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項王若奈何(1 / 3)

第八章 項王若奈何

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鬆聲中屹然不動,年複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麵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

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隻有大師自己清楚,隻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隻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仿佛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象,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著人的空間裏,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仿佛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說:“我生二十不得誌,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打開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淒美與驚豔——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隻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裏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著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幹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拚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隻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群,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閑讀山水

山,沉穩敦厚;水,靈動,聰慧..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 山篇 山,綿延綿亙;山,險峻挺拔;山,有巍巍昆侖;山,有喜馬拉雅.. 山,巍峨磅礴,讓人想起五嶽;山,新奇秀麗,令人憶起娥眉.. 山,猶如令萬人敬仰的聖哲,沉穩是他的天性,靜立,詮釋著生命的偉岸,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肅穆,生命的莊嚴.. 山,好似讓眾人擁戴的偉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靜立,獻出了唐古拉山的皚皚白雪,獻出了黃山的溫泉、雲海、迎客鬆.. 山,相信沉默是金,他無語、無怨、無悔、無去、無從。然而冥冥之中,卻永不停息地為世人演繹著動人的神話,最美的風景。

仁者愛山。 水篇 老子有雲:“上善若水。” 孔子有雲:“逝者如斯。” 李白有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李煜有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水為智者所道,所讚、所感.. 水靈動,賈寶玉說過:“女兒似水。” 水尚智,九曲十八彎同樣彙入了奔騰的大海,得到了美好的歸宿。百彎而不折,這並非懦弱,而是審時度勢之舉,水明智地選擇了另一條湧向成功的人生之路。見識了兩漢之雄鍾巨鼎,見識了北宋之遊船畫舫,見識了晚清之斷壁殘亙.. 水守著自己的氣節,因為她靈動,靈動是她生機之泉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汨羅的水包含了屈子的嗟歎與絕望;“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洞庭的水包含了“左拾遺”憂國憂民的淚滴。 水守著自己的大度,因為她靈動,靈動是她蘊藉之根本。 智者樂水。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溪。”“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山,沉穩、敦厚;水,靈動、聰慧。 山與水性格的互補造就了世間生命的美麗。

項王若奈何

(一) 四麵楚歌。 漫山遍野的淒涼的歌聲侵入項王的腦海裏,四年的刀光劍影在眼前閃爍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長劍馳騁沙場的雄姿,想起了劉邦俯首稱臣的委瑣的樣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脈脈的眼神.. 他望著虞姬,悲歎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美人自刎烏江邊。 鮮血從虞姬的蒼白的肌膚中流下,開出絕豔的玫瑰,在那團紅色中,虞姬的眼神絕望而又飽含期望,手指如絲綢般滑落。項王一手托著虞姬,單膝跪下,一手將劍深深地紮向泥土,看著虞姬漸漸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麼。

烏江亭長在旁勸項王快渡烏江。項王輕輕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長劍直指青天。清風

吹拂著他的長發,他的身影愈發顯得高大威武,四麵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著:“劉邦小賊,待我卷土重來之時,用你的頭顱為虞姬祭奠。” (三) 又到兵荒馬亂時。 煙塵滾滾,殺聲滔天。 項王揮舞著長劍,劍刃飛快地掠過一個又一個頸喉,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光一閃,劉邦人頭落地。 夕陽照著項王的臉,剛毅的麵龐上刻滿了滄桑與寂寞。他的眼前浮現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幹淨的笑容。他輕聲說道:“虞,我回來了。” (四) 我迷迷糊糊地睜開眼,桌上仍攤著那本書,那篇文章叫《烏江自刎》。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項羽應成為真正的霸王。他有著過人的才智和勇氣,他有著震驚天地的英雄氣概。但為何要覺得無顏以對江東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養聲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這份靈動。有了這份靈動,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英雄,一個被千古傳誦的英雄。 靈動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藍; 靈動的智慧,仍可造就一個英雄。

