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陽光總在風雨後(一)(1 / 3)

第一章 陽光總在風雨後(一)

引言: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降生在世上,多少都帶有點缺憾。然而有些人卻過分看重這些缺憾,自命悲觀,何必呢?留點缺憾吧,你真的會更美。

佳作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降生在世上,多少都帶有點缺憾。然而有些人卻過分看重這些缺憾,自命悲觀,何必呢?留點缺憾吧,你真的會更美。 茉莉花香氣襲人,但卻缺少豔麗的顏色;牡丹國色天姿,卻沒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卻又渾身是刺..如果我們用完美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花,有誰能夠真正完美呢?但有誰敢說它們都不美呢?花兒都帶有一些遺憾,但正是這些遺憾,使得它們各具風味,別具一格。 看花如此,看人又何嚐不能如此?每個人都有缺憾,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真正的美麗是不會拒絕缺憾的。諸葛亮五丈原悲秋風,留下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缺憾,但正是這缺憾,才使人們感受到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當今科學界公認的繼愛因斯坦之後偉大的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全身癱瘓,但正因為他的這種缺憾,才體現出他對科學的貢獻之大。還有張海迪、司馬遷、屈原..無數的名人誌士,令人敬仰萬千,但他們誰沒有點小缺憾呢? 爺爺奶奶爬滿皺紋的臉是缺憾,卻充滿了閱盡人間滄桑的美麗;爸爸媽媽刻著傷痕的手是缺憾,卻體現了勤勞不息的美麗;孩子們的幼稚無知是缺憾,卻散發出充滿童真的童趣;老師們發白的雙鬢是缺憾,卻表現出無私奉獻的美麗..啊!生活中處處都有缺憾,但正因為有了這些缺憾,才使生活處處有美。啊!美伴著缺憾,缺憾伴著美!

朋友,何不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缺憾呢?留點缺憾吧,你真的會更美!■ [評點]清代名臣曾國藩的書齋取名為“求缺齋”。完美是人們藏在心底的美好期盼,是難以企及,難以實現的。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缺憾,應如何麵對它呢?小作者以健康豁達的心態辯證地提出缺憾也是一種美。開篇點題,一目了然。自然界姹紫嫣紅的花各有不足,這些不足卻讓它們儀態萬方,各具韻味;悠悠曆史長河中無數名人也有種種不足,這些不足卻使他們更具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平凡人更會有許多“不盡如人意”,而這,會讓每個人的內心變得豐富,生命更加充實。三個層麵的論述極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心。文章大量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語言清新而具有韻律美。首尾照應,渾然一體。的確是一篇考場佳作。

仰望星空

我喜歡在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看那美麗的星空。 天空黝黑黝黑的,賽過千年黑珍珠。我靜靜地看著它,就像羅絲在泰坦尼克號上俯視大海,覺得自己會飛。而我,覺得自己投入了這片黑色的天空,在它廣闊無邊的懷抱中自由飛翔,一個人獨自在一塊,享受著孤寂的樂趣。漸漸地,星星閃耀著,出來了,對著我笑,在空中,靜靜地陪著我。我再一次望向天空,頓時思緒萬千。 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真正喜歡星空的時候,是在夏天。那是2003年的暑假,我上完了五年級。而等待我的,卻是即將和相處了近五年的夥伴們分開,隨爸爸媽媽去浙江,也就是現在的家。 那天晚上,我和兩個要好的夥伴一起靜躺在平時嬉戲打鬧的草坪上,仰望著天空。燈光越來越少,天空卻越來越亮。在那個年齡的時候,彼此心中最重視的就是友誼,分開,就好像是把連在一起的東西活生生地用刀切開。我們依偎在一塊。過了許久,其中一個夥伴說話了“你真的要走嗎?”我心中刹那間顫了一下。轉過頭,我看見她的眼睛在星光的照耀下,閃著亮光。於是,自己的眼眶裏也不禁起了漣漪。我不忍說,隻是獨自點點頭,呆看著天空。 這個晚上,我們是打算一起等著流星,然後一起許願,希望友誼永遠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以後長大了,有機會再見麵的。可那晚,我們並沒有看見一顆流星,但是,現在它卻作為了彼此的回憶中最為美好的記憶。因為那晚,我們的心靈是相通的。也是從那晚起,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友誼,喜歡上了星空。 過了幾天,我和家人突然得知,爺爺生病了,且病得不輕,於是,千裏迢迢趕回安徽去看望臥病不起的爺爺。爺爺躺在病床上,看見我們來了,笑了。聽奶奶說,爺爺昏迷的時候,一直呼喚著我的名字,他最愛的孫女的名字!淚一下子湧了上來,占據了整個眼眶。我趕緊抬起手,把它擦幹。我從小是爺爺奶奶養大的,一直到了七歲,才隨爸爸媽媽去福建,那天我特別開心,臨走時,竟忘了向爺爺說一句話!

