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懷想天空(1 / 3)

第四章 懷想天空

情與理的抉擇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曆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麼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於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於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誌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幹什麼,走進社會後也沒想過靠關係,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並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曆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為“道理高於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分享生命

孤寂人生,誰來聆聽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來,誰來領略你眼中的精彩? 山青青,水盈盈,彈一曲“高山流水”,震徹群山,激揚層浪。於是俞伯牙與鍾子期共同欣賞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份默契與和諧是上天鑄造的,所以,知音與你分享的不隻是感覺,還有向往。鍾子期既死,伯牙亦無心苟活於世。於是摔琴自棄。分享,卻也如此淒涼。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夜清輝遍灑胸臆,量這些大小杯兒怎能盛得起?是離愁,還是思念?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相思豈是一個人的事,在千裏之外,有人與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後便是甜,分享後便是快樂。寂寞的醞釀,思念的醇香。東坡的思念,係在千裏之外的孤墳,而孤墳內的思念,卻充盈在世間。別擔心一人承受,隨時都有人與你分享..

失去後才知道珍惜,擁有時卻毫不在意。於是李煜歎道:“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國重遊,無限江山。當李煜獨自憑欄,獨自感傷的時候,需要有人來分享他的悲涼。那會是誰呢?他的國家在風中沉睡,他要向風兒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兒傾訴他的悲苦。淅淅瀝瀝的一場春雨,幫他分享了一切痛苦。春雨紛紛,籠走一切哀傷。原來有時分享的不隻有快樂,還有苦痛。 執著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卻在獨自守著那份感覺。那同樣是在追求,對音樂以美的無限向往。他希望人們能夠分享他的快樂,那就是對“春江花月夜”的讚賞。二胡用它的顫悠悠的音撥動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那根弦,輕輕一撚,便生出無限情愫。那對美的欣賞,如果美單單隻存在於世,而無人欣賞無人分享,那將會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謝,落了一地的哀傷。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對生活的信仰。 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學會分享,就學會了生活。 分享是一種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時,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時,明白了存在的意義。 快樂的分享,痛苦的承擔。在你與人分享的時候,就肩負著一份重任。讓他更快樂,讓痛苦全部溜走,讓陽光灑滿你的心靈。 鼓起勇氣,讓我分享你的生命!

眼前是一條路,路綿綿延延地伸向遠方,一眼望不到盡頭。我站在路的起點上,心中充滿了彷徨與無助,但是,我又對路的那一頭充滿了幻想與期待。 但我肉眼所能夠看到的,隻是一條地平線。 出於對路的那一頭的渴望,我出發了。 我帶著的,隻有空空的一雙手。沒有人與我為伴。 心中下了最後一遍的決心,於是,我邁出了第一步。 這裏剛剛下過雨,路上還有一些的泥濘,我盡可能地小心走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會摔倒。路的兩旁,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濃密的枝葉一層壓著一層,讓人無法透過枝葉看到樹後的天空。 但是,我想要的不是樹後的天空,而是路的盡頭。 路的盡頭是什麼?誰也不知道。 但是還是可以想象的。 那一頭如果是森林,我可以去探險;那一頭如果是大海,我可以去遨遊;那一頭如果是草原,我可以任意去馳騁;那一頭如果是宮殿,我可以去續寫我童年沒有寫完的童話世界。 無論想象中的世界多麼美好,都要通過一路上艱苦的跋涉,“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路邊,盛開著無數的鮮花,花的香氣招引來了蝴蝶,它們飛舞於紅花綠葉之間,時隱時現,為不動的花樹增加了一些動態美。再往前走一點,綠樹沒有剛才的那麼濃密了,相比之下,淺淺的一排樹木後是一片明朗如鏡的大湖。外麵的世界有多麼美,湖中的世界就有多麼美,平靜的湖麵沒有一絲的波瀾,靜得像長白山的天池。

