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陽光(二)
成長需要悉心的嗬護
某日,興之所致,閑翻詩選: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姿態萬千,信心然不可自勝。鄰室卻突然飄來動感的音樂。分辨之下,竟是鄰室幼童學唱熱辣情歌。惘然,悵然!不禁感慨:成長過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
細觀時下之社會,不禁更增憂慮。詩詞歌賦讓位於流行歌曲,京劇昆劇讓位於日劇韓劇。歌德康德難覓其蹤,言情武俠大行其道。至若淫穢暴力之魘,沆瀣一氣。餘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若無文化之熏陶,則無健全之人格;若無健全之人格,則胸無大誌;人而
無誌。其為可乎?若舉國皆然,國將不國。 時下,一些名曲、名句出於商業目的被大肆竄改,而不同藝術類別的鑒賞,引用,結合必須服從於一個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以音樂,廣為傳唱;世界名曲被作為廣告歌曲,兩者同樣是藝術主題的再創造,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審美的升華,後者卻是審美的毀滅。而隻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讓我們在成長中獲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養性情。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是說意誌懈怠時讀史以明誌: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裏;金戈鐵馬,江山萬裏血淚中。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淨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台空明塵埃無。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我國浩瀚的書海之中,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我們成長真正的養分。 我們的成長更要呼喚人文品格的修養,古之聖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種獨特的人文品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著胸懷宇內的人文關懷,而如今,在商業化大潮的衝擊下,種種最為質樸的,關係人類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為典型的莫過於哲學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來的古希臘這一哲學盛世早已“一日難再晨”。古典主義哲學的高潮在黑格爾之後也戛然而止。哲學家成了世上最孤獨的人。而哲學成了被忽略的財富,“未經省察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倘若我們的生命旅途,成長過程中缺乏對生存價值、人類理想的思索,我們必將淹沒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為某些哲學家所擔憂的一個符號。 我們生活在時下一個信息量大,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虛和靈魂的漂泊,隻有用美來陶冶情趣,用傳統文化來鑄造性情,用人文品格來指導人生,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嗬護成長的旅程,規範發展的軌跡。
雪化了以後是什麼?
朋友,你也許覺得我這上問題問得怪,雪化了以後當然是......請不要著急回答我,先聽我的。 有一次報告會上,有位學者讓從圓等四個圖形中選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結果四種圖形都被選了出來,而且都是對的。由於標準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不同。世界是千變萬化,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采的。我們應該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事物,得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結論。一句話:要創新。 創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藝術有所建樹的人都是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正是藝術家們對自身藝術生命的一種創新。明明是"月下獨酌",李白偏偏"對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後枯草毫無生機,魯迅先生卻把它比作"光澤照人的""銅絲"......創新使舊東西有了新生命,創新是一種心靈火花的發射。
創新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人類社會的車輪正是在創新中前進的。古猿從樹上下來,逐
漸開始直立行,並最終開始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是創新;瓦特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是創新;麥克斯韋建立電磁場理論,是創新;愛因斯坦提出狹義、廣義相對論,是創新;鄧小平同誌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創新...... 二十世紀剛剛開始,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衝擊著我們這個東方的大國,隻有創新,才能發展! 不創新、不去積極,隻能導致落後。曾幾何時,"天朝上國"的迷夢腐朽了多少創新的綠樹,最終招來的隻是100年的腥風血雨,100年的奇恥大辱。落後就要挨打,而不創新必然落後。整日是守著"祖墳",不僅不是孝子賢孫,而且簡直是不肖子孫。 要勇於創新。創新必然意味著對原有答案的懷疑、審視甚至背叛。這就必然要受來自習慣勢力的種種壓力和阻撓,這時要拿出創新者的勇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去完成自己光輝的事業。遼寧國企不是在三年大戰中就成功了嗎? 要善於創新。創新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見了"祖墳"就挖,隻要是原來就有的,就要全部打碎。創新本身也意味著在繼承的基礎上將原先有的有的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外國的各種先進技術,通道不是我們創新的鋪路石嗎?站在巨人的肩頭,不是看得更遠嗎? 朋友,現在請告訴我我的答案吧,什麼?你有了一個新的答案? "雪化了以後是春天......"你說。 雪化了以後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張開創新的翅膀,去尋找一個關於"雪"的問題的答案吧,廣闊的天空在等著我們呢!
留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