晚上,我一個人躺在院子裏的竹床上,呆呆的望著天空,天上有好多星星閃啊閃的。我想起了小時候,爺爺和我一塊躺在這張竹床上。我靠著他,舉起手,嘴裏嘀咕著,數著天上

一顆一顆的星星,“1,2,3,4,5..”漸漸入睡。這時,一顆星星呈金黃色,很大,從我眼前劃了一條弧線。難道是流星?我趕緊許了個願,希望爺爺快點好起來。 後來,爺爺真的漸漸康複了,我們也便離開了。離開了爺爺,離開了福建。 2005年快來臨時,我們在一個晚上突然得知,爺爺去世了!媽媽哭得死去活來,幾乎差點暈死,我也滿麵淚花。於是當晚我就向老師請了假,在第二天清晨和媽媽趕了回去。 房裏到處是一片淒涼嚴肅的場麵:掛著白布,白花,一架棺材擺在客廳裏,奶奶一見到我們,眼淚又奪眶而出。棺材前掛著爺爺的遺照,微微地笑著。棺材門被打開,我摸了摸爺爺的臉,皮包著骨,冰涼冰涼的,但臉上還是掛著那一絲絲微笑。奶奶對我說,自從我走後,爺爺經常拿著我小時侯的照片,撫摸著我,在病得很重的時候,也還是一直喚著我。 晚上,我路過院子,不禁抬起頭,又是滿天的星,閃啊閃的。自冬天來臨後,我幾乎沒有再看過一次星星。如果現在有流星,你還會像上次一樣,實現我的願望嗎?我低下頭,一滴淚落在了地上,我和爺爺一起踩過數萬次的土地。 爺爺的遺照現在放在我的臥室裏,正對著床。每天晚上,微弱的星光透過窗戶,鑽進來,爺爺微笑地看著我,我也微笑地看著爺爺。 我喜歡星空,究竟是因為什麼,到底裏麵包含了什麼,我自己也不清楚。隻是深深的感覺到,它在用一種強大的力吸引著我。那友誼的見證,那童年的回憶,那濃濃親情,那廣闊的黑的胸懷,那神奇美麗的流星,還有那孤寂的快樂,想念的痛楚。

沈家

即使最窮的地方,有農村也有鄉鎮。在農村和集市中間,有個伏虎村。建國後,伏虎村改名為“糖廠”。說起這改名,還有段故事。 沈家,是伏虎鎮土生土長的一個大家族。文革時,沈家幾乎傾家蕩產,連族人都少了一大半。一半是死了,一半是逃了。沈家五兄弟死了三個,如今隻剩下長子沈衛國和四弟沈延安了。文革後,逃亡在外的沈家長子沈衛國回來了!沈衛國回來後第一件事就召開了家族會議,將沈家所餘資產全部抵押貸款,還加上一些現金,便隆隆烈烈地在伏虎鎮東邊開了個有模有樣的甘蔗榨糖廠,簡稱:糖廠。 十年浩劫過後,全國經濟癱瘓。國家重點扶持中小型企業,鼓勵輕工業的發展,並推行了銀行貸款政策。沈衛國趕在了時代先頭,糖廠的建立很快引起了村委、政委、甚至市委的高度重視。沈衛國一夜之間成了名人。而他所建立的糖廠也不負領導所望,解決了伏虎鎮百來戶人家的口糧。鎮上所有的農民不分男女通通進了糖廠車間,成了工人階級。連鄉下的村民們也拚命種起了甘蔗,增加了農村收入。伏虎鎮,從此改名為:糖廠。