一路上,美景如畫,但是,我的腳下從來都沒有過停息。因為,我想知道我下一個驛

站在哪裏。 我先前出發的地方,已經離我很遠很遠,也許,我早已記不清當初的那個出發點,但是,我卻清楚我處於路的什麼地方,對我來說,再遙不可及的地方,隻要你肯去走,那麼,那個地方也就近在咫尺了。 我不會去留戀路旁的風景,因為我知道,我的目標在路的盡頭,不是在路的兩旁。再好的良辰美景,隻不過是虛設,路的盡頭,才是真正的輝煌。 前麵的地平線,一次次地在我麵前升起,我也相信我踏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地平線,而下麵要迎接的,是另外的一個新的起點。 那些靜若止水的風景,早就被我拋在了後麵,迎接我的,是更加美麗的園林風光,長廊假山,亭台樓閣,荷園水榭,小橋流水,它們能夠給人以寧靜的心,更能夠讓人的心從此停滯不前。我努力地克製著自己的衝動,繼續向前。 遠方的事物,已經漸漸地現出了它的輪廓,我知道它已經離我不遠了,我趕緊加快了腳步。 一切仿佛近在眼前,而我的心竟也漸漸地平息了下來,早已沒有了出發時候的緊張和彷徨。回望著身後的地平線,和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腳印,我發現一路上,我沒有為美景的誘惑而停滯下腳步,沒有因對未來的恐懼就喪失了信心,更沒有對於出發點的一絲留戀,因為那裏已經不再屬於我。

行走在消逝中

總是習慣一個人行走,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謝。 聽樹上,夏日的蟬依然沒有休止地詠歎。心中一顫。這喋喋不休的歌者,突然讓我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蟬呀,你始終堅守著你的位置,甚至有時,一動不動,那麼執著。為了什麼? 你始終縱情地歌唱,從來不顧忌別人的嘲笑,盡管,你的歌聲並不動聽。又是為何? 想起了念經的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想起了一個字,禪。 用現在的話來說,“禪”,即是指修習者的精神集中於一種特定的觀察對象,以佛教義理的正確思維,盡力排除外界各種欲望對內心的誘惑和幹擾,以便達到棄惡從善,使本體心性獲得絕對自由的目的。 沒有習過佛經,不敢妄言。但淨化心靈,勸人行善,我想,也算是一種佛心吧。 我的理解,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忘我,甚至是無我吧。正如這夏天的蟬,忘我地歌唱,直到他短暫生命的了結,無怨無悔。 而我們,塵世中的一埃,招之即來,揮之又去,又有什麼可以不舍的呢? 好像是第一次發現,蟬的歌聲竟然是如此動聽。在這悶熱的夏日,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音樂呢?

天空依然是那麼蔚藍,那薄薄的雲層,不過是透明的時裝。陽光還是是那麼燦爛,那

毒毒的目光,盡管使人無精打采。生活著就是奢侈的,對於身外,不需要羨慕,更不必嫉妒。 憂傷隻是快樂的點綴,如果把它無形地放大,隻會徒增煩惱。淚水不要掩飾,它會衝刷你心靈的汙垢。當你睜大你的雙瞳,更多的美麗就在眼前。其實寂寞也是一種狀態,享受她,自有樂趣無窮。 如果你的心靈整天處在喧囂的鬧市,隻會讓它變得凡俗。寂寞的滋味,隻有自己才會體會得到。那種安然,那種感動,直逼自己的魂靈深處。甚至有時,一種惶恐,也會讓你敏感得如一個孩子。 可以,舒服地睡一個懶覺,美夢可遇而不可求。醒來,伸伸懶腰,一個懶字,多少愜意夾在其中。可以,拿上一本書,管它是否看得進去,沒有人去約束你,不需要去記住什麼格言,一個象征而已。 其實,行走是對生命的熱愛,寂寞是對心靈的放鬆。忘我地生,無我地活。還有什麼不能解脫的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走在自己的路上,美麗的風景一掠而過。我想,自己就做一隻夏日的蟬吧,用一生的行走,感悟一世的禪道。

