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緣於思維創新(1 / 3)

第一章 成功緣於思維創新

創新,就是噴湧而出的漱玉靈泉;就是陰天時突然從雲端扯出的一縷陽光:就是心情鬱悶時的豁然開朗;就是剪斷一團亂麻的利剪;是秋天枝頭那紅豔豔亮晶晶的碩果;是通向成功的那座橋梁;是成功者甜蜜蜜的夢: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靈感……

開始洗腦吧

著名詩人愛默生說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個人的樣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個樣子,他不可能是別種樣子!”

一個人思想決定了他的長相,決定了他的一切。隻要我們知道他在想什麼,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的生存方式,完全決定於我們的思想。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傷感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為了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增加我們的生存資本,我們就要突破思維,換一種思考方式,去創造,去變革。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陳規,不敢變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打造生存的資本,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處世態度,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的生存哲學。

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滿足地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在學習、勞動和工作中,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達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生存的邏輯。

其次,“知足常樂”這種處世哲學的背後,它所追求的快樂,是個人“知足”之樂,這樣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對生活的不滿、妒忌,甚至對人生失望。因為這種追求和滿足的隻是一個“自我”,如果這個“自我”不能滿足,那麼僅有的一點得意和快樂就會轉化為痛苦。

當然,指出“知足常樂”的生存哲學的狹隘和片麵,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講知足。知足還是不知足,要看具體情況。一方麵,“知足”也可以使我們今昔對比,更加珍惜今天的進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質享樂欲望的不知足而貪婪和墮落。但是,決不能離開自強、進步談知足。對於“不知足”也要做具體分析,並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種好高騖遠、貪得無厭的不知足,同消 極的自私的“知足”一樣,也會破壞正常的生活秩 序。

“有誌者,事竟成”,這是創造性思考的根本, 而傳統的觀念,比如“知足常樂”則是創造性成功計劃的頭號敵人。傳統的觀念會阻礙你的進步,幹擾你進一步發展你真正需要的創造性的能力。以下是對抗傳統觀念的方法:

第一,樂於接受各種創意。要拋棄“不行”。“辦不到”、“沒有用”等思想沉渣。

第二,要有創新精神。廢除固定的例行事務,去嚐試新的書籍、新的網站以及新的朋友,或是采取和從前不同的上班路線,或過一個與往年不同的假期等等。

第三,主動前進。對每件事都要研究如何改善,對每件事都要訂出更高的標準。

人類主要的弱點之一,就是一般的人太熟悉“不可能”這個詞。他們知道哪些規則是行不通的,也知道哪些事是辦不到的。他們根本不理解,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所需要的隻是一個正確的意識而已,這個“意識”有著奇妙的力量,它能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汽車大王福特想製造他那著名的V8型汽車,他說:“必須在一個引擎上鑄造八個完整的汽缸。”

“這是不可能的事啊!”目瞪口呆的工程師們一起說。

“不!你們要大膽地去做。”福特肯定地說,“不管多久,你們都要把這任務完成。”

這些工程師都不願意失業,他們隻好硬著頭皮照著老板的命令去做。半年過去了,計劃絲毫沒有進展。這個結果讓這些無奈的工程師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到了福特核查計劃進展情況的時候,工程師們沮喪地告訴他無法完成這個計劃。“繼續努力!”福特不溫不火地說:“什麼不可能?我就認為有可能,我就需要這種車子,我一定要把它製造出來。”

工程師們隻好再作更進一步的研究。一段時間過後,忽然,他們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打開思維,找到了製造這種汽車的關鍵竅門。

我們需要打破思維的定勢,鍛煉創造性思維,使思維敏銳起來。

思維是人類生存的靈魂。它好像雙槳,激蕩起生命的漣漪;它好像火炬,點燃起精神的烈焰;它好像翅膀,鼓動起衝擊的力量。思維,對於人來說,好像花之蕊,果之核,水之源,山之脈,海之潮。一個不會思想的人,他活得暗淡、活得平庸、活得無味。

生活中有些人是永遠都無法讓思維敏銳起來的。因為,他們並不能領會到微妙細致的情感,他們自身通常就是粗枝大葉、感覺遲鈍的,因而也就無法理解那些思維敏銳的人。

敏銳的思維是良好的性情,以及在緊急時刻快速反應能力的綜合產物。一位成功的人士,他總能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促使自己的靈感得到激發,並由此做出一些有效的事情。以下是四種鍛煉思維敏銳的方法。

(1)捕捉靈感

靈感稍縱即逝,如果你不能很快抓住,可能一去不複返。那些懂得發掘創造力的人,都已學會如何捕捉和保留那個瞬間的靈光一現。

發明家、作家習慣於攜帶便箋或手提電腦,為的是隨時記下他們的靈感,而有時甚至餐巾紙或糖果紙也是他們良好的工具。那麼,你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閉上眼睛,身體放鬆,讓思維自由飛翔,讓思想自由馳騁。離開了房間?離開了地球?離開了星際?隻要別想你周圍的人或事,你的麵前常常會豁然開朗,你的思維就會到達一個你未曾到過的世界,一些奇妙的想像也往往隨之而來。