三年過去,如今糖廠裏的職工們全都住進了小洋樓。樓都蓋在工廠附近,走路就可以上班。樓清一色的都是白色的,每戶人家都置起了黑白電視、席夢思床等等,過著比城裏人還自在、富足的生活。沈衛國這個廠長,做得真是“得民心又順民意”,連遠在十幾裏外的白蓉家那鄉村,也無一不知道他的名號。隻是事業做起來了,人也忙了,家也顧不上了。

不知是天意,還是恰巧。白蓉迷迷糊糊中走錯了路,竟跑到了十幾裏外的糖廠來了。更巧的是,她敲的那扇門,恰巧就是沈家長子沈衛國的小白樓。而給她開門的,正是沈衛國唯一的寶貝獨生女:沈燕! “娘,你看是誰這麼缺德啊?把這麼小的孩子打成這樣?”沈燕看著床上暈迷不醒的白蓉說。 沈太太邊包紮著那雙血肉模糊的小腿,邊直歎氣:“唉~!可能是哪個僻窮山溝裏被賣作童養媳逃出來的吧?真是可憐的孩子。” 沈燕低下頭,看著白蓉洗幹淨的臉,一張清秀的臉,五官搭配得剛剛好。 “沈燕呀,把你小時候穿過的衣服拿出來給她換上吧?這身衣服全是血了。”沈太太擦擦額頭的汗說。費了好大勁兒終於把這孩子的腿,清洗幹淨、抹上藥,擦血紙扔了一盆子。沈太太想:幸虧這孩子昏迷了才不會覺得疼。 沈燕給白蓉換好衣服,梳好頭發,讓她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中午,昏迷的白蓉嘴裏直喊著:外婆、外婆,我怕!我怕!接著,白蓉醒了。她看到兩張陌生的臉:沈太太和沈燕。 “你終於醒了?!”沈燕第一個開心地大叫,“你還認得我不?”她湊近白蓉的臉袋笑著,打一眼起她就喜歡上了這個不速之客。白蓉想起來了,這就是給她開門的那個姐姐!她長得真漂亮,長長的黑發垂落到腰,彎彎的柳眉,嫵媚的丹鳳眼,還有紅紅的小嘴。她是仙女吧?要不,怎麼救了我呢?白蓉直直地看著沈燕。 “孩子,你感覺怎麼樣?餓不餓呀?”沈太太在一旁親切地說,如同媽媽的聲音。 白蓉看著這位和自己媽媽一樣慈愛的女人,輕輕地問:“阿姨,我睡了多久了?” “三天三夜。你醒來了就好,你叫什麼名字?多大了?”沈太太問。 “蓉兒,四歲了。” “那我以後就叫你蓉兒吧!”沈燕身子一斜坐到白蓉身旁,指了指自己娘說:“這是我娘,你得叫她沈太太;我叫沈燕,你就叫燕姐姐吧!” 白蓉一聽,忙懂事地坐起來,畢恭畢敬地說:“沈太太、燕姐姐,謝謝你們救了我!” 沈太太和沈燕忙扶著說:“你這是幹什麼呀!快睡下。”白蓉覺得渾身沒有力氣,很聽話地躺下了。沈太太說:“你餓了吧?我給你做點吃的去。”“謝謝,沈太太。”白蓉說。她看得出這是大戶人家,這一婦一少穿得多好的布料呀,這房子白白淨淨的,屋頂上還刻有花雕,沒有蜘蛛網也沒有黑木梁子。

吃飯的時候,沈衛國回來了。他早知道這幾天,家裏來了個孩子。白蓉昏迷的時候,他還去床頭探過呢!已步中年的沈衛國雖說有了事業,可他從沒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職工、鄰居有難有求的,他盡量能幫則幫,可以說是個善良忠厚的中年男人。娶的老婆是沒得說,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還有一手好醫術(沈太太是中醫畢業,被沈衛國“挖”到這鄉下來的)。因此,他除了工廠就是這個溫馨的家。對沈燕這麼一個寶貝女兒,他是女兒要什麼給什麼,千般疼愛。如今見女兒這麼喜歡白蓉,而看這孩子也乖巧懂事。他走進廚房,對沈太太商量