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代曆史名人事跡追蹤(中)
戈雅的“哈哈鏡”之謎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正在經曆著劇烈的轉變,腐朽的封建製度麵臨著總的崩潰,各國資產階級的革命達到新的高潮。各國藝術家都以自己的作品反映著這一動蕩的曆史。西班牙的畫家戈雅則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創作了一組充滿狂想、奇想的組畫,這些組畫好像一幅幅哈哈鏡,折射出當時西班牙的社會和畫家的思想。
戈雅生於1746年3月30日,1776年開始為織造廠繪製壁毯草圖。在戈雅以前的宮廷壁毯畫上多表現神話或王朝的“光榮曆史”。而戈雅對壁毯畫設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他設計的畫麵上,除了一些貴族遊樂場麵外,更多的是來自民間生活,如打獵的人、賣瓷器的人、受傷的泥水匠等,但這些題材都被戈雅美化了,反映了年輕的戈雅還不能真正理解當時西班牙的社會現實。1789年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引起了戈雅的強烈震驚。當時的西班牙封建勢力和宗教裁判所互相勾結,在歐洲以嚴酷的統治而著稱於世。王權、教會繼續加重剝削,國內農民大批破產,百分之六十七的土地都掌握在貴族和僧侶手中。麵對這種現實,戈雅的思想進入了一個苦悶和呐喊的階段。畫家像一個政治評論家那樣,充滿了戰鬥的熱情,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傳達了時代的音響。創作了向黑暗社會衝擊的第一部偉大作品——銅版畫《狂想曲》。不論在戈雅生前還是死後,還從來沒有其他的作品可以與之相比。它們呈現了通過哈哈鏡而看到的整個世界,描繪了一些半現實半想象的人和世界。
這些《狂想曲》,開始創作於1793年,最後完成於1803年,共計八十幅。組畫的題材涉及範圍極廣,不但揭露了教會的專橫、貴族的腐朽,同時也痛斥了社會上幾千年的一切惡俗和病態。受西班牙民間藝術的影響,戈雅在《狂想曲》中采取了隱喻的手法。在組畫中細節的描繪很少,大多是夜的背景,因此畫麵給人一種簡潔、有力、強烈、深刻的印象,接近於諷刺漫畫的效果。每一幅作品上,都配有畫家的題詞。題詞往往帶有質問的口氣,用詞辛辣、尖銳,好像正在向別人或自己憤怒地發問,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它和畫麵構成了統一的不可分離的整體。組畫沒有明確的順序,畫家的目的是以此來嘲諷西班牙社會的混亂,戈雅把自己的一幅自畫像安排在組畫的扉頁上,似乎是組畫的序曲。自畫像中流露出當時作者的不滿情緒。第43幅《理智入睡產生夢魘》中集中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思想:畫麵上,一個青年人正在伏案入睡,這時在他的周圍出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動物,惡鳥在他的頭上盤旋,貓頭鷹正用凶惡的雙眼盯著他。一隻巨貓充滿敵意地臥在他身旁,在畫中,畫家用巨貓和惡鳥來隱喻著教會、貴族和社會上的一切惡勢力。入睡的青年正是西班牙人民的化身。革命的思潮幫助戈雅看到了更多不合理的事物,他覺得黑暗像夢魘一樣籠罩著西班牙,他希望西班牙人民會很快從夢境中醒來,驅散這些惡魔。
幻想圖:埃及女王和她的大祭司
在這些組畫中,戈雅多次把推行愚民政策、欺壓人民的統治階級比作愚蠢的驢子,如一對悠然自得的驢子正騎在人的身上;一個表情得意的驢子正在讀自己的家譜。對統治者作了無情的諷刺。還有驢子在做教師,所有的課本上隻有同一個字母“A”,畫家的題詞是:“不能再多教一點嗎?”用來諷刺西班牙宗教的專製,排斥一切異端思想。在《這是裁縫可以辦到的事》中,畫了一群無知的婦孺跪在一棵披著僧衣的枯樹前作祈禱。諷刺了當時宗教對人的愚弄,也對人民的迷信提出了善意的告誡,這是一幅構思巧妙而又寓意深刻的佳作。《直到死神降臨時》,畫的是一個老婦人,她的手和臉已經幹癟得像個骷髏,她一麵把一頂極其漂亮的帽子往稀疏的頭發上戴,一麵心滿意足地瞧著鏡子裏麵,侍仆們在旁邊看著,他們忍不住偷笑,隻好用手捂著嘴。題詞是“死而後已”。這幅畫,諷刺了當時性格蠻橫、幹預朝政的皇後,也帶有普遍意義地批判了貴族們永無饜足的享樂追求。還有一幅名為《升與降》的狂想曲更富有哲理性:畫麵上有一個巨人,長著山羊般的腿和魔鬼般的麵孔,他把剛剛抓住的一個人拋向天空,那個人穿著華貴的衣服,正為自己的好運洋洋得意。他的手上和頭上都噴著火焰,這個可憐的帝王還沒有意識到,在他最得意時,也就是失意的開始,他會一頭栽在地上。這幅《狂想曲》附有以下說明:“命運對那些追求它的人是殘酷的。為了升到最高的位置所付出的辛勞將化為烏有。我們升上去隻會再掉下來。”
盡管戈雅的《狂想曲》在創作上采取了隱喻的手法,但是仍瞞不過宗教裁判們的眼睛,他們已嗅到了這些作品的政治氣息。為了逃避宗教裁判們的追查,戈雅隻好把這套組畫當禮物呈獻給國王夫婦,才使這套作品得以保存下來。畫家也免受追查。《狂想曲》雖似哈哈鏡,但它不會使人發笑,他是作者在黑暗夜空下的一聲淒厲的呐喊,這聲音震撼他自己,也震撼著他的人民。戈雅因此而成為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偉大先驅。
