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位母親(二)(1 / 3)

第三章 兩位母親(二)

我是真的懂你

魚說:“沒有人知道我在流淚,因為我活在水裏。”水說:“我知道你在流淚,因為你活在我心裏。”

我循夢遠航,“一夜飛渡鏡湖月”,“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正當我“迷花倚

石忽已暝”時,一位白衣飄飄,端坐在白鹿之上的俊才緩緩而至。噢,是他,詩仙李白!他麵色蒼白,滿臉的抑鬱,飲酒高歌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我懂,我真的懂。李白一生愛國愛民,滿腔抱負,滿心希望自己能謀官為民做主,卻受到小人的奸害,皇帝昏庸聽信讒言,貶謫李白疏遠了他,疏遠了一個偉大傑出的愛國詩人。聖上啊!你不分清白,受人蒙蔽,造成了何等錯誤的認識,枉害了一代風流.. 我的心裏默默流著淚,我能夠感受到李白的淒苦。我無言,隻在心底歇斯底裏地呐喊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逆流而下,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滿皺紋的額頭,那微微弓著的瘦弱身軀,那沉吟江邊滿臉的迷茫..我憶起了,他!“長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他在江邊徘徊著..突然,仰天長嗟:“天啊!奈何你這般對待我?!聖上啊?!你為何聽信讒言,疏遠我啊?!天下之大,無人明吾心意也!”縱身一躍,投入了滾滾奔流的江水之中.. 我欲哭無淚,欲助無能。隻能對著江心,對著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 屈原為國為民捐軀,這份真摯強烈的感情銘記在後人的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小人當道,統治者無能。屈原滿腔熱血和報國之心,換來的卻是“眾女嫉餘之峨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悲哉!哀哉! 屈原被迫無奈,憤恨至極,大吼一聲:“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以死表達了對國對民的忠誠。 遙想當年,小人讒言,君主昏庸,造成了疏聖賢,親小人,造成了聖上的錯誤認識,也造成了李白、屈原等的悲慘命運..嗚呼噫嘻! 而他們為國為民所做的一切,後代人永不會忘記!..“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試卷,失向來之李、屈..夢一場..

獨上高樓

曾經以為,古代文人的生命會簡單而明了,時代賦予他們簡明的期望:入相出將,封妻蔭子。然而,是誰?偏偏要拋開那些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為自己的人生另擇一條路?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麼?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鼇客麼?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遊者麼?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 於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蘇東坡

是撿(應為“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麼?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麼?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癡漢麼?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汙水。 而我隻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灑脫,你的眼中隻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三、辛棄疾 是落日樓頭,斷鴻聲裏的江南遊子麼?是恨古人不知你為狂人麼?是不啼清淚長啼血的悲鳥麼? 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偏要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一邊是“斜陽正在,煙雨斷腸處”,另一邊卻是“香車寶馬香滿路”,而你,執意要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黃土”;你彷徨,“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你期待,“醉裏挑燈看劍,夢會吹角連營”。 我多想跨越千年時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開篇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詩;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撫琴而長吟;在明月下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世俗的期許,在青山綠水間吟哦著流水般輕揚的詩句。 若一襲單薄的長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進了曆史,從遠古走來,從發黃的線裝書裏走來。是你們,因為獨上高樓,堅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護了永恒的精神家園。 在那些“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時代,是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了世俗的期許,守護了自我,於是守護了曆史的期許。

潤物細無聲

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很小的時候便會背誦,當時我最喜歡的便是“潤物細無聲”這句話。那時的理由很簡單:這句最押韻,也最容易記。隨著閱曆的增加,我最喜歡的依然是這一句。理由是透過這句詩的恰當的擬人修辭方法,我領略到春雨那母親般的溫情。如今,這句詩依然是我最喜愛的,我從詩句裏感受到了一種默默不懈地奉獻,而又不思回報的精神。 “潤物”是一種奉獻:犧牲自己,滋潤他人。“無聲”又表明奉獻時的情態:隻在乎所出,不在乎所得。難怪杜甫喜春雨,難怪多少古今賢人把春雨這種精神融合到自己為人處事之中

然而,也許是古詩越來越“古”、讀起來越來越不“新潮”了吧,現代社會中一些青

年人非常缺少春雨這種精神。“隻懂所取,不知奉獻”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代名詞。即使偶爾“奉獻”一點,也是為了求得好評一類的回報。我們可以把他們的這種做法用一個數學公式的形式來表達: │奉獻│=所取,奉獻為正數時,為了所取;奉獻為零時,要求所取;奉獻為負值時,也就是對社會造成損害時,圖謀所取。 春雨的精神也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奉獻-奉獻=所取,奉獻的取值恒為正數,無論其值多大,兩個相同的數相減,其結果,也就是所取都是零。我想,春雨之所以“細無聲”,原因就在於此吧! 青少年要想學到春雨的精神,就要從以上兩個公式的分析中正確理解奉獻與所取之間的關係,要明確奉獻的動機是為了幫助別人,分擔別人的痛苦,為別人解難,而不是從別人那獲得什麼。否則,不用說奉獻的取值為負為零,就是正數,也是“為了奉獻而奉獻”,是虛假的,並非發自內心的,常常是“粗而有聲”的,是不值得學習的。 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雷鋒便具有春雨的精神,他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雷鋒曾經雨中送大嫂回家而不留姓名;雷鋒還曾以“解放軍戰士”的署名給災民寄去了數百元的捐款..雷鋒的奉獻是質樸的,“細無聲”的,帶有一種憨厚芬芳的鄉土氣息,而一點也不帶有某些人的濁氣。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我也要說:“雷鋒貴如金”。杜甫老先生所吟誦的“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不是在數百年後的雷鋒身上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嗎 奉獻是一種美,春雨般的奉獻是天然的美,是無法遮蓋的、無法抗拒的美。 我讚美“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我追求春雨的美。

自然美,永恒的美

小時侯,聽爺爺講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座山莊,那裏森林蔥鬱,河水清澈,鳥語花香,人們活得非常快樂。後來,有一個人來到這兒,對當地人們說:“你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人們高興極了,以為這兒埋有大量的金銀財寶。於是,他們開始砍倒樹木尋找黃金。一年後,那人又來了,人們因為沒有找到財寶而質問那人。那人歎口氣說:“我說的財富就是你們原來擁有的那優美宜人的環境。”人們聽後難過極了,因為現在這裏的氣候很差,也很少有鳥兒光顧。 當時,我並沒有聽懂這個故事。我也不認為村民們破壞了世外桃源般的環境是不對的,反而責怪那外來者誘導人們的思想。現在想想,村民們真的是大錯特錯了。美麗的大自然,是無窮的財富,這是人人都可以意識到的,外來者隻不過是提醒村民村要好好珍惜它罷了。 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魚遊淺底,百花爭豔,這都是大自然和諧的美。事物遵循一定的規律發展,不管是興還是衰,它都是美麗的。即便如一現的曇花,它開的時候是那麼令人驚讚,然而它凋謝時也是那麼地轟轟烈烈,令人敬佩。大自然自身的美,也許就是一種魅力無限的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