懷想天空

還記得遙遠的那個湛藍的天空下,我曾在風中放飛的風箏,像在白雲間翱翔的鳥兒,鳥翼下流動的是碧玉似的河流。卻不知道,現在我們住的這個城市裏,刮過的那一陣風,是不是還會經過那樣一條河流,河水打從城北流過,也有像山巒一樣的河堤和樹林在逶迤著。 而現在,我卻隻能是在這樣一個慵懶的午後,伏在被塵土晦暗的玻璃窗前,想一想遙遠的那個湛藍的天空下曾經的安靜的小城;也隻能是對自己無奈地笑笑,然後想曾經安靜的祥和褪色成這個午後溫溫的一閃,抬起不再清澈的倦眼望一望久不注意的天空.. 還記得那個晴朗的天空下,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在做完課間操後,指著天空對我說:“老師,你看,天多藍!”多麼青春、純潔的一句話。那時的天空是明淨的、蔚藍的,沒有瑕疵的,如同青春少女的心靈!隻是純潔的天空總是被侵蝕,被高高的煙筒侵蝕,被腥臭渾濁的排汙管侵蝕,被地方領導的GDP指標侵蝕.. 於是,再久久地懷想那個湛藍的天空時,我多是流淚,而流過的淚一經被風擦幹,在風幹的淚痕上便粘著細細的塵埃,幹幹澀澀的,緊皺了皮膚,也緊皺了舒爽的心。不由得常常充滿疑惑的問自己:我們每每為了更美好的、更舒適的生活而作的努力,到底換回的是什麼?而我們又有誰是那個真心關心城市的人,又有誰還是那個執著的保護我們城市的人?——為了自然,為了子孫,更是為了我們自己!

我懷想年少時明淨的天空,就如懷想年少時的淳樸和單純,隻是那樣的時光一去不複

返。每天匆匆地走在灰土飛揚的混凝土馬路上,急惶惶經過腥臭異常的河邊,躲過堆積如山的垃圾,在被砍伐精光的途中經受烈日的炙烤,仰望頭上的布滿塵灰的天,我就想:是不是城市生活的匆忙已經掩埋了人們體會湛藍的感受.. 也許許多年以後,總會有一些新的情節會醞釀著開始,也就總會有一些新的感覺慢慢地浸入我們的心裏。就如同總會有一天的日頭沉下西山,也就總會有半個月亮爬上柳梢,總會有一些歌謠讓我們不再熟悉,也總會有一些旋律被我們重新記起..所以,我們總會希望,無論烏雲什麼時候散去,我們都能一直等到天空放晴的一刹那,使我們的心,能再染綠泥土的氣息!

我能

在山嶺的蜿蜒小路上,我獨自行走,有一個信念--我能. 在泥濘的沼澤池塘邊,我獨自前進,有一個信念--我能. 上天給了我一個艱苦的生存環境,我背負著貧窮的大山,我不願放棄,我要實現理想,因為我堅定了一個信念--我能. 命運賜予我一個閉塞的桃源世界,我屏棄著無知的泥潭,我不能放棄,我要直達夢想,因為我堅守著一個信念--我能. 也許你隻是知道“母親水窖”的幹渴,我又何嚐不是在等待,等待那水的到來,我每天行走出重重的群山,因為我知道我需要的是知識,那牆壁上赫然寫著的“知識改變命運!”我知道我能! 也許你隻是了解“希望小學”的名稱,可你知道他的真正意義嗎?那是多少渴望的眼睛在注視著你,你的每一份愛心,可能就會我們鼓起勇氣前行,因為我們需要知識,我渴望有一天走出大山,看看外邊的世界,我在努力著,我要做到,我能! 時間是一道牆,在一塊磚一塊磚的把我們的過去砌在身後,我不能忘記我家鄉的美麗風景,我家鄉的鄉親,我家鄉的父母,我家鄉的糧食..家鄉的一切,都在我的眼裏,我幻想著有一天我能走出這遮天避日的大山,我想看看外邊的太陽,它是否也是那樣的光明! 我喜歡紅色,那是我知道的最鮮豔的顏色,我們學校也會在星期一升起那一麵五星紅旗,它是那麼鮮豔,我喜歡它,甚至想把它披在身上,我渴望鮮豔,希望有一天我看見的不隻是國旗的紅,還有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顏色。 山上的鮮花浪漫的在山間開放,有一陣熟悉的味道,和那些嫋嫋的炊煙混雜在一起,每天清晨我都會在這樣的味道裏向著太陽的方向行走,我知道那是一片陽光燦爛的地帶,那是屬於我的地方。 貧窮並不可恥,我不會在那些鄙夷的目光裏低頭,因為我有一顆渴望改變貧窮的心,我堅信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