮儀
人類不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有自己婚喪嫁娶、紅喜白喪之事的“風俗”。令人叫絕的是動物也有“紅白喜事”,也有它們自己的“風俗”。1995年10月6日的《旅遊導報》報道:
動物世界也常常操辦“紅白喜事”,離奇古怪,妙趣橫生。
尼斯湖水怪
為了博得對象的歡欣,雄獼猴在求婚時,總要百般殷勤地獻上許多野果作為聘禮。若雌猴有意,便含情脈脈地吃起野果來,此時雄猴則圍著雌猴團團轉。
歐洲有一種叫白頭翁的鳥,雄鳥從遠方歸來時,常常給“未婚妻”帶來一支豔麗的鮮花,以示忠誠。
燕鷗在舉行婚禮之前,雄燕鷗總要叼著一條小魚輕輕放在雌燕鷗身旁。對方收下這份厚禮後,便比翼雙飛,結下秦晉之好。
西伯利亞的灰鵝保持著奇特的“葬禮風俗”,它們哀叫著佇立在死者跟前,突然“頭領”發出一聲尖銳的長鳴,頓時大夥便默不作聲,一個個腦袋低垂,表示深沉的悼念。
北非的沙蟻每次大戰後,它們便扛起“陣亡將士”的屍體運往墓穴,覆上薄簿的一層土。再運來連根的小草“栽種”在墓穴周圍,以示永久紀念。
動物尾巴的功能
動物身後大都長有一條尾巴。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尾巴可有可無。實際上,動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會給它們生活帶來麻煩。動物的尾巴形狀萬千,妙用無窮。下麵就談談動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遊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魚池旁,你可以看到魚的遊泳動作:倏忽遠逝,或驟然停遊,或跳躍騰空,或返身轉向……真是遊姿多變,十分自在。魚兒究竟靠什麼遊泳呢?根據科學家試驗證明,魚兒是靠鰭來運動的。如果斷其胸鰭,魚就前沉;若把背鰭切除,魚便後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鰭)割去,魚就失去方向,不能前進。這一試驗證明,尾巴才是主要推進魚體和使魚兒轉向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