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有關我國軍事懸案破譯(1 / 3)

第十章有關我國軍事懸案破譯

蚩尤時有金屬製的兵器嗎?

蚩尤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曆史人物,雖然對他褒貶不一,有的稱他為古之天子,九黎國之君;有的說他是庶人中的貪者;有的又尊他為戰神、兵主。但在是否真有其人的問題上,似乎大家是一致的。據說他帶領黎苗(有的說是東夷)集團與軒轅領導的華夏集團發生過多次暴力衝突,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琢鹿之戰。在衝突中,有的史料說蚩尤用五金作兵器,武器較好。但到底有沒有金屬製的兵器?還是曆史上的一件懸案。

認為蚩尤有金屬製兵器的記載有這樣一些材料:

《世本·作篇》載:“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這裏不僅記載有金屬兵器,而且還列舉了所製兵器的種類。

《管子·地數篇》不僅記載了金屬製兵器的種類,而且還記述了金屬的來源和金屬兵器的威力,“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皚、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為雍狐之戟、芮戈(短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屍滿野,此見戈之本也。”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中還引《龍魚河圖》(古書,已佚)稱:“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作五兵仗刀朝大弩,威振天下。”

《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蚩尤作兵伐黃帝”之說。以上記載,進一步記述了金屬的來源和他製成兵器後相兼諸侯、威振天下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些記載,不僅把金屬兵器的發明、製作記到了蚩尤身上,而且還把他封為兵主、戰神,進行頂禮膜拜。

據《周禮·春官》記載:西周時,把蚩尤和黃帝並列,作為造軍法的戰神祭祀。“肆師”條下鄭玄注說“於所立表之處為師祭,祭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增培也。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祀奉蚩尤的盛況。秦代,把蚩尤列為八神將中的兵主,“三日兵主,祠蚩尤”,請蚩尤坐了第三把交椅。漢代,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時,曾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在取得天下後,又把蚩尤祠遷到了長安,設官祀奉。“後四歲,天下以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而黃帝反被冷落在一邊。

據《宋史》記載,在宋代還保留了對蚩尤的禮奉。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征河東時,還用豬羊祭蚩尤。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蚩尤雖然是一個被殺的失敗者,但在死後人們還對他進行隆重的祀奉,並一直延續到3000多年以後,究其原因,恐怕也與發明、製造金屬兵器有很大關係吧!

另一些記載認為,兵器源於生產工具,在原始社會,人類的勞動、狩獵工具就是戰鬥工具,它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由石兵器、銅兵器,進而鐵兵器。據春秋時的冶金家風胡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鋼為兵……。當此(春秋)之時,作鐵兵。”(《越絕書·記寶劍》)。

考古材料也表明,我國雖然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發明冶銅術,但還沒有使用銅兵器。如與蚩尤同時期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存中,雖然已經出現有煉銅渣和孔雀石一類的煉鋼原料,但還沒有銅製兵器。而要到年代稍後的(河南)二裏頭文化遺存中才出現有青銅製作的戈、矛、戚、鏃等兵器。經放射性C14斷代,大約是公元前21至前16世紀的遺物,也就是在夏王朝紀年內的兵器。

但是,也不能排除蚩尤時使用過金屬製兵器。因為以蚩尤為代表的東夷(黎苗)集團,活動的地區較廣,在這些地區內,蘊藏有五金礦產,當原始人用火焚林,或因雷擊引起森林焚燒時,有些裸露的礦苗,被大火溶為硬塊,後經雨水衝刷暴露地麵,當人們發現了這種礦物溶品,不僅化石器堅利,而且也易於加工時,遂采為用器或製作兵器,也是很自然的。另外,有的還認為“自然界中存有天然的青銅,因此,很難說人工生產青銅始於何時”。(《武器和戰爭的演變》美·杜普伊著,軍事出版社出版l985年6月)所以,蚩尤是否有金屬製的兵器?有待今後考古工作的發展和考古知識增加以後,才能作出結論。

我國何時開始建有軍隊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建有軍隊?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史書記載中最早的說法是在上古的神農時期。唐代杜佑編撰的《通典》第148卷記載:“三皇無為天下以治,五帝行教兵是興。所謂大刑用甲兵而陳諸原野。於是有補遂(有的書作斧遂,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之戰,阪泉之師。”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見威王”一段中也有“神戎戰斧遂”的記載。最近出現的《中國軍事史·曆代戰爭年表》也收錄了這次戰爭,並根據南宋羅泌的《路史·後記三》改為“神農伐斧遂”。這些記載說明了在神農時期已建有軍隊,而且還因斧遂對神農不臣伏,神農領兵去討伐,但許多同誌認為神農伐斧遂是古代的傳說,很可能是一次部落衝突(戰爭)。因為那時還沒有階級,沒有國家。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看,似乎也不具備建立軍隊的條件。當時也不排斥部落中有少數從事軍事工作的人員。隻是由於缺乏當時的文字記載,無法進一步考證。

另一種記載是:在原始社會末期,也就是公元前26至前22世紀黃帝時期。漢代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以上這段文字中“修德振兵”的兵字,指的就是軍隊。“征師諸侯”的師,指的也是軍隊。而是從諸侯那裏征調來的。這段文字說明,不僅皇帝有軍隊,而且諸侯也有軍隊。明代編纂的《永樂大典》也把它收在8275卷中,但是大家認為《史記·五帝本紀》是根據先秦古籍中的有關傳說編寫的,雖然作者查閱了大量的先秦古籍,並進行了調查研究,揚棄了“神農伐斧遂”,仍難免有情況不確之處。所以現行的許多曆史書上,在記述曆史上的軍隊時,也沒有吸收這一觀點。

再有一種記載是: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奴隸主專政的王朝——夏朝的建立才建有軍隊。《尚書·甘誓》記述了夏帝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戰前,召集了六軍的統領——六卿,進行了動員。《史記·夏本紀》也有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現行的曆史教材也都把夏朝作為奴隸主社會的起點,奴隸主貴族為了統治奴隸階級的平民,開始建立軍隊,製定刑法,修造監獄。即將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也采用了這一說法。從國家學說的角度看,夏朝建有軍隊是不用懷疑的,夏朝的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階級統治,必然會建有軍隊。但是,也有的同誌認為,夏朝的地下文物至今還尚未得到考古界確切的鑒定,夏朝的曆史基本上也是依據古代的傳說整理。如果僅是根據《尚書·甘誓》論證軍隊,那是不夠的,因為這篇文章也還有爭議,有的認為是後人依據傳說的追記或假托,不能作為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