水,靈動的曆史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還,”自唐古拉山脈,黃河九曲十八彎,一瀉千裏,澆灌出華夏沃土,孕育了仰韶文明。 黃河一次又一次地改道,洶湧的河水一次次向人類張開血盆大口。黃河邊上滿目瘡痍,遍野都是饑民。然而,水給人們帶來深重災難,也賦予人類以靈性。大禹治水,驚歎於自然,懾服於天地。 “渭流漲膩,棄脂水也。”明智的渭河水啊,早早就彈起了秦亡的前奏。一統天下的功高蓋世終究湮沒在渭河東去的流水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悲壯的旋律,讓我們仿佛又覺置身於當年那濃煙滾滾,旌旗紛飛,殺聲震天的壯麗場麵中。是可歌可泣的曆史,賦予了水無盡的雄渾;是水,演繹了一曲曲英雄頌歌。 南北朝久遠的笛韻笙歌都消散退去了,隻有秦淮河水依舊汩汩流淌著四朝的繁華。但一聲聲的喪國之鍾卻永遠打破了秦淮河曉風殘月的美景。隻留下一絲惆悵,供後人去憑悼,去哀念。 “盡道隋亡為此河”京杭運河早早地就敲出了隋朝的末音。“水殿龍舟事”結束了這個短命的王朝。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一聲炮響,滾滾的珠江水也要為洶湧

的鐵騎讓道,中國的河流開始流淌出悲哀的淚水。 有人說,三四十年代,中國河流流淌的是血水,是淚水,殷紅的鮮血染紅了大江,卻也渲染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 曾幾何時,一個主題為“環境汙染”的民謠在河南一帶流傳開來“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工業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卻也玷汙了河水原本澄澈的麵容,掩蓋了它的麗姿。 然而,新世紀,中國又重新流淌出清流,秦淮河、西湖的治理已初見成效。中國的水,在經曆了一番磨難,一朝洗禮後,又恢複了它的源源本本,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洗滌了它的容顏。 水,流過曆史,穿越了它時光的沉澱,流淌出它的變遷與更迭。我們麵對著水,悼古懷今,從水中汲取靈性,又去激發鬥誌,那麼,這水又將怎樣穿越今天,奔向未來?我們的子孫又將麵對一個怎樣的世界? 水,流過曆史..

祥林嫂之死

“衛婆婆,快開門哪,是我。”祥林嫂挎著一個籃子,裏麵還有一隻碗,頭發散亂,月白背心上汙漬斑斑,雙頰深陷,此刻她正急切地用左手叩門。過了一會兒,門內才傳來了不緊不慢的腳步聲。 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婆婆,探出頭來。起先是一愣,而後又仿佛猜到什麼,便露出不耐煩的神色來,厭惡地說:“是你,你回來幹什麼?”祥林嫂為難地說道:“是魯四老爺,他說不用我做工了,讓我回來修養一段時間。”“你回來修養關我什麼事?你自己找個主顧吧。”衛婆婆上下打量了祥林嫂一番,丟下這一番話關上門回去了。 祥林嫂急了,又敲門,可始終沒人應。她頹然地低著頭,麵對木門呆立了好一會兒時間,才慢慢地走開。 祥林嫂用身上為數不多的盤纏,坐上了去魯鎮的船。 現在正直中午,烈日高照,祥林嫂躲在船艙裏,默默地喝著從河裏舀上來的一碗水。 太陽斜斜地掛在了天邊,炫目的金色晃得祥林嫂睜不開眼——魯鎮到了。 祥林嫂想再次去魯四老爺家做工,便急急地奔向魯四老爺家。 大門開了,開門的是平時對她很友好的傭人柳媽,祥林嫂心裏高興,正想張口說什麼,不料柳媽先說了:“老爺說,現在不缺人手,你請回吧。”祥林嫂沒料到她會這樣說,卻隻見有人扔了一卷東西出來——是祥林嫂的鋪蓋。柳媽看都不看她一眼,麵無表情地關上了大門。 隨著大門“轟”地一聲關上了,祥林嫂的心也碎了。從此,她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人了,像滄海之中的一片浮萍,在巨浪麵前是那麼地蒼白無力。

祥林嫂以後也去過一些人家,但都以“喪夫”、“不適合參與祭祀”等理由退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