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文化之謎(二)(1 / 3)

第二章 中國文化之謎(二)

命運多舛的華夏第一國寶

“問鼎中原”、“勢成問鼎”諸如此類的成語中都有“問鼎”二字。我們今天對這兩個字都不會覺得難懂。“問鼎”是指可能達到或者想要達到權力或者是榮譽以及其他的一切項目的最高峰。可是,這實際上是這兩個字的引申意義,它的原義是什麼呢?正如幾乎所有的成語都對應著曆史典故或寓言一樣,“問鼎”二字成為成語中的一個也是有曆史掌故的。

公元前606年,中國曆史上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戰國中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經過了一番勵精圖治之後,使楚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他卉始圖取霸業,興兵攻擊陸渾之戎,直通雒邑的郊外。當時名為眾諸侯國之天子的周定王被迫派人來為他舉行慰勞歡迎的禮儀。楚莊王向來臣“問鼎大小輕重”,表明他欲滅周而代之的野心。從此,“問鼎”才成了具有特指含義的專用名詞。

為什麼楚莊王的一句問鼎就能反射出他的野心呢?原來這個“鼎”可不是指尋常之物,而是專指象征王權和天命所歸的夏代“九鼎”。

夏是我國曆史記載中的第一個奴隸製王朝。“九鼎”就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啟統治時期製造的。這個啟就是傳說中治水英雄的大禹的兒子。他建立夏朝以後,把華夏大地劃為九個州,每個州設立一個最高行政官員叫做“州牧”。州牧又由夏王統轄。據有關史料記載:夏令九個州的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隻鏤刻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鑄鼎之前,已經先派人把各州的著名山川、大河和風景俊奇的地方,以及出產或具有的各種奇特的東西都畫成圖、編成冊。然後由那些被精選出來的、技藝高超的工匠們把這些圖畫仿刻在“九鼎”的身上。每一隻鼎對應著一個州,製成後的“九鼎”就象征著九個州,又象征著天下。這樣既體現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集中,也顯示著夏王已經成為天下之主,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九鼎”從問世以後就一直被曆代統治者所重視,它們一直被作為鎮國之寶和王權的象征。

對今人來說,“九鼎”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們在曆史上的顯貴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們所包含的豐富的考古信息,它們身上浸透著我國當時的手工藝水平、冶金文明和人文地理。

可是如此珍貴的“九鼎”早就在華夏大地上失去了蹤跡。它們的下落,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傳世之作《史記》中就已經無法確定“九鼎”的下落了。同一部《史記》的不同篇中,對“九鼎”下落所作的記載也不同。在有關周、秦的兩個“本紀”中這樣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後,秦國從雒邑搶走了“九鼎”,它們被掠到了秦國。而在《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這段話的大意是:在同朝的天子之德日衰之時,鼎就不見了。這和秦搶鼎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在此以後的曆史學家們又考證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來解釋“九鼎”的失蹤。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周顯王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7年,周王室為了避免傳國之寶落於他人手中,於是把“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旁邊的泗水之中。他們還考證出:秦始皇南巡時,還曾派出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可惜最後一無所獲,徒勞無功。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王室在衰落時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了“九鼎”鑄銅錢。而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避免各諸侯國借此興兵問鼎。

曆代史籍中關於“九鼎”的說法還有很多。但是大多自相矛盾,或者自說難圓,誰也沒有十分能令人信服的依據。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待解之謎。

太極宗師之爭

太極拳是我國一種獨持而又行之有效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流傳頗廣,習此者不計其數,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也不乏太極拳愛好者。然而,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著種種說法,有些甚至帶上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