戈雅的時代產生了戈雅的藝術,戈雅的藝術不僅屬於西班牙,而且屬於全世界。
歌德一生浪漫之謎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恩格斯對歌德極為推崇,稱其為文藝領域裏“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知識廣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文藝理論、哲學、曆史、造型藝術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為人類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他的一生經曆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都特別喜歡他的著作外,列寧在流放時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歌德於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他的父親是裁縫師的兒子,家境殷實,受過高等教育,曾獲萊比錫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並得到皇家參議的頭銜。他的愛好是收藏書籍和美術作品,在家中擺滿了每次旅行帶回來的各種紀念品。歌德的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在這種家庭環境裏,歌德耳濡目染,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
歌德是家中推一的男孩子,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從他出生起,就有計劃地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當歌德還是嬰兒時,父親就天天抱著他去散步,還經常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有意識地讓他多接觸自然。每次在去郊外的路上,父親總是耐心地給小歌德講解路途中所見到的各種事物,有意識地培養他的觀察能力與認識能力。歌德也因此在玩樂中輕鬆地獲得很多自然知識,小小年紀便知道許多植物和動物的名稱與習性特點。當他8歲時,就能夠把文科中學最高學年的拉丁文練習題譯成德文,並開始學習法語、英語、意大利語以及希伯來語。10歲時他廣讀伊索、荷馬等人的作品,11歲時開始閱讀拉辛和莫裏哀等的文學名著。
歌德的外祖母對這個小外孫更是疼愛有加,為逗歌德開心,外祖母請人來家中演出木偶戲,還送給歌德一套表現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戲玩具。由此培養了歌德對戲劇的濃烈興趣。得到玩具的歌德和其他孩子們一起興致勃勃地排演浮士德的節目,吸引了很多小觀眾前來觀看。可沒多久,演員連同小觀眾都厭煩了,來來去去總演一出戲確實沒意思。於是孩子們決定自己動手做行頭、裝飾,自己編劇本排演。歌德後來在回憶錄上寫道:“這種兒童的玩藝和勞作從多方麵訓練和促進了我的創造力、表現力、想象力以及一種技巧,而且是在那樣短的時間,那樣狹小的地方,花那樣小的代價,恐怕更沒有別的途徑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了。”
歌德一生浪漫。
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願,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68年因病輟學。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完成學業,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歌德的寫作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3年歌德寫了一部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裏欣根》,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成了魏瑪公國的重臣,開始了他近十年的官宦生涯,這一期間他曆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在他執政期間曾力圖進行一些改革。然而隨著各方麵阻力的增強,加上他對科學研究與文學創作的愛好,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使他陷入一種矛盾的痛苦之中。1786年9月,他為了逃脫這種痛苦,拋開工作,開始為期數年的意大利之旅,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