(2)置身挑戰

使思維敏銳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失敗的困難環境中。奇怪的是,隻要你處理得當,失敗往往就是成功的動力。這是因為,在失敗後,我們不得不嚐試一些新的辦法,這對創造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許多意念的互相競爭,可以大大加快創意的進程。

例如,你過去轉動門把手都很容易,這次若轉不動,你會拽上拽下,或者用力去搖。最後,你可能肩撞腳踢,甚至喊人幫忙。這些辦法源於已熟悉的行為,而創造力並不神秘,它就隱藏在你已知的事物當中。

(3)拓寬眼界

知識越廣博,你潛在的創造力就越豐富。無數的進步是源於創造者在不同的領域都擁有豐富的經驗。所以,你應該弄清你一無所知的領域,進而強化你的創造力。拓寬眼界的意義還在於,越來越多的新興科學產生於兩種學科的交叉處,多領域的視野更加容易使你觸類旁通。

(4)製造刺激

不妨在你周圍放些可以激發大腦潛能的東西,

並經常更換這些刺激源,借此增強創造力。例如,在你的辦公桌上放上一頂米老鼠帽,或是一支蠟燭,或是重新布置一下你的房間。不斷的變化,有利於思維的發展。

與周圍的人相互影響也是製造刺激的一種方式。“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也許,正是某人無意中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刺激了你頭腦中的那根弦,念頭往往在這一瞬間消失,但是思想卻揮之不去了。

創造性思維,可以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人們為了取得對尚未認識的事物的認識,總要探索前人沒有運用過的思維方法,尋求沒有先例的辦法和措施去分析認識事物,從中獲得新的認識和方法,從而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創造性思維,可以極大地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創造性思維,提出的一個又一個新的概念,形成的一種又一種新的理論和做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發明和創造,都將不斷地增加人類的知識總量,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使人類去認識越來越多的事物。

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恐懼心。為什麼有恐懼心?就是他害怕失敗,害怕拒絕,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因為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如何相信自己的潛力?你首先要相信,你和那些成功者一樣,本身存在著巨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哪怕是一丁點兒,隻要能喚起,就可以令你邁向成功。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隻發展了他蘊藏潛力的1/10。與應當取得的成熟相比,我們不過是半醒者,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一部分……”既然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為什麼實際生活中人與人卻有千差萬別呢?這當然是由於心理態度與努力程度不同所決定的,同時也和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境遇不同有關。

一個人隻有具備積極的自我意識,才會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並知道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因而他能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潛能,幹出非凡的事業來。羅斯福曾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盡可能內發揮到最高限度的人。”

有些人之所以很難發揮自身的潛力,還是因為他被許多繁文縛節所束縛,被太多的“應該怎麼做”和“不應該怎麼做”捆住了手腳。一位傑出的精神病學者曾指出:各種所謂的“應該”標準必然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越是努力遵照這些“應該”標準行事,所受到的壓力也就越大。此外,由於這些“應該”標準是外界強加的條條框框,所以它們總是會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

“應該”標準在你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嗎?你是否覺得自己應該照顧妻子、應該幫助孩子;應該和善地對待同事、應該努力工作?當然,這些“應該”標準或許並不是你自己製定的。假如這些標準是別人的發明,而你僅僅是搬來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生存的誤區。

實際上,和“應該”的框框一樣,“不應該”的框框也太多了,比如:不應該發脾氣、不應該粗魯、不應該糊裏糊塗、不應該沒羞沒臊、不應該過於幼稚、不應該抑鬱不樂等。然而,你沒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靜或不善於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隻要願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顧忌麵子問題;沒有人會給你打分,你不按照別人的意思說話辦事也不會受到懲罰;更何況強迫自己做不情願的事情肯定難以持久。

怎樣擺脫束縛發揮潛力呢?

(1)製定適用於自己的行為準則

列出你所遵守、但實際上又不適用的規則和標準。你可能不讚成這些荒謬的規則,似乎又無法改變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製定出適用於自己的“行為準則”。現在就動手寫出來,別拖延。

(2)建議廢除老規矩

你可以和親戚朋友們共同討論一個你所反感而大家都在遵守的老規矩,建議廢除它,並提出一個大家都更為讚賞的新規矩。

(3)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看看別人是怎麼辦事的,他們的做法是否和你不同。

(4)生活在現實中

你應該生活在現實裏,不要將所有的規矩都視為是普遍運用的,必須認識到,任何標準都僅僅適用於某一特定環境。

想像自己能夠成功,用積極的動機推動行為的發展,通過不懈的努力,你就能達到目標。正如海倫·凱勒所說的那樣:“當你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你翱翔的時候,你是不應該爬行的。”

創新才有出路

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創造性的思維。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隻有通過有所創造,為人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才體會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和真正幸福。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並激勵人們以更大的熱情去繼續從事創造性實踐,為我們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提到創新,有些人總是覺得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辦到。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經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人們在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創新是永無止境的,人類的幸福是沒有終點的,人